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现在的普通互联网还是大热特热的比特币、区块链技术,抑或是一直都在封口浪尖上的人工智能(AI)、自动驾驶、机器学习(ML)等等似乎所有新潮东西都无一例外的开始向真正的脱离开人的方向发展,都希望能够在没有人的干预、操控下,能够让一切扭转起来,世界会变得更美好。只是,在这所有事情当中,都忽略了“人味”,都有一个共同的隐含前提:对人的不信任。
那到底是不是应该有人味呢?似乎作为一个码农的我来看,应该更没人味才对,因为代码如果有人味就成精了。当然,这是开玩笑,代码有人味了就说明要么有逻辑bug要么就是真bug。但,从一个正常飘忽游走在靠万有引力生存的地表的动物来说,我一样要考虑生活、要考虑房车、要考虑养老、要考虑家庭、要考虑亲朋好友,所以,其实我还是更希望有人味的。
之所以,在这新年之初有灵感写这样一篇无病呻吟的文章,主要原因还是最近发生的一些列事情,加之刚刚看了一部电影:《威利机长》。似乎明白了,似乎所有人——我周围的绝大部分人都潜移默化的希望更没人味。就像威利在“法庭”上面对哪些具有“审判权利”的管理者们,只希望能够通过更加没人味的数据和模拟威慑一个拯救了整架飞机生命的机长而展现出自己的客观公正。作为一部电影作品,当然是皆大欢喜的结尾,但放在真实的世界中,恐怕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关于人味,主要从三个角度扯一扯。
第一,普遍认为的人的懒惰
1、公共人文关系
人所共知,除了极少数绝对擅长从事人文关系的专家,其他人都疲于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办公室当中更加纠缠不清的裙带关系,稍不留神可能就触碰了哪个集团的大舅子。如果采用通用标准化的KPI管理,则可以睁一只眼闭一眼,只有找上门来时再看一眼结果进行校正,不但不会影响那一坨关系,反而还会在数据面前网开一面,何乐而不为之。
当然,这只是表面现象,就拿本人所经历过的大大小小公司来说,这样的机制只能发挥6成效果。其他4成,还是靠高级领导的宏观协调,行驶网开一面的特权。
2、数字化管理的便捷
数字化管理可以清晰明确的将趋势和状态表露的一览无余,还能在细节上突出峰值、低谷。尤其对于那些结果导向的管理者,过程中如何,员工情绪如何,客户服务关系如何都两耳不闻,只要最终看到一张走势图既可。
甚至这个数据自己都不用看,招一个数据小组,每天跟各个项目组要数据,最终画出图来看一眼就行。
仿佛,这个路子现在还挺流行。
第二,权利与数据的诱惑
说到权利,几乎就是六亲不认的代名词。在互联网中依然如此,各大一线互联网公司中的政治斗争此起彼伏,经常听说一个CXO说被干掉第二天就发了一份潸然泪下的公关软文。
然而,在互联网公司中,权利并不一定就是这家企业的最高控制权,还包括:财务、投资、市场、广告、渠道、用户等等。当然财务和投资经常无休止的纠缠在一起,形成几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博弈。只要手中拥有一方面的数据,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如果还掌握了这个数据的增长过程以及增长因素,那么无疑已经是绝对的台柱子。再如果,不巧老板要干掉这根台柱子,那么权衡利弊在所难免,弄不好就是两败俱伤。于是,无数人都在为了这个目标努力着,拼搏着。
第三,自我潜意识中的保护
不愿也不需要与外界交流,只需要数字化的产品及服务,成为互联网圈子里惯有的职业病。说的再通俗一点就是:除了数据什么都不相信。
说到互联网本身就是最近这十几年炙手可热的概念,并且已经成为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产物。如果去菜市场买菜不能用手机支付,都觉得是对自己以及社会莫大的侮辱。
在这样的公司中工作,压力是显而易见的,其中充斥着各种诱惑与选择:kpi指标完成率、用户增长、DAU、收入、工资、账单等等。再加上另外一个千古不变的定理:人都是自私的。所以,任何环节都有可能出现非真实情况,怎样才能保证正确呢?数据,一系列的数据。任意环节的虚假,在几个指标之间就可以看出端倪。
于是在几年间就发展成为:相信人还不如相信数据。
说了这么多,仿佛数据真是再伟大不过的产物,数字是不会欺骗任何人的公正审判。然后,人呢?人味去哪了?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