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都听说了DDD,也了解了DDD,那么怎么将一个新项目从头开始按照DDD的过程进行划分与架构设计呢?
点击上方“芋道源码”,选择“设为星标” 管她前浪,还是后浪? 能浪的浪,才是好浪! 每天 10:33 更新文章,每天掉亿点点头发... 源码精品专栏 原创 | Java 2021 超神之路,很肝~ 中文详细注释的开源项目 RPC 框架 Dubbo 源码解析 网络应用框架 Netty 源码解析 消息中间件 RocketMQ 源码解析 数据库中间件 Sharding-JDBC 和 MyCAT 源码解析 作业调度中间件 Elastic-Job 源码解析 分布式事务中间件 TCC-Transaction
首先祝贺你选择学习Linux,你可能即将踏上Linux的工作之旅,出发之前,让我带你来看一看关于Linux和Linux运维的一切。
一 基础安全设备包含哪些? 下图是一个典型的企业业务网络架构包含常见的安全设备。 基础安全设备包含构造业务安全防御系统的常用安全设备,能够搭建深度防御体系的各种安全设备、安全软件。大型的互联网结构不太一样,主要为数据流量很大,传统安全厂家的设备很难满足需求,攻击检测和防护会自己开发,本文还是以传统业务网络为主。传统业务网络包含的安全设备一般有以下几种: 1.1 检测告警类 网络入侵检测 用于检测网络入侵事件,常见部署在核心交换上,用于收集核心交换机的镜像流量,通过检测攻击特征形
微服务是这几年最流行的架构,说起架构不提微服务都不好意思跟人家打招呼。最近想要再梳理一下关于微服务的知识,并且结合本人的一些实践经验来做一些总结与分享。前面会分享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后面也会使用.net来实践,一步步完成一个简单的微服务架构的小demo。
昨天的文章总结了从软件工程角度,如何进行项目管理相关的知识。正好上周末星球内部直播时候,有同学问了一个问题:他们公司经常存在多版本并行的项目,不知道怎么做好质量保障工作。
任何程序员都能写出机器能理解的代码,但只有好的程序员才能写出人能理解的代码。 改善性能是写程序里面最幸福的部分,在糟糕的代码结构里面修改功能则是最痛苦的经历。程序员不能仅仅把最幸福的部分认为是技术,而因为厌恶痛苦的经历而认为解决这一类问题不算技术。 落后的软件开发效率,和无穷的需求变化之间的矛盾,是软件开发中的核心矛盾;改进软件开发效率的技术,是技术的最高体现。 敏捷开发的价值,在于不断通过开发原型代码,把需求明确的描述出来,是一种开发者和需求方之间的沟通方式 单元测试,以及自动化测试用例,是使用代
自动化运维是一个人让人兴奋且易失控的话题!兴奋是因为我想作一次尝试,把它的全貌和细节说清楚;易失控是因为涉及点太多,一则怕遗漏,二则怕顾此失彼。带着这份复杂的心情,我们来一次自动化运维的解析之旅吧。
本文主要介绍企业常见的网络安全风险,关键词:内部威胁、外部威胁。由于能力有限、视角有限,内容中可能存在诸多失误,欢迎各位大佬指出,一起讨论、一起进步、一起学习。概要如下:
2. DevOps是一组最佳实践强调(IT研发、运维、测试)在应用和服务生命周期中的协作和沟通
Linux运维工程师的现在与未来 目录: 1. IT行业发展 2. Linux运维行业现状 a> Linux哪些行业在运用? b> Linux运维学习起来难吗? c> Linux运维前景如何,待遇好吗
需求是业务和技术的桥梁,是行业知识向数字化转换的过程,业务是需求的输入,需求是设计的输入。即需求的关键元素必须从业务分析的元素演化而来,后续的高阶设计需要从需求一脉相承,一以贯之,每个元素需要有完整的生命周期和演化链,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以业务对象为例,在业务分析阶段,业务客体是业务对象,在需求阶段,业务客体演化为对象实体,在设计阶段,对象演化成为数据库物理模型中的表或者视图。
现代商业中需求不断变化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我们设计出一种可以应对这种变化的系统架构——当无法预测变化时,该架构仍然可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个架构是团队成员不断努力的结果,是一个与开发工作紧密结合的过程,它能同时响应不断变化的需求和开发人员的反馈——我们称之为“演进式架构”,它以敏捷的方式拥抱变化。驱动敏捷软件方法论的引擎是内置的反馈环,如测试、持续集成和迭代等。
前段时间有篇文章朋友圈疯传,【中台搞了2年,项目叫停,CIO被裁!本以为中台是道送分题,没想到是送命题!】。从结果来说,这个项目肯定是失败的,文章中透露出中台是“最短的笑话”和”玄学”之类的表达。很多时候把中台看成一个技术课题,但做着做着发现不对,它又是一个组织课题和业务课题。在前不久的【数字化奇葩说】第一期关于ERP和中台的讨论,我也作为嘉宾参与并发表了个人观点【见文末】。其实想表达的是,能和中台扯上关系的太多了,回到运维领域,是否有一个运维中台存在?它是否是个玄幻话题?抑或是为了概念而概念?如果有,我们该如何抽丝剥茧的理解它呢?
又是一年乍暖还寒,春天的风迎面而来,凉意中夹杂着些许温暖。哦,你知道,是春天来了。就像那年的实习期,在挥手告别的毕业季,定格在了那年的七月。
在《架构师之路-redis集群解析》提到:提出有水平的问题、做出有水平的总结和建议、做出有水平的回答 是架构师面临的三大难。
OAM (Open Application Model)是一个专注于描述应用的标准规范,OAM的愿景是在应用的维护生命周期内,提供一种标准化的沟通方式。将应用开发者、应用运维人员和基础设施运维人员,以一种标准化的方式连接起来,并且强化了应用生命周期中各个角色的职责。
IDC(Internet Data Center)即互联网数据中心,为企业用户或客户提供服务,如网站应用服务、App应用后台服务等等,IDC中存储着各类敏感信息和数据资产,所以IDC安全是企业信息安全的重中之重,需重点投入进行建设和运营。
多年来,边界防御在网络安全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既是进入内网的第一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然而,云计算与虚拟化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IT基础设施和业务架构,在高隐蔽、多样性攻击愈发频繁的网络环境中,传统以边界防护为核心的安全措施开始显得捉襟见肘,出现众人眼中的“边界防御已死”也就不足为奇。
这不是一篇关于应用开发、测试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的吐槽文章,甚至无关于开发测试。本文聚焦在应用开发者“提出服务器资源申请”到“服务器资源被提供”这个期间,“透明”的运维人员所要完成的“透明”工作。
前言:在上一篇《运维数据生态:高阶落地的一些场景》中,从产品开发角度,探讨运维数据场景的高阶落地途径和方法。在数据的输出和变现的过程中,场景化作为最终落地的载体,而运维数据的输出和变现能力最终还是依靠前期的数据建设和质量管理,本章节中,我们着重对运维领域的数据建设和管理进行展开,来描述运维数据的管理方式。
隆冬已过,暖春将至,但互联网寒冬却丝毫没有放慢脚步。测试工程师如何在寒冬中保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资本红利洗刷过后的互联网企业需要怎样的测试人才呢?
前言:在上一篇《无数据,不工作!运维“数据思维”有多重要?》中,我们站在运维的视角来对数据的作用做了一些解读,其中包括数据的重要性、运维的数据观和数据思维的理解。在本篇中,对运维数据的一些高阶使用场景进行介绍,运维数据使用的发展态势和落地价值,本章节重点从产品开发角度,探讨运维数据场景的高阶落地途径和方法。
物理安全是整个网络信息系统安全的前提,物理安全必须具备环境安全、设备物理安全和防电磁辐射等物理支撑环境,保护网络设备、设施、介质和信息免受自然灾害、环境事故以及人为物理操作失误或错误导致的破坏、丢失,防止各种以物理手段进行的违法犯罪行为。
提到前景,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职业前景,一个是薪水前景.目前市面上大多关心薪水前景.
作者 | 叶丰 使用 Kubernetes 时,用户往往需要共享使用 Kubernetes 集群(多租户),以在满足多团队、多客户需求的同时简化运维、降低成本。虽然 Kubernetes 本身不直接提供多租户功能,但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被用于支持实现多租户的功能。基于这些功能,Kubernetes 社区涌现了一些实现多租户的项目。本文将粗浅谈谈 Kubernetes 多租户的现有实现机制及优化方案,以及针对多租户(共享集群)和多集群方案,企业该如何选择。 Kubernetes 隔离技术 控制平面隔离 Kub
微服务在最近几年大行其道,很多公司的研发人员都在考虑微服务架构,同时,随着 Docker 容器技术和自动化运维等相关技术发展,微服务变得更容易管理,这给了微服务架构良好的发展机会。
既然说到前后端,其实现在的前后端分离和以前的不大一样了。本来前后端分离要解决的一个痛点是多端支持(电脑端,移动端-IOS,Android等)重复造轮子的现象,这几年逐渐流行起来不是跑偏了,而是在Devops的快速发展下成为了一种新的技术开发模式。
作者 | 叶丰 使用 Kubernetes 时,用户往往需要共享使用 Kubernetes 集群(多租户),以在满足多团队、多客户需求的同时简化运维、降低成本。虽然 Kubernetes 本身不直接提供多租户功能,但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被用于支持实现多租户的功能。基于这些功能,Kubernetes 社区涌现了一些实现多租户的项目。本文将粗浅谈谈 Kubernetes 多租户的现有实现机制及优化方案,以及针对多租户(共享集群)和多集群方案,企业该如何选择。 Kubernetes 隔离技术 控制平面隔离
每次当我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内心又变得焦虑起来,问题的本质是涉及运维个人价值和运维团队价值。
在软件行业,对于什么是架构,都有很多的争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此君说的架构和彼君理解的架构未必是一回事。因此我们在讨论架构之前,我们先讨论架构的概念定义,概念是人认识这个世界的基础,并用来沟通的手段,如果对架构概念理解不一样,那沟通起来自然不顺畅。
本篇文章涉及到的知识点包括:IDS/IPS/防火墙的区别与部署位置;镜像端口、堡垒机的位置和注意细节;ACL访问控制列表和端口安全、VLAN安全,以及靶场以及日志采集的实施细节。 背景介绍 自己所在高校的实验室要有一个类似用机器学习方法来检测网络用户异常的相关项目,需要搭建一个攻防平台来采集日志数据,大名鼎鼎的数据集UNSW-NB15就是用类似方法取得的。本篇文章要把攻防平台搭建全过程以及日志搜集方法分享给大家。 值得注意的是,攻防平台的搭建其实是企业里网络安全建设的缩影,许多企业可能还在网络安全建设方面无
我一直把运维团队的定位是在技术服务团队,个人也要朝着技术服务的方向去发展。单纯的服务定位对整个团队的发展不是非常有利,会逐渐沦为救火队员和保姆的角色,有点高级人员干着低级的活的感觉。
前天在51CTO群里面,大家问我运维知识地图的问题,我想到了一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在去年公司运维通道面试,自己作为评委参与了整个过程,然后写了一个总结发表在运维知识库,虽然是建议未来的运维职级晋升者如何应对(类似攻略),但其实看到的是对运维人的要求,供大家参考~
特别说明:我在写这篇的过程中,发现前面第四、五篇的上下文识别和关系映射中一些错误:将“确认订单付款”和“确认接龙付款”错误的合并为一个用例“确认购买并付款”(其实应该是包含子用例“创建付款订单”),并且相应的跨上下文用例中也遗漏了“确认接龙付款”。
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进步飞速的时代,由于企业所处行业和主营业务的不同,运维团队也呈现出不同的划分形式,但随着转型的进程推进,基本上都趋近统一,大同小异。目前互联网行业比较常见的运维部门架构一般包含应用运维、系统运维、网络运维、数据库运维、安全(比较特殊,一般独立小组/部门,或者有一个高级别的领导小组)等部门组成。
不过大公司会专门做某一部分,例如应用运维不需要关注测试和安全等方面,但建议都学学,触类旁通有好处。 有这些基础,进到公司就可以去完成基础的建设工作了。比如会安排你搭建服务,整理资产报表,清理一些日志,这些基本工作可以帮助你了解公司当前有哪些服务,各种服务之间是如何运作的,之后再慢慢参与到业务中,薪资一线城市可以达到6-10k左右。
任何的管理活动中都有流程,IT运维管理也是。而在企业中流程管理的工具很多,常见的有OA、BPM、专用工作流平台,以及一些管理系统中也会自带流程模块(如:HR系统、ITSM系统)。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深入,不少公司的 IT 资产数量持续增长,管理和使用 IT 资产的人员也越来越多,这些 IT 运维和信息安全建设都离不开堡垒机的保障和支持。
ShareREC是一款为手游提供录制分享功能的SDK;其服务端则是为SDK提供视频、用户、评论等相关数据计算及存储服务。
微服务(Microservices Architecture)是一种架构风格,一个大型复杂软件应用由一个或多个微服务组成。系统中的各个微服务可被独立部署,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每个微服务仅关注于完成一件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该任务。在所有情况下,每个微服务代表着一个小的业务能力。
微服务(MicroServices)是一种架构风格,一个大型复杂软件应用由多个微服务和前端展示层组成。系统中的各个微服务可被独立部署,各个微服务之间是松耦合的。每个微服务仅关注于完成一件任务并很好地完成该任务。在所有情况下,每个任务代表着一个小的业务能力。 以往我们开发应用程序都是单体应用(可以理解为一个部署包包含了项目的所有功能),虽然开发和部署比较方便,但后期随着业务的不断增加为了能够达到响应业务需求,单体应用的开发迭代和性能瓶颈等问题愈发明显,微服务就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手段。 想要回答为什么要使用微服务架构的问题,首先应该了解一体化架构。
可持续扩展的运维知识体系按“组织、流程、工具”三部份整理,本篇为第一部份“组织”的“运维组织专业化”。
这是「研发效能团队规模、职能划分和优劣势分析」系列的第四篇。上篇文章「中小互联网公司研发效能团队规模、职能划分和优劣势分析」主要分析产研团队在2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现状以及给出一些建议。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产研团队在1000人规模的二三线中型互联网公司研发效能现状,并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在组织架构、工作职责、优劣势、以及怎么干怎么拿到结果,给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
Hi 大家好,很高兴今天能有机会和大家进行这个分享。我是腾讯云负责IaaS网络产品策划的产品经理高航,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主题是《人人都是网络工程师》。 网络是个很复杂的东西,经常晚上有美女家里上不
基于专家知识库形成运维工具,提升操作系统底层运维能力,具备高效自动化运维能力:通过监控、诊断、维护等达到全过程自动化运维。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