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
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
在海内外共营运41艘
钻井平台/钻机模块
平均库存仅为国际同行的40%
设备完好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
行业领先的装备管理体系
已经成为钻井装备走出国门
进军国际市场的底气、
勇气和锐气之所在
提及钻井装备
就不得不提钻井事业部
主管装备管理的
副总经理王冬石
精心精细,装备管理行稳致远
2000年,“南海六号”赴中国香港友联船厂维修,王冬石坐镇现场。“29岁负责两亿多人民币的项目,压力可想而知。”据他介绍,那次维修,几乎所有设备都送到了船厂,仅需要更换的管线即有五六公里长,遍布整个平台。“达标不是目的,应该更多地考虑设备后续运行。”回忆当时的情景,王冬石觉得自己都有些“苛刻”,每次完成打砂油漆,他都会拿出一卷胶带纸,粘到油漆上再撕下来,看是否粘有颗粒。
10年后,“南海六号”再次维修。当工作人员把桩腿附着物清洗喷漆时,他们意外发现油漆依然完好,没有丝毫脱落。最后,管理人员决定取消喷漆作业。
2012至2013年,王冬石先后三次用“世界级效率”成功运作“南海七号”、“南海八号”、“南海九号”大型装备购置(干租)项目,“中国式购船”赢得集团公司及行业高度好评。
2016年,王冬石主持攻关,首次实现深水半潜式平台井控设备国产化,形成防喷器、伸缩节、隔水管等修理技术规范,取得技术上创新与突破,实现井控设备国内修理技术“破冰”,大幅降低深水大型装备的检修成本。
因势利导,巧用大数据打造装备管理新引擎
近几年,大数据的概念席卷各行各业。然而,退回到2012年,彼时的大数据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新鲜事物。在装备管理方面有着独到见地的王冬石,嗅觉敏锐地感觉到大数据蕴藏的巨大价值,大数据在物资装备管理方面应用的探索由此开始……
历时6年,钻井事业部已经完成了装备数据体系构建,将五大业务板块有机融合,形成预算、项目、库存、采办、供应商“五位一体、完整闭环”的数据网络。
经过长期探索,钻井事业部将历年纸质采办合同数据化,整理7万余条数据,按照名称、编码、类别等进行多维度分类汇总,构建科学的价格管理模型,对价格前瞻性研判指导预算编制,A类预算编制准确率达91%。
同时,钻井事业部梳理数十万条库存数据,系统分析,科学编制库存定额,“个性化”规定其库存定额,设置高位“熔断”机制,有效降低平台日耗及日常修理费。结合消耗数据、价格等因素,钻井事业部优选重点物资实施协议采办,精准管控交货期限,提高库存周转率。
大数据已经成为钻井事业部应对市场“寒冬”,装备成本管控,提升管理水平的重要引擎。
强劲双核,锻造钻井物资全球供应链
中海油服的钻井业务已经延伸至全球12个国家和地区。如何打造一个优质、高效的全球物资供应链也成为摆在钻井事业部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有效降低物资供应成本、提高供货效率,王冬石带领团队潜心研究,从顶层设计方面下功夫,编制完成了适用全球物资采办的纲要性文件《采办管理制度》。随后,在2014年和2017年,最终促成在钻井领域公认的“设备贸易中心”新加坡以及“装备制造中心”美国休斯顿设立采办中心,依托两座海外“基站”,逐步形成制造与贸易互补,东西半球物流线路互补的全球供应链体系。
“未来,钻井事业部还会将已有的供应链延伸至美国、远东等区域,为中海油服的海外发展保驾护航。”王冬石兴奋地说。
行业引领,编制国家标准填补国标体系空白
2017年6月29日,在全国石油钻采设备和工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审查会上,王冬石带领团队编写的《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国家标准送审稿获得高度评价,通过委员会审核,正式进入申报发布环节。此前,王冬石已经组织编写完成《海洋钻井装置井控系统配置及安装要求》、《自升式钻井平台高速柴油发电机组选型技术标准》、《自升式钻井平台压风机选型技术标准》3个行业标准。
《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海洋石油自升式钻井平台》系列国家标准于2016年9月正式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编写计划,是我国首次筹备编写的自升式钻井平台类国家标准,也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可以覆盖自升式钻井平台全生命周期的系列标准,能够起到科技创新成果与生产力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作用,对石油行业标准的修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
该标准的发布也将填补国标体系空白,进一步提高我国海洋石油装备在国际上的话语权。
在未来的日子里
王冬石希望凭借自己的努力
带领中海油服的钻井装备
走出国门
全面进军国际市场
为海上石油
及天然气勘探、开采及生产
提供优质服务
在新时代的“二次创业”新征程上
奋勇前行
文字和图片|冀韬
编辑|靳建刚 石文博
监制|赵丹梅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私享最新 技术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