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刘金召副研究员、安芷生研究员和瑞士巴塞尔大学S. Nemiah Ladd博士通过对黄土高原全方位、分季节的植物脂肪酸生物标志物调查,发现“植物类型效应”远远胜于季节性变化,暗示利用植物脂肪酸生物标志物进行古气候重建时需考虑“植物类型效应”。该项成果近期在《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4年8期出版。
研究人员用时两年时间对黄土高原进行全方位的植物样品调查取样,主要通过6次野外调查完成,时长超过100天和4万公里车程;采样时间分为不同季节:春季(三月、四月、五月)、夏季(六月、七月、八月)、秋季(九月、十月、十一月);采样点涵盖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不同气候区;植被类型涵盖阔叶林、针叶林、半干旱草地、高原草甸、沙漠草地。该调查研究发现黄土高原区域尺度脂肪酸生物标志物丰度和氢同位素比值随植物类型的变化远远超过其季节性变化(图1),该结果也得到了全球尺度脂肪酸生物标志物结果的支持。结果表明“植物类型效应”对脂肪酸生物标志物的影响显著,在利用其进行古环境重建时,必须考虑植物类型变化的影响。
图1 黄土高原脂肪酸氢同位素(a)和显著性分馏值(b)的植物类型效应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