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成功进入太空,作为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首次飞行任务,神舟十六号像块“磁铁”一样,牢牢吸引全国人民的注意力。
从发射升空到交会对接,再到航天员们进入空间站进行空间实验,人们对它的动态抱有极大的关注。终于,历经五个月的太空遨游,神舟十六号来到了返回阶段。
现场直播,万众期待,看到那个外壳焦黄的返回器舱门打开,航天员即将从中出来的时候,大家几乎都屏住了呼吸。
直到眼前出现航天员们的身影,看到他们躺在担架上朝镜头挥手,不少人才狠狠松了一口气,放下了心。
但当人们仔细观看这一幕时,其中的种种细节,却让人难以释怀!
视频中,航天员们的面部明显出现浮肿,一个个躺在担架上,被工作人员抬着离开。
这一幕让不少观众产生疑问:难不成航天英雄们在太空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不然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2023年10月,在太空中“旅行”5个月的神十六工作人员终于要“回家”了,想到祖国和亲人,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微笑。
但人在太空的他们还不能放松的这么早。毕竟,他们还要在空间站中,交出“最后一棒”!
10月29日,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来到空间站,他们来“换班”了。
这是中国空间站进入新阶段之后,第一次“前后交班”,要实现新阶段中站内“时刻有人”的目标。
因此,神舟十六号乘组在返回地球之前,还要做最后一个动作——“交棒”。
这次交接意义重大,根据安排,两个乘组的航天员们举办了一次交接仪式。景海鹏他们将中国空间站的钥匙正式交到了汤洪波等人手中。
有意思的是,神舟十七号乘组人员普遍比十六号乘组年龄更小,这次交棒不仅代表着空间站任务的转接,更象征着把祖国太空探索的接力棒交到年轻人的手中。
这点在神舟十八号的乘组人员中也有所表现,相比于神十六和神十七的“老带新”,神十八乘务组全是“80后”。
话说回来,交完“棒”后,神舟十六号乘组就已经完成全部既定任务。按照预定时间,他们将于10月31日乘坐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虽然我国已经进行过十数次载人返回任务,但在每次“游子归家”的时候,地面着陆场及各参试系统还是要全力以赴,紧锣密鼓地做好各项准备。
10月30日晚8点37分,神舟十六号飞船和我国空间站成功分离,并朝着地球飞奔而来!
随着飞船逐渐接近大气层,一道耀眼的光芒划破了天际。那是飞船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火焰。这一刻,整个天空都被点亮了,仿佛在为归来的英雄们喝彩。
飞船在大气层中高速穿行,巨大的冲击力和高温使得飞船表面变得通红。然而,这并没有阻挡飞船前进的步伐。它如同一颗坚定的流星,穿过层层阻碍,向着预定的着陆点飞去。
在这个过程中,飞船内部的航天员们也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他们必须保持冷静,与地面控制中心保持紧密的联系,确保飞船能够按照预定的轨迹安全着陆。
10月31日清晨,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轨道舱与返回舱成功分离,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桂海潮乘坐着返回舱,在降落伞的帮助下,“减速”归家。
10月31日早上8点11分,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落在了东风着陆场,宣告这次太空任务圆满完成。
随着直播镜头的转移,人们仿佛身临其境和宇航员们面对面交流。
看着航天英雄那坚定有神的目光,看着他们脸上灿烂骄傲的笑容,屏幕前的观众们也好像感受到了骄傲与自豪!
然而,一瞬间的情感冲击过后,人们将目光从我国航天科技的新进展上转移,重新对宇航员们的身体状况给予高度关注。
大家最先议论的,是宇航员们静静躺在担架上的身影。
明明之前几次航天任务结束时,宇航员还能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站立,为什么技术升级了,宇航员反倒躺在了担架上?
群众们担心这些航天英雄的身体健康,于是许多人开始重复看短暂的视频。这一看,大家竟然发现另一个更加让人心疼的细节。
一些人将任务开始之前的宇航员照片和任务结束时的照片进行对比,惊讶地发现三个宇航员的面部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浮肿!
他们将对比照片发到网上以后,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
有人担心:“宇航员的脸就像刚出炉的馒头一样,难道是太空辐射导致的?”
有人感叹:“宇航员的工作真是太辛苦了,看他们的状态就知道这次任务有多艰难。”
还有人对航天工程有所了解,合理猜测:“他们的脸那么肿,是不是在太空里待太久了,身体承受不了?”
面对网友的种种猜测和质疑,相关部门迅速作出回应,从科学的角度讲解相关原理。
事实上,宇航员们的脸之所以这么“肿”,并不是因为状态不好,而是由于失重状态下人体内部的体液发生了重新分布,或者说是“重置”。
在地球上,由于重力的作用,人体内的各种体液会自然而然地向身体的下半部分聚集,最终汇聚到双腿和脚部。
然而,当航天员进入失重的太空环境时,这种由重力驱动的体液分布模式就不再适用了。
在失重状态下,航天员的体液就失去了向下的自然流动趋势,它们不再局限于身体的下半部分,而是会更多地聚集在头部和上半身,这样一来就会导致脸部出现浮肿的现象。
从之前的空间站生活照中,我们可以看的更加清楚,宇航员处在空间站时,脸部肿得更加夸张,用一句“太空包子”来形容都毫不为过。
解决了脸部问题之后,群众们又开始关心起航天员们的肌肉骨骼,从相关视频中,大家可以看到,三名航空员都躺在担架上,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神十六乘组并不是我国首例被担架“一锅端走”的航天员们。
以前,每当航天员从遥远的太空返回地球,我们总能在电视或网络上看到他们被小心翼翼地扶起,或者用轮椅推着走。
这些场景让不少人感到好奇,为啥这些英勇的航天员能在太空里飘了那么久,回到地面却不能自己走路呢?
其实,这背后的原因与太空的特殊环境——微重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咱们得明白,太空中的重力环境和地球可不是一个量级的。在宇宙里,航天员就像是在一个无重力的游泳池中漂浮。
虽说,“身体不再受到地球引力束缚”的这种描述听起来还挺酷,但实际上,一直处在这种状态中,却会给航天员的身体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首先接受考验的,就是航天员们的骨骼和肌肉。在地球上,人们的骨骼和肌肉每天都在对抗重力,拼尽全力支撑起我们的身体。但在太空里,这一切都变得多余了。
因为宇宙中没有重力的压迫,航天员们的骨骼和肌肉就会逐渐“懒惰”起来,开始出现萎缩。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床上躺了几个月,你的肌肉是不是也会变得软弱无力?航天员在太空里的情况就类似这样。
其次,人类的心血管系统也会在太空环境中接受考验。
在地球上,心脏需要不断地泵血,把血液输送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但在太空里,由于没有了重力的帮助,血液也会开始变得“懒散”,不肯再像在地球上那样顺畅地流动。
这就会导致航天员的心血管系统出现一些适应性的变化,比如心脏肌肉的萎缩和血管弹性的下降。
最后,还有平衡感的考验。咱们都知道,在地球上我们之所以能稳稳地走路,全靠内耳的平衡器官来帮忙。
但在太空里,这些平衡器官可就“失灵”了。因为没有了重力的参考,它们就不知道该往哪儿指引身体的方向。
所以,当航天员回到地球时,他们的平衡感就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走路时可能会摇摇晃晃,像个刚学走路的小孩。
讲了这么多,大家应该都明白为什么航天员回到地球后需要被担架抬着走了吧?
其实,这并不是因为他们跑到太空走一趟就变得“娇气”了,而是他们的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来重新适应地球环境。
不过大家也可以放心,在刚回地球的这段时间里,专业的医疗团队会对航天员们进行细致入微地照顾,确保他们的身体能够尽快地恢复过来。
当然,这个恢复过程也不容小觑。毕竟,航天员们可是经过了长时间的太空飞行,他们的身体已经习惯了那种无重力的环境。重新适应地球环境的过程,常常会伴随着一些不适和疼痛。
所以,当我们看到航天员被担架抬着走时,不妨给他们多一些理解和鼓励。祝福他们早日康复,再次踏上探索宇宙的征程!
航天员们的每一次升空,都是对生命的挑战,他们的每一次归来,都是对梦想的坚持,对人类极限的超越。
面对严酷的环境,极端的物理条件,长时间的孤独寂寞,他们从未抱怨,从未退缩,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和责任,追寻太空中国梦。
让我们向这些勇往直前,永不放弃的航天英雄致以最深的敬意!
参考资料:
《北青网-2023-10-31:神舟十六号航天员健康状态良好 听听他们的“回家”感言》
《大河网-2023-10-31:神十六返回,航天员出舱后为何脸部浮肿,需要被抬着走?》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