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1年1月6日,在冰封河面上散步时的一些想法)
饭后,冷,没有更多的节目。脑子一路的天马行空,胡思乱想,想到工作,想到程序,想到生活。
感慨于同样一个人,在南方和北方生活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在这个冬天,南方就不用穿这么多的衣服。
为什么不用穿这么多的衣服?因为南方没这么冷,这是外界因素。
感慨于同样的河流,北方的小河会冰封,南方不会。因为北方更冷,也是外界因素。
OK!我们可以构造这么一个程序模型:程序的工作,依赖于当前上下文(也就是南方北方),在不同的上下文,自然就有不同的表现。这个上下文Context,不仅仅的拥有数据字典的功能,不仅仅存在数据的差异,还应该有行为的差异,比如方法、事件等。
还应该拥有猜测功能,猜测它有这么一个东西,而不管它有没有。比如擅长骑自行车的A和擅长开小车的B,在某个地点(上下文)中,都要到达另一个地点,A会猜测当前上下文是否有自行车,B会猜测当前上下文是否有小车,如果有,它会使用猜测的结果去达到目的地。如果没有,自然都还可以走路。这么设计起来,A和B的设计者,压根就不需要知道当前上下文存在什么东西,而是尽可能多的做自己所支持的事情,当前上下文符合自己的某些条件时,自己就能得到更好的表现。
全球60亿人里面,任何两个人都不相同,没有绝对一致的经历经验,每个人都能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得到不同的表现。没错,是个体差异,这人就好比是不同程序员所编写的60亿个程序。把这60亿人都放在某个地方,比如南极,绝大部分会被冻死、把这60亿个程序放在DOS运行,绝大部分会运行不起来。这就是实现初步人工智能的精髓,追求更好的程序实现(人的进步),追求更好的上下文环境(生活的改善),而上下文又追求更好的上一级上下文(生活的改善要求社会的发展)。
这要求我们程序员:设计系统时,尽我所能;调用上下文时,不完全信任(因为上下文不一定支持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就是上文中的猜测)!
而光有这些不行,60亿个程序必须形成个体差异,就好比人,要是这60亿人都是一样的(当然也不可能),这人类智慧就没什么意思了。
所以,程序员的不完美,将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必要因素!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