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s f1.4
ISO 100
斑马线上的人潮、步道上的树影婆娑、塑料袋里的金鱼、车窗背后的笑容,当然还有“加薪那刻、订婚那朝、成为父母的那一秒”,世界有太多东西值得我们记下。
在传播媒介如此易得且传播手段如此多样的时代里,我们往往习惯于将现实生活中的美好和精彩搬进网络空间,以vlog、plog的形式广而告之:海边九宫格连拍、xxx的日常、咖啡店沉浸式办公....那些丰富的现实碎片往往令人称羡,然而面对更加纷繁的屏幕世界,我们涌上心头的却是“日均使用屏幕十小时”的苦涩,最终概以“虚度”“无聊”“没有实感”的字眼来诉说这一段段我们全心投入却又无人问津的时光。我们越发沉浸于屏幕生活,却又不愿承认“屏幕瞬间”也可以像现实片段一样值得被珍藏、被分享,这无疑是如今数字化生活的一个悖论。
一位名为@于可音的博主观察到了“互联网人类”存在的这一心理后,发布了一个视频,视频里详细地讲述了他所构想出的新概念:ilog。他认为,智能设备如今能够给到的记录是多样的,拍照设置对应的是plog:picture log(照片日记),录制功能对应的是vlog:video log(视频日志),然而截屏和录屏却是常被人所忽视的,于是ilog这个概念应运而生,它可以被翻译成internet/iPhone/inside log,是记录线上生活的屏幕日记。
ilog实际上用slog,即screenlog来表达更为贴切,但博主认为i这个字母带有浓烈的信息和科技素,所以用ilog来命名。但说到底,ilog只是一个概念引入,它呼吁记录不应当只局限于线下,同vlog和plog一样,屏幕日志也是对生活的反思和体验,它能消弭时空的隔阂,使得短暂的刹那获得永恒的生命力,因此无论是虚拟还是现实记忆都值得被珍藏。就像博主@于可音所说,在街头遇见一位有趣的大爷,或许本不该比在互联网遇见一个幽默的网友更令人感到惊喜;在巷子深处探索到的一间小店,也本不比一间别致的网店更为独特。
屏幕日志究竟如何承载自我意义,唤起日常反思和体验的觉醒?它是否真的有用?
“屏”与人:媒介化的社会互动实践
正如vlog和plog一样,我们对ilog这种表达从不陌生,在冲浪的过程中它常以各种形式外溢,任何从屏幕上被捕获的图像,比如淘宝购物截图、一段线上演唱会视频、流传于各大聊天群的meme、电子书的“摘抄”笔记等都是高度凝练的ilog表达。目前发布的ilog形式大多是以文字+图片的截屏形式。我们熟练地操作屏幕、浏览内容,时时刻刻地畅游在屏幕给定的框架里,在实现表达自由的世界里“遁形”,又悄悄从物理空间中“隐退”,操纵及获取视觉图像的能力在不断增强,个体不再是“经典观看装置中的旁观者”(徐亚萍,2020),而是成为在一轮又一轮的屏幕记录中占有、编辑、创作图像的首要参与者。我们早已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屏幕充实”,也就是视频里提到的“屏充”,作为媒介物的“屏”从视觉体验中被凝视的对象以及社交分享仰赖的技术载体,转变为形塑着人们参与线上生活的形式结构,屏幕已然成为生活的核心。
屏幕日志提倡的“屏充”之所以能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因为屏幕不仅联结空间还复制(doubling)了一个空间(王斌,2011),在平台协助下它并非仅仅复制物理空间的现实特征,而是同时创造了其空间性,以及空间中的社会关系。截屏可复制的属性也使得个人记录产生从私人领域被调取的潜力,伴随着自我表露和展演的诉求,线上交往的叙事不断被协助建立,具化为图像的社会关系有了进一步被展演的可能(王昀,王艳华,2023)。大量网友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公开晒微信等聊天截图ilog,像热度居高不下的各大网友的“怨种老板聊天段子”“我的捣蛋闺蜜”,还有最近因《封神》电影大火的“商务殷语”,这些屏幕记录都附之以“调侃”“消遣”“吐槽”“找乐子”的标签,或多或少地展现出了职场关系、朋友关系以及因弱连接联系起来的圈层关系,以往只有线下才可感可知的社会关系被屏幕迁移到了虚拟世界,对屏幕的上手操作放大了感知、阅读和反馈内容符号的能力,(Moore,2014),线上的社交状态反倒呈现出不容置辩的真实,甚至更能让人感同身受。从屏幕中截取的视觉碎片最终变成个人数字生活的展示窗口,持续承载着个体态度和生活趣味的表达,通过袒露复杂多样的内心活动,塑造出身处于平台化身的人格特点。
数字生活与现实生活围绕与屏幕的交互关系而产生连接甚至相互交融,屏幕使用者在“实”与“虚”之间来回穿梭,不断完成和他人关系的生产与再生产。原子化的个体因拥有了“具身操演”的权力,借助屏幕记录相遇在虚实空间套叠互嵌下的屏幕世界,在屏上境况提供的社交想象中感受个人行为和社会互动的强依存关系。记录屏幕生活实际上是在感知并留存与人互动的过程。
“屏”中痕迹:情感存档的具象与可见
屏幕日志是一种快速直接的数字记录,只要我们持续性地“在云端”,卷入各类信息流,“按下截屏”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可以无意识地选择保存知识和记忆的自主方式,聚焦屏上闪光片段,定格无法具象的情绪和转瞬即逝的在线内容,流水的时间线因“截屏记录”而被标记上了几处刻度。截屏记录的高效点燃了现代社会的存档需求,数字痕迹逐渐拥有存续时间上永恒的特征。历史的加速使得我们的记忆“完全依赖于痕迹的物质性、记录的即时性和图像的可见性”。个体以档案尤其是视觉文档的方式互动,记录并创造新的文化。(王昀,王艳华,2023)日常生活的事件体验在大多数屏幕完成截取的时刻里——一种将屏幕图像固定下来保存进云端或是“觉得自己已经保存了它”的状态,得到最大程度的强化。
同时,互联网人类对身份、记忆和故事的需求却时不时出现,我们总是会想着不定期地“翻翻电子垃圾堆”,漫不经心地整理躺在相册想删又删不掉的截图,美其名曰充当“垃圾工”来“倒垃圾”,其实是期待从一堆废弃的记录中“挖到宝”。透过屏幕,“洋灰地的味道”看似平平无奇,却让人对童年的感受达到新的浓度,这张珍视的手机截屏是童年的具象化,也是微不足道的“细语”的留存地。档案的读取、存储、演绎、再释往往搅动着参与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有人在与父母的视频截图中重新诠释对家庭感情的理解、有人从游戏化身的“C位战绩”中重获自我效能感,还有人享受云游在谷歌实景路线图里......在电子档案里,“截屏的存在”与“查阅的行为”持续流变,情动随之而来。
一份并非由用户主动生成的APP年度报告是文字与图像存档的集大成者,它总能在岁月年末引起回顾热潮。伴随着屏幕上方的“数字”和“最特别的日子”的相关记录字样,我们得以找寻并解读某一凌晨还在循环某首歌的特别时刻,产生过去“我”与现在“我”的短暂共情。
接力上传并转发到朋友圈的行为是在满怀热忱地释放想要被人借此了解的信号,唤起共同参与见证的想象。个人日志档案通过发布和分享,将相关信息让渡给他人,日常数字纪实在线上获得广泛的观看和讨论,私人记录向公共领域流通,建立于情感互通的信任与理解被用以巩固内群体纽带,情感也在一轮又一轮可见的连接中加深强化。由此可见,线上的信息存档会被持续纳入社交生活的“功用”里。(Jaynes,2020),一方面,数字档案将蕴含于琐碎生活足迹的情动“封锁保鲜”,另一方面,它在一系列操作过程中以非静态信息库的形态存在,与使用者协同合作,共建“参与结构”,可以被随时地锚定、调用。截屏的整理与分享让意义流动,让情感可见。
“屏充”非“屏虫”:回归意义与真实
长期以来,屏幕生活因其记录对象为屏幕世界而非现实世界而遭至指责,浏览、记录被说成是廉价体验,沉迷屏幕是对生命的浪费,屏幕日志也远没有vlog、plog那样广为流用。面对多样的信息碎片,我们惯以“信息过载”来描述一段又一段沉没于无人问津深海里的记录,像刷屏的“年度报告”或许没有多少人在乎,也不会真的有人愿意花费几十秒的点击时间为你驻足。记录与分享屏幕日志的想法总是在无聊和无意义的刻板印象下不被人正视。另外,屏幕日记还面临可见性衍生的不确定风险问题。我们越是深入屏幕互动,就容易产生可被捕捉、以视觉档案形式存在的数字形象,这些形象一旦公之于众,就很可能以不可控的速度产生个体无法审视和估量的后果。除了披露行为带来的信息泄露,还有人质疑截屏内容使用、二创所引发的版权问题。种种情形表明ilog极易产生虚假繁荣的泡沫,也会引发人们对于意义缺失和信息泄露的探讨。
诚然,屏幕日志可能引发的后果不可忽视,但对它的把握不能结论先行,热衷于记录、传播、分享屏幕生活的人也不应该被简单地定义为“网虫”和“侵权者”。实感固然重要,但如果现实体验不尽如人意,那自我的精神和情绪也不会稳定,意义反而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殆尽。这也是为什么有网友会说如果旅游体验不好的话,情愿在累死累活人挤人的两天里,在空调房里打通一部剧情很赞的游戏。版权的问题略微复杂,但大部分的记录和挪用是不涉及商用的,少部分侵权事件也应当就事论事进行理性讨论。
面对屏幕日志,我们理应从它传达出来的核心理念中去思考和体味。屏幕日记的内核在于数字生活同样需要自觉地记录和体验。屏幕世界里截取的数字图像、捕获的瞬息片段让我们惊觉,自我拥有无时无刻定格彼时情景、分享所思所感、寻求同频共振的愿景。ilog还提醒我们,意义从不是在客观世界里凭空而来的,它受制于存在的形式和自我的状态,不必羞于分享你在屏幕生活中的感知与经验,只要持续性地思考和体验,大胆书写,积极截屏,在被一些人定义为“废墟”的世界里也能挖掘生命到的气息。
乐趣没有高下之分,生活因按下截屏键而变得自由自在。ilog记录的并非是光阴的虚度,而是我们用心感受、真切存在过的凭据。
参考文献:
徐亚萍.(2020).运动图像的操作化:对触屏视频流装置及其姿势现象的考古. 国际新闻界(06),55-75. doi:10.13495/j.cnki.cjjc.2020.06.004.
王斌.(2011).从技术逻辑到实践逻辑:媒介演化的空间历程与媒介研究的空间转向. 新闻与传播研究(03),58-67+112.
王昀 & 王艳华.(2023).数字交往的档案化及其可见性管理:线上用户的截屏实践分析. 新闻大学(01),75-86+121-122. doi:10.20050/j.cnki.xwdx.2023.01.004.
Briziarelli, M. (2019). Snapchat’s Dialectics of Socialization: Revisiting the Theory of the Spectacle for a Critical Political Economy
Jaynes, V. (2020). The Social Life of Screenshots: The Power of Visibility in Teen Friendship Groups. New Media & Society, 22(8), 1378-1393
of Social Media. Communication, Culture & Critique, 12(4), 590-609.
Moore, C. (2014). Screenshots as Virtual Photography: Cybernetics, Remediation, and Affect. In Arthur, P., & Bode, K. (Eds.). Advancing Digital Humanities (pp.141-160). London, UK: Palgrave Macmillan.
知著网.屏幕日志“ilog”:在虚拟空间中塑造真实.https://mp.weixin.qq.com/s/l0SKiIpAKbqQaRLvutZMIA
编辑/排版:杨雨欣
审核:杨婉新
指导老师:张小强
图片源自网络 侵删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