昨天太后告诉我,他从德思勤打滴滴到新开铺,来回花了50+,而且路上并未堵车。
加上今天timeline上跳出了滴滴公司有关算法领先阿尔法狗的奇怪言论(欲知详情,请自行运用搜素工具),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词:“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
当然,我并非IT专业人士,对于大数据没有研究,不过作为没车一族,出行重度依赖打车软件,从我的出行体验来看,滴滴打车的价格已经逐步赶上甚至超过长沙的的士价格了。
从网友反馈的情况来看,两个不同的滴滴用户,在相同时段设置同样的出发地和目的地,价格居然有30%-50%的差距。而且平时使用滴滴打车频率更高的用户,价格也更高。部分用户还反应上下班通勤同样路程,滴滴软件计价显示的里程从居然一直慢慢增长。
同样的产品和服务,反而针对重度依赖客户收取更高的价格,这不就是明摆着的“杀熟”吗?同样的现象也不止发生在滴滴一家公司,许多线上网站都有类似的“大数据杀熟”策略。随着用户购买行为的增加,不断上调价格,利用用户粘性获取更高利益。
此处应有分割线。
当初我和老吴约好,在公众号不做社会评论,所以对于大数据杀熟的描述也就点到即止。在这里,半仙我真正想说的是: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也要多留一个心眼。
过去,我们总把互联网当做一个虚拟的社区。但是随着淘宝、打车、外卖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生活工具,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了。如果我们仍然把互联网当做虚拟世界,随意的在网络上留下痕迹,就会带来许多麻烦。
脑洞的后果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