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人民日报》批大数据杀熟 实测滴滴如何看人下菜碟

每日一曲:半壶纱

3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观察文章《数据权力如何尊重用户权利》,痛批互联网“大数据杀熟”案例。其中列举了一个很多消费者每天都会遇到的例子,“同在办公室的甲与乙同时打开某打车APP,呼叫起终点相同的快车(平价车)。但发现,平时常呼专车(高端车)的甲,显示价格就比平时只用快车的乙略高。”

同一天,网约车“杀熟”在社交媒体也讨论得沸沸扬扬。有温州网友在微博爆料,发现滴滴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给不同用户预估的车资发生明显差异。

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在同一时间、相同地点的订单,左边手机价格明显比右边高出6-7块,涨幅约13%左右。

此前有用户分析称,互联网公司可以通过用户数据分析,对用户进行画像,根据其对平台的依赖度和对消费价格的敏感度“智能”定价。

简单来说,用户越频繁使用某平台服务,就越信任该平台,便会“懒得”去比价,对价格敏感度相对较低。而这部分用户,便成为平台“创收”的重要来源。

这一行为,被网友定义为“大数据杀熟”。

无独有偶,3月20日公众号酷玩实验室爆料称,在北京也遇到滴滴“大数据杀熟”。

酷玩实验室表示,定位路线为“快爷”日常上班路线,而“蛋蛋姐”为配合者,此前没有打车走过这条路线。而截图中,在去除优惠券影响后,常客“快爷”车资明显比“蛋蛋姐”高出4元左右,涨幅约为10%左右。

也有用户传递“省钱妙招”,在常规地方打车,会比原地旁边500米外打车,要贵上10%至20%不等。

近日,记者用三台不同手机进行测试,同时下订单,路线选取三人都不常使用的路线,三台手机显示的车资仍有显著差别,价差接近10元。

3月13日,《消费电子》发文《新用户14.9元,老用户17.9元!你也被“杀熟经济”套路了吗?》,引发消费者关注。针对这一报道,滴滴出行官方账号作出回应称,价格差异源于“用户有打车券”,并非“杀熟”。

而《消费电子》随后便进行更深入测试,测试滴滴服务项目为“拼车”,仍得出“同一时间、同一App、同一始发点及终点、不同用户,价格仍存差异”的结论。同时,《消费电子》还在微信第三方、微信小程序、App三个不同平台进行滴滴打车的实验,还得出“同一时间、不同平台、同一始发点及终点、不同用户,价格存在差异”的新结论。

根据滴滴公开的计费规则,消费者承担的车资都有固定计费标准。而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路线下,消费者却遇到的不同价格,让网友被迫相信“大数据杀熟”的事实。

对此,《人民日报》指出,这种“同一时刻对同一产品的差别定价,尤其是将消费者蒙在鼓里随意加价的情形”,已经构成违背消费者知情权的价格欺诈,不为价格法所允许。

“明明是明码标价却能暗度陈仓,消费者只能大叹防不胜防。因为信息不对称,这样的手法显得很隐蔽很‘高明’,能通过赚取更多消费者剩余来获得超额收益,但对于普通用户而言,欢天喜地拥抱新经济,认准了平台反而深受其害,这真的成了‘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有网友评论称,技术无罪,罪在错误使用技术的人。

来源:科技互联汇

滴滴看人下菜碟是真的吗?您有没有遇到这样的经历?请关注“家电人”或者添加微信号sun2013999邀请进群参与我们的讨论,亦可文后留言。

  • 发表于:
  • 原文链接http://kuaibao.qq.com/s/20180324A1AI4R00?refer=cp_1026
  • 腾讯「腾讯云开发者社区」是腾讯内容开放平台帐号(企鹅号)传播渠道之一,根据《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服务协议》转载发布内容。
  •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扫码

添加站长 进交流群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

扫码加入开发者社群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