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正在尝试学习有关低级并发的基础知识。
来自Linux文档:
A write memory barrier gives a guarantee that all the STORE operations
specified before the barrier will appear to happen before all the STORE
operations specified after the barrier with respect to the other
components of the system.
我认为“所有的存储操作”肯定意味着特定屏障类型的实例比一个屏障
让x和y是主代码和中断代码之间共享的变量。
我对volatile的想法是,它只是而且总是需要硬件变量和中断变量,这些变量也在主代码中使用。
通过禁用中断,保证主代码中x和y的每一次使用都是原子化的。
x和y真的需要成为volatile吗?还是在使用它们强制从RAM中重新加载变量之前设置一个内存屏障就足够了?
a)
volatile bool x;
volatile int y[100];
int main(void)
{
while (true) {
disable_interrupts();
if (x)
当我阅读ldd3时,我了解到内存障碍的概念,据说由于缓存和编译优化等原因,代码执行将被重新排序。我认为没有依赖项的代码可以重新排序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并且IO端口寄存器不能被优化,因为它需要包含一致的数据。但是我无法理解下面的代码,是否有任何规则可以遵循,我应该在哪里插入像smb()、mb()、barrier()这样的函数?
例如,在示例中,代码short来自ldd3。
/*
* Atomicly increment an index into short_buffer
*/
static inline void short_incr_bp(volatile unsigned long *ind
在linux内核的内存屏障文档( documentation / memory -barriers.txt)中,有一些例子表明,在内存屏障之后的写入器在写到其他CPU之前是可见的。怎么会发生这种事?为什么写障碍不足以对这些写进行排序?
特别是以下几点:
843 CPU 1 CPU 2
844 ======================= =======================
845 { B = 7; X = 9; Y = 8; C = &Y }
846 STO
我正在编写分子动力学模拟程序,它基本上是由调用两个内核(1.kernel_evalForce()和2.kernel_updatePosition())组成的循环。这些调用之间必须是全局内存同步,这确保所有线程的强制执行都是最新的。
for( int i=0; i<nMaxIter; i++ ){
kernel_evalForce();
// global memory must be synchronized before we proceed
force_residual = kernell_reduceForce();
if(force_residual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