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工具
TVP
发布
精选内容/技术社群/优惠产品,尽在小程序
立即前往
  • 您找到你想要的搜索结果了吗?
    是的
    没有找到

    山东要求为装机容量15%~30%建设储能!时长2~4小时!

    新能源配套储能政策,已经形成电源侧储能的最大助推力量。据统计,已有32省区发布新能源配储政策。其中多地市对分布式光伏提出配套建设储能的要求,且以山东枣庄配储规模要求最高,为装机容量15%~30%建设储能,且时长2~4小时。《浙江省“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文件提出,“十四五”期间建成新型储能装机规模300万千瓦左右。5月18日,国家能源集团龙源江苏公司盱眙10兆瓦/20兆瓦时磷酸铁锂储能电站并网运行,标志着龙源电力和集团公司最大储能电站、江苏省首个新能源配套储能发电项目成功投产;该项目也是国内新能源侧容量最大功能最完善的构网型储能工程。

    02

    东莞纬迪实业聚焦高端薄膜电容器细分赛道 创新研发构建核心技术壁垒

    东莞市纬迪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纬迪实业)创建于2010年,是一家专业致力于高端薄膜电容器、陶瓷电容、压敏电阻、贴片Y电容的研发和制造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厂区面积10000平米,引进大批机械、电气、新材料、企业管理等专业领域的一流人才入驻,构建出一支高素质、高学历、经验丰富的生产技术队伍,年均研发投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6%以上,拥有专利总量42件,被东莞市科学技术局评为东莞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技术、质量、管理等方面全方位打造并形成了自己以技术创新为先导的核心竞争力。

    03

    国环碳中和张超:打通碳中和产业链,做好企业的「碳资产管家」 | 镁客·请讲

    图 | 国环碳中和CEO 张超 目前,国内碳管理市场尚处在“探索”阶段,对于从业者来说无疑是机遇与挑战。 作者 | 来自镁客星球的家衡 放眼世界,能源无疑是当前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之一。无论是东欧战事下日益凸显的欧洲能源危机,亦或是多年前汽车行业开启的新能源变革,无不展示可再生能源在当今世界格局下的战略地位。 早在2014年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我国就提出到2030年碳达峰的目标,此后各行各业都逐步迈大了绿色转型的步伐,隆基股份、远景科技、宁德时代等新能源企业纷纷成长为市场追捧的巨头。到2021年,“碳

    01

    清华大学《大数据实践课》2022年夏季学期期末答辩顺利举行

    8月18日上午,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和软件学院共同开设的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实践模块必修课——《大数据实践课》在线上进行了期末答辩和成果展示。 授课教师、软件学院闻立杰副教授首先对实践课近八周以来的项目进展情况进行了整体回顾,肯定了同学们在期中答辩时的表现,同时感谢各合作单位和企业导师们提供的真实数据、系统、算力以及对同学们耐心细致的指导,最后预祝同学们答辩顺利。 本次课程的12个实践项目均为企业提供的真实项目,涉及电力、石化、建筑、医疗等行业,来自土木水利学院、环境学院、经管学院等24个院系的同学们依次以小

    02

    大数据分析技术在新型智慧能源建设中的应用

    智慧一概念已经提出很多年,这是一种全新的能源形式,包括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相关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体能源这系。智慧能源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电力系统为中心,将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网络、供热网络以及工业、交通、建筑系统等紧密耦合,横向实现电、气、热、可再生能源等“多源互补”,纵向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高度协调,生产和消费双向互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能源服务网络。其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能源的生产、存储和使用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优化处理,并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实现能源的安全、高效、绿色、智慧应用。

    02

    大数据分析在新型智慧能源建设中的应用

    智慧一概念已经提出很多年,这是一种全新的能源形式,包括符合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相关能源技术和能源制度体能源这系。智慧能源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以电力系统为中心,将电力系统与天然气网络、供热网络以及工业、交通、建筑系统等紧密耦合,横向实现电、气、热、可再生能源等“多源互补”,纵向实现“源、网、荷、储”各环节高度协调,生产和消费双向互动,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能源服务网络。其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对能源的生产、存储和使用进行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优化处理,并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实现能源的安全、高效、绿色、智慧应用。

    03

    青岛这个不起眼的小镇,竟藏着一个千万千瓦级光伏发电基地

    在全球,已经有2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颁布政策或立法的方式做出了“碳中和”承诺。我们的双碳目标也在持续推进,但与美欧国家相比,中国尚处于经济上升期,且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间隔年限较短,实现“碳中和”愿景可谓是“时间紧、任务重”。从碳排放结构来看,中国电力与热力部门和工业部门的碳排放占比远超全球整体水平。作为“世界工厂”,我国生产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钢铁与水泥,工业生产技术具有明显的高碳消费特征。根据红杉中国测算,中国第二产业的能源终端消费占比高达67%。减小排放绝对量和调整用能结构是中国实现碳中和所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

    02
    领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