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过被杀熟的经历?
你可能会问,什么是杀熟?
看完这个案例你就能明白:
微博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自述了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
我经常通过某旅行服务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到400元左右。偶然一次,通过前台了解到,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我用朋友的账号查询后发现,果然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去查,还是380元。
”
这是普遍现象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比如,很多网友都在吐槽交通出行中的“杀熟”现象:
@黄桃红塔黑炭:我打滴滴和同学一样的路线,车型也一样,我要比他们贵五六块,至今很迷茫。
@沈阳最热门:携程订机票:选好机票后取消,再选那个机票,钱立马上涨甚至翻倍,就是让你觉得不买会更贵。
@密吐和又吐:用某打车软件打车,你在常规地方打车,比这个点 500 米外要贵 10%~20%,验证了不下 10 次。
@大圣胖了:经常在某一时段打车去固定地点的,要比相同时间地点不经常打的贵 30% 左右。
在购买电影票时也不少见:
@高默春: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买电影票全平台都是均价 30,近两个月均价 40。一年前我买的全是 20 以下的,看多了就被宰了。
@雨梦 Ameyume:在淘票票购买电影票,说买会员可以优惠。结果,买之前一张票 33,买了会员,一张票 38。
有网友直接晒出了图片: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一个网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他在发现价格越来越贵之后,一气之下卸载了app重新安装,果然便宜了不少。
只是好景不长,用了一段时间就又会开始贵了。
北京邮电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教授杨义先坦言,很多企业难以抗拒价格差的诱惑。
杨义先建议,从法律上,应禁止以“人肉搜索”为目的的大数据挖掘行为;增加“被遗忘权”等法律条款,即网民有权要求相关网络删除“与自己直接相关的信息碎片”。从管理角度来说,应采取措施对一些恶意的大数据挖掘行为施行监督和管控。
您是不是也有类似被“杀熟”的经历?
解决这些问题,您有更好的办法吗?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