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软代码评审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工程实践。成千上万的工程师认为这是一个伟大的最佳实践。大多数高绩效团队花费大量时间进行代码评审。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尽管代码评审可能会占用一些开发时间,但是它是非常有价值的。人工代码评审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代码中的潜在问题,提高代码质量,同时也有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提高团队的整体技术水平。
在软件开发领域,代码评审被广泛认为是提高代码质量、增强团队协作和共享知识的有效方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代码评审的最佳实践,介绍一些常用的代码评审工具,最后,我们将通过Kubernetes这个开源项目来具体了解一个成熟项目的代码评审流程和标准。
代码评审(CodeReview),顾名思义是对代码进行评审,是软件工程的活动之一。
本文总结了图雀团队协作开发的流程与规范,仅供参考。最优的解决方案还是需要结合团队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静态代码分析或源代码分析是指使用静态代码分析工具对软件的“静态”(不运行的) 代码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找出代码中潜在的漏洞。静态代码分析器检查源代码,找出特定的漏洞,并检查代码是否符合各种编码标准。
在本文中,我们将总结来自一些公司的官方工程博客的经验教训。为什么要做代码评审?除了作为一种质量保证的工具,代码评审还有哪些好处?代码评审如何帮助提升团队能力?
作者简介 农业银行研发中心 季佳 王荣荣 在行业激烈竞争业务快速运转的背景下,如何在实现快速交付的同时保证代码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技术团队反复探讨的话题之一。代码评审(Code Review)是 DevOps 项目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保障代码质量的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众多科技企业及互联网公司都在代码评审方面做了较多的探索和实践,并作为组织文化在项目中进行传承应用。包括谷歌、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在内的众多大厂均认为代码评审是软件工程最佳实践之一。 代码评审对于尽早发现缺陷、提升代码质量、提高个人工程能力以
原文发表于2011 年 5 月 04 日发布,由IBM DeveloperWorks翻译成中文。
在 Dr.Michaela Greiler 的 How Code Reviews at Microsoft 一文中提到,微软有 140000 名员工,其中 44%员工是工程师。这意味着,有超过 6000 名的工程师同时在同一个代码库上开发 Office、Visual Studio、Windows 等产品。
Git协作流程中的关键概念包括Fork和Pull Request,它们允许多人在项目中协作并贡献代码。以下是关于Fork和Pull Request的简要总结: 1. Fork: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代码评审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它不仅有助于保证代码质量,同时也促进团队成员间的知识分享与技能提升。然而,许多项目在执行代码评审时遇到了问题:缺少统一的标准与规范、忽视面向对象的特性和设计原则、缺少对设计模式的应用以及对单元测试的忽略,导致代码评审的成效有限,仅仅停留在查错和主观意见的提出,进而影响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项目的整体质量。
从代码提交的时机来看,一般会有两种模式,即开源MR/PR模式和commit模式。而这这种划分默认是在代码提交的环节进行代码评审。因此从代码提交与代码评审的关系来看,也可以有所谓的代码提交时触发的代码评审和与代码提交无关的代码评审。而从代码评审的地点来看,一般也会有两种模式,即WEB模式和IDE模式。
现如今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质量前移的重要性。如果一开始就写出优质的、经过测试的代码,那么后面的测试阶段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如果开发人员迫于业务压力,一味追求项目开发进度,往往会容易形成大量的“烂代码”。一般的烂代码体现在逻辑混乱、复杂度高、易读性差、没有单元测试和缺乏必要的注释。如果把这样的“烂代码”编译交付测试团队,那么测试人员势必会发现很多低级缺陷,甚至连冒烟测试都无法通过,这样势必会浪费很多时间,延误测试进度。所以,回到开始,为何不一开始就是写出优质代码呢?
谷歌开源了一套代码评审(Code Review)规范,它是谷歌一套通用的工程实战指南,几乎涵盖了所有编程语言与各种类型的项目,这个规范代表了谷歌长期发展以来最佳实战经验的集合,谷歌表示希望开源项目或其他组织能够从这套规范中受益。
开源项目作者或其它开发者都能从这个项目获得有用的知识,因此谷歌开源了这一份代码规范,并将持续维护。如项目所言,目前这份代码评审规范主要包含两组独立的文档:
自从马斯克入主Twitter之后,Twitter自身问题的热度似乎有霸榜的趋势,各种吐槽,各种抱怨,各种摆烂,各种矛盾都像礼花似的喷射向天空,只可惜带来的不是绚烂的风景,而是乌云和阴影。
代码如熵,不加外力很容易就会随着代码的不断堆积而发生腐烂和溃败。我们不是不知道代码问题,而是对既成事实难有改变。但是如果站在迭代的角度思考下一次升级,如何确保新的代码质量就显得很有必要,特别是你的代码需要重写的时候,我想你一定会遇到和我一样的问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保证我们的代码的质量?于是就有了这篇工具型的文章。
而拉式请求(Pull Request)的模式,在 GitHub 网站作为分布式代码协作的一种模式被成功运用之后,也很快成被很多团队引用到 Git Flow 中的流程中。
在目前已使用的质量内建的工程实践中不可否认的一个实践为代码审查 它被用作提高产品交付质量和提高开发过程效率的有效措施。
代码评审的主要目的是确保代码库的整体质量随时间推移逐步得到提升,所有代码评审工具和过程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而设计的。
代码评审(Code Review)不但可以提高质量,而且还是一个知识共享和指导的极好的手段。
翻译自5 Best Practices for the Perfect Secure Code Review,其中对人工审计和自动化代码审计的优劣势分析比较清晰,同时提出的几个最佳实践个人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符合我们的实践经验。
为什么我在这里主要讨论迭代式软件开发?本文在此抛开千篇一律的理论,拟就根据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比较务实、可操作性强的方法,以期望在有限的资源下确保软件质量得到较大保证。一家之见,纰漏之处
作为一名研发人员,你的工作中有没有遇到类似的问题:分支如何管理才能更好地提升研发和CI效率?单元测试如何做才能更高效?代码评审要不要做,审什么?想上容器,有哪些好的实践可以借鉴?好的策略可以使开发工作事半功倍,让软件交付提质增效。
现如今大家越来越认识到质量前移的重要性。如果一开始就写出优质的、经过测试的代码,那么后面的测试阶段将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如果开发人员迫于业务压力,一味追求项目开发进度,往往会容易形成大量的“烂代码”。 一般的烂代码体现在逻辑混乱、复杂度高、易读性差、没有单元测试和缺乏必要的注释。如果把这样的“烂代码”编译交付测试团队,那么测试人员势必会发现很多低级缺陷,甚至连冒烟测试都无法通过,这样势必会浪费很多时间,延误测试进度。 所以,回到开始,为何不一开始就是写出优质代码呢?
提到Code Review(CR),就和单元测试一样,虽然一直在提倡,大家也都知道他的重要性,但是实践起来总是差点意思,有个说法是CR就和鬼一样,一直有他的传说,但一直没有见到过。本文梳理下团队目前在做的CR实践,做点沉淀。
作者:phongchen,腾讯 CDG 后台开发工程师 互联网行业竞争激烈,产品迭代快,其中研发效能越来越成为跑赢竞争对手的重要影响因素。需求两天就能上线和两个星期才能上线,结果可能大相径庭。本文总结了腾讯广告系统主要采用的目前业界标杆公司引领的单代码仓库+主干开发+城际快线发布模式,供大家参考,以此作为对我个人两年多以来专职从事工程效能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基本概念 单一代码仓库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篇文章: 其实不止 Google,硅谷很多大大小小的公司,比如 Faceboo
交叉领域是容易产生新思想和新技术的地方。软件测试和代码评审(code review)是软件质量保障体系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看似互不相关的它们,如果结合在一起,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在这里,你可以轻松实践 DevOps 全流程、体验高效的云端开发、赢取精美礼品——第二期大奖「戴尔 U2718Q 显示器」将于 12 月 3 日开奖,请尽快前往 CODING,完成任务参与抽奖,iPad Pro、HHKB 键盘和 Bose 耳机等礼品均有机会获得!也可以根据 CODING 最佳实践系列文章,探索更多新玩法。
我们都痴迷于生活中可以衡量的数字和统计数据。我们关心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监测我们的体重、血压和卡路里摄入量。我们也观察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工作环境来评估我们的效率和团队活力。这种关注数字的思维方式也适用于我们如何评估开源社区。
Tip:主要是为了总结和归纳在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知识点。学习至少一个技术技巧。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踩过的坑,学习的点滴知识。
曾经写过一点关于代码评审(code review)的文章,比如这篇和这篇,现在觉得关于它的认识又有了不少更新。软件工程的技术和实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书本知识一致的,大约占一半,这部分基本上在大学里就可以学,自学只要方法得当、刻苦努力也可是途径;但是第二部分来自于实际团队、经验,内容通常无法从书本当中获得,而且难说对错,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认识。代码评审就是第二部分颇具槽点,可以大加讨论的典型。
初级前端和高级前端有什么差别?在我看来,初级前端关注点在完成功能,高级前端能在完成功能的基础上,做的又好又快。做的好,就是代码质量高,做的快就是开发效率高。
在今年的敏捷团队建设中,我通过Suite执行器实现了一键自动化单元测试。Juint除了Suite执行器还有哪些执行器呢?由此我的Runner探索之旅开始了!
一个完整的研发效能工具平台,需要包括需求协作、代码管理、构建能力、测试能力、环境部署能力、制品管理、配置管理、监控告警、高效运维等功能。可以说,效能工具平台是研发工作开展的载体,涵盖了软件研发全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其设计与使用体验做得好,整体研发过程的流畅度就高,工程师的有效价值就能更好地被发挥。
索性,就静下来,好好梳理一下,从事编程十余载中,用到了哪些工具?尝试汇总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介绍了两种常用的代码分支模式:特性分支开发模式、主干开发模式,分别阐述了其优缺点和适用环境;同时剖析了 Google 和腾讯采用主干开发模式的背景和决策因素,捎带分享了这 2 个巨头的实践,供读者在技术选型中参考。
曾经写过一点关于代码评审(code review)的文章,比如 这篇和 这篇 ,现在觉得关于它的认识又有了不少更新。软件工程的技术和实践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书本知识一致的,大约占一半,这部分基本上在大学里就可以学,自学只要方法得当、刻苦努力也可是途径;但是第二部分来自于实际团队、经验,内容通常无法从书本当中获得,而且难说对错,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的认识。代码评审就是第二部分颇具槽点,可以大加讨论的典型。
谷歌最早使用 CVS 进行代码管理,1999年改为 Perforce。那时是一台 Perforce 主机,加上各种缓存机。
谷歌和 Facebook 都只有一个代码仓库,全公司的代码都放在这个库里。 我一直很困惑,为什么要这样做,不同语言的项目放在一个库有什么好处? 最新一期的《ACM通信》(59卷第7期)有一篇论文《为什
苏玲,5年软件配置管理及7年持续集成经历。曾在苏州科达科技和大众点评任资深配置管理工程师,目前为携程代码中心负责人,专注于代码相关的平台建设,致力于提高研发效率与研发质量。
程序员对代码评审(Code Review)不可谓不熟悉,而代码评审也已经是许多组织的标准化实践。结合笔者的五年多的开发经验,既有经历过零CR的小组织,也有接触过完善CR规范的大厂团队。
《ACM通信》有一篇论文《为什么 Google 要把几十亿行代码放在一个库?》,作者是谷歌基础设施小组的工程师。作者详细讲述了Google的代码为什么全部放在一个库里面。
很多公司都要求项目做CodeReview,但很多人第一次CodeReview往往不知道该如何做,也不知道为什么去做。笔者参加过几个项目的CodeReview,发现一些共性问题:
"They think I am hiding in the shadows, but I am the shadows."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