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以来,MiP(Micro in Package)封装技术在小间距LED直显市场火热升温。作为一种新的独立器件封装结构,MiP号称能完美继承“表贴”工艺产业链,实现低成本的技术迭代。行业市场关于MiP和COB两大技术的“未来”关系的讨论亦逐渐升温。
MiP和COB能力和问题,或将都“重叠”
MiP和COB二者有竞争关系吗?从MiP目前推出的产品看,其大多数与COB技术的小间距LED直显产品重叠。特别是MiP将表贴工艺进一步引入超微间距纵深市场,即P1.0以下市场的产品布局,更是带来“直接竞争关系”。
据介绍,COB技术在P1.0以下市场目前的占比超过5成。P1.0以下超微间距,另外的市场份额则主要被“四合一(IMD,也被称为MiP in one技术,多合一器件)”占据。——超微间距市场COB主打性能,多合一技术主打一定的成本优势,并兼容“表贴”工艺。MiP技术在超微间距市场的应用则刚刚起步。
同时,近年来COB产品技术随着成本降低、市场接受度持续提升。P1.5级别产品渗透率也已经达到20%左右。未来在P2.0以下市场,COB产品有望占据3-5成的需求占比。这与MiP技术,在大间距方向可以向P2.0甚至P3.0-4.0延伸的趋势也具有“很大的间距市场重合”。
除了“间距市场”重叠之外,更为重要的是MiP和COB在“问题”端也有很大的重合:例如,目前二者都是较高成本的代表。特别是在超微间距市场,COB面临的巨量转移问题,MiP并非没有——只不过作为独立器件,其在形成三原色灯珠和最终形成显示终端的过程中,分两次处理了“转移密度”的问题。但是,这不解决“超微间距下,单位显示面积需要巨量器件”的实质性难题。
亦,即便兼容和采用“表贴”工艺,MiP独立封装器件在超微间距产品上,也是“超高端的表贴”,而不是等同于“P10”产品那种表贴对设备、材料和工艺的需求。——如P0.5间距产品,无论是COB还是MiP,本质都是需要“高难度巨量转移”的。
行业专家指出,超微间距市场“没有捷径”。在这样的前提下,行业企业传统的选择就是COB为主导——因为,COB技术具有产业流程更短、终端产品可靠性更高的优势。更适合行业企业独立掌握和开发高难度的集成技术。而在更大的间距指标上,MiP和COB的制造难度都会降低,二者将主要竞争“成本和体验”的差异。这方面MiP或许可以更多发挥“表贴”工艺的优势。
一个是升级,一个是替代:找准定位
对于MiP和COB的技术关系,洲明科技认为,COB和MiP并非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两种技术——MiP是“产业替代”,COB为“产业升级”。
首先,从MiP的核心优势看,其最大的意义是将mini/micro LED晶体颗粒引入到“传统表贴和独立RGB器件占主导的市场之中”。即,如果P2.0以上产品要实现更小的LED晶体颗粒的导入,其RGB器件的封装工艺就必须适配新的微缩化的LED晶体颗粒和外延技术。这种改进的产物就是MiP。
即,以mini/micro LED技术为基础的MiP,替代部分传统的RGB LED灯珠产品。这是在LED产品光效持续升级市场背景下,行业的必然选择。这一点的意义是COB技术无法做到的。
其次,COB产品的核心优势,除了可靠性、坚固性、显示性能等之外,更包括“产业流程”上的优势。对于LED显示而言,COB不仅是一种封装技术,也是一种终端成型技术。即从外延片开始到终端CELL,COB通吃了。
这对于超微间距、更小的间距时代,降低“制造链条长度”、提升中高端产品市场的“技术集中度”有巨大的好处。COB产品,即是体验效果上的进步、也是产业链上的重新整合、还是间距指标升级的助力。其作为“小间距LED向更小间距开辟新市场”的升级性产业特点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MiP和COB两者的进一步发展都需要解决“巨量转移”、“micro LED”晶体品质和一致性、超微结构修复等上中游的共通问题。事实上,很多行业专家,将MiP看做是单一RGB封装的COB技术。这与此前IMD等多合一被看做是“只包含几个像素点的COB”技术,具有异曲同工的意味。
“到底是MiP化整为零好,还是COB集零为整好,需要产业实践来检验。具体的,就是需要上中游技术能力,最终发展到何种水平来检验。”从这一点看,MiP和COB二者似乎又在合作“做一件事情”。
两条腿走路,市场眼下的“理性”选择
行业企业创显光电表示,其目前在MiP和COB两种封装技术上都有技术沉淀,因为这两种技术各有优势,都值得“深入发展”。——这一态度,也几乎是目前包括上游、中游和下游,行业龙头对MiP和COB技术的共同选择。
一方面,已经具有成功的COB技术能力的企业,不会放弃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前期投入。但是,MiP可能在P1.0以上,平替传统RGB LED灯珠,将mini甚至micro LED导入市场的可能性,让其必须跟踪MiP技术的发展。而超微间距上,客户选择的差异性,也必然会给MiP带来可行的探索空间。
另一方面,对于并未进入超微间距LED市场,或者不具有COB技术能力的终端企业而言,跟进MiP技术,是其进入mini/micro时代必然的“唯一路线”。其相关产品投入的热情,仅取决于MiP在传统间距市场的竞争力、特别是成本竞争力表现。
“客户群和技术能力,决定了不同企业在MiP和COB上的态度差异——但是,现在没有人去否定某一个技术的未来!”业内人士表示,多年前“基于SMD产品的缺点,行业大力研发COB技术;这两年,基于巨量转移的难度,又提出MiP方案;未来技术和工艺的进步,是否会带来更新的方案,或者现有方案的殊途同归,没有定数”。
按照业内人士的普遍观点看,现在LED直显行业的主要风险之一就是“创新迭代太快”。这样的背景下,选边站队如果错了,那么“换道”的时间空间可能就很少。对于头部企业而言,多个技术路线齐头并进是“更好的风险中和性选择”。
成熟市场,成本竞争是眼下的关键
自2021年MiP概念被提出,其市场发展非常迅速。2023年已经出现“行业全面关注、重点产品悉数落地”的格局。但是,这一时期内,也是COB技术快速发展的阶段:
行业企业表示,目前COB已达到“最佳效应点”,只待配置和成本之间的平衡点实现质的突破,COB便能大规模铺开。预计,小间距LED典型应用市场,明年COB的市场替代率将达到15%-16%,两三年之内有望达到35%~50%的替代率。——即,自2021年开始计算,5年左右,COB产品渴望有5倍以上的市场成长。
特别是在目前P0.5及其以下市场“应用目标不明”的背景下,行业竞争围绕P0.7以上产品展开。市场除了对显示效果有要求外,对产品可靠性、长期稳定性、供应成熟性、成本竞争力都有相应要求。在成熟市场中COB的先发优势非常明确。这是MiP除了技术之外,最重要的竞争挑战。
综上述,MiP和COB两大技术已经同台竞技,但却不是“生死PK”。这更像一台大戏,有了更多主角,在更多喜剧冲突下更为精彩的格局。“合作多于竞争,共性问题多于个例问题,各自有独特优势市场”,短期内MiP和COB将是“行业进步必须的两条腿”。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