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天天在手指与脚边流走,天气越来越冷了,一路走来只顾得缩着脖子匆匆路赶路。早上旁听李欣主任组织的教研组长例会,写了满满两大张,其中,李老师提及的“人工智能时代,从竞争意识到竞核意识的转变,从简单的知识传授到引领学生知识框架的发现”值得一思。
其实雅森教育展也已过了快三周的时间,那些亮晃晃的高科技依然温存于心,有那么一瞬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人工智能的“美丽新世界”,曾经的“两眼一睁,开始竞争”的时代已成明日黄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创始人尼古拉斯曾预言:在未来三十年内,人们将通过“摄入”并“消化”的方式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并非遥不可及,细思极恐,知识时代要成知“食”时代了,还争什么争,每个人都是学霸,没有自己的“核”心优势,你又如何仗剑走天涯?
只不过,在我们为科技的发展欢呼,为人工智能的兴起雀跃之余,我们是否还应该保持应有的警惕?科技为人类服务,但当这种服务发展到极端,人的某些意义就消失了,人工智能,人性何为?不用付出,不用劳作,机器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计算机代替了繁重的脑力劳动,我们轻而易举地就可以获得“幸福“,但是,这真是我们最终的选择吗?
其实,科技就像放大镜,它放大了人的能力,也放大了人的弱点。我们变得更依赖,如何唤醒一个假装睡觉的人?答曰:关掉他的WIFI;我们变得更焦虑,我们可以因为恼羞成怒而关掉人工智能机器的电源,但人性的弱点在欲望的无限膨胀下被加倍地放大,人是技术的尺度,人是技术的目的,而对技术的崇拜将会使得这一原则被颠倒过来,到最后你会发现,所有的高科技带给我们的只是瞬间的推背感,满足了你的要求后,不待你适应了这个感觉,就开始了下一轮的追逐,苹果都到八代了,你还会用一下午时间去写一封家书,然后给自己带来满满的一星期的等待?顺丰快递给你说不——你的焦虑感只会像你按汽车喇叭,填勾表格中的“同意”或者按刷新键一样升级,再升级。
所以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可以解决的问题不是问题,有些问题绕不过去,比如它无关乎人情,因而也无法构建人性。所以很多人说技术手段可以把某个人拉进一个微信群,但他会不会成为群里的人的朋友不由技术决定,而取决于具体的人在彼此心中的投影。所以李欣主任说得好,教师要引领学生知识框架的发现,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拥有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这个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必将让我们保有对知识文明的谦卑,丢弃潜滋暗长的将人类文明一路啃去的傲慢,进而构建更和谐的人性
我始终认为,痛苦的苏格拉底和一只快乐的猪相比,肯定来得更幸福,因为他对生活本身的反思,而不是因为他的生活过得满足。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