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ris Richardson 微服务系列翻译全7篇链接: 微服务介绍 构建微服务之使用API网关 构建微服务之微服务架构的进程通讯 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发现 微服务之事件驱动的数据管理 微服务部署(本文) 重构单体应用为微服务 原文链接:Choosing a Microservices Deployment Strategy ---- 动机 部署一个单体应用意味着运行着庞大应用的多个副本,通常需要 N 台服务器(物理机或虚拟机),在每台服务器上运行 M 个应用实例。部署单体应用一般并不特别直接,但还是比部
动机 部署单体应用程序意味着运行多个通常是单个大型应用程序的相同副本。您通常会提供N个服务器(物理或虚拟)并在每个服务器上运行M个应用程序的实例。部署单体应用程序并不简单,但它比部署微服务应用程序要简单得多。 微服务应用程序由数十甚至上百个服务组成。服务由各种语言和框架编写。每个应用程序都是具有自己特定部署、资源、扩展和监视要求的小型应用程序。例如,您需要根据该服务的需求运行一定数量的每个服务的实例。此外,每个服务实例必须提供相应的CPU、内存和I / O资源。除了复杂性外,更具挑战性的是部署服务必须快速,
部署一个单体式应用意味运行大型应用的多个副本,典型的提供若干个(N)服务器(物理或者虚拟),运行若干个(M)个应用实例。部署单体式应用不会很直接,但是肯定比部署微服务应用简单些。 一个微服务应用由上百个服务构成,服务可以采用不同语言和框架分别写就。每个服务都是一个单一应用,可以有自己的部署、资源、扩展和监控需求。例如,可以根据服务需求运行若干个服务实例,除此之外,每个实例必须有自己的CPU,内存和I/O资源。尽管很复杂,但是更挑战的是服务部署必须快速、可靠和性价比高。 有一些微服务部署的模式,先讨论一下每个主机多服务实例的模式。
本书主要介绍关于如何使用微服务构建应用程序,这是本书的第六章。第一章介绍了微服务架构模式,讨论了使用微服务的优点与缺点。之后的章节讨论了微服务架构的方方面面:使用 API 网关、进程间通信、服务发现和事件驱动数据管理。在本章中,我们将介绍部署微服务的策略。
前段时间 Docker, Inc. 宣布将停止免费团队服务[1]的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事情最终以 Docker, Inc. 撤销决定并道歉[2]结束。笔者并没有追赶这个“热点”对这件事进行评论或抨击,现在这个热度过去了,笔者希望就着这个事情分享一些自己的观点以及日常工作可以用到的很实用技巧。
https://medium.com/@tracy_35812/its-more-than-just-containers-2fce4ad5832
计算机程序的自动化是指通过编写程序来实现特定任务的自动执行。自动化程序可以根据预定义的规则和条件,自动完成一系列操作,而无需人工干预。这样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力成本,并减少错误发生的可能性。
微服务(Microservices)是一种软件架构风格,其中软件系统被划分为一组小型、自治的服务单元,这些服务单元围绕着业务能力进行组织,并通过轻量级的通信机制相互协作。每个微服务都是独立开发、部署和运行的,可以使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和技术栈来实现,同时还可以独立地进行扩展和升级。
Istio 是一个开源的服务网格(Service Mesh)平台,设计用于简化微服务架构中的服务间通信和服务管理。其架构主要分为两个核心部分:控制平面(Control Plane)和数据平面(Data Plane)。
jokey,腾讯云容器产品工程师,热衷于云原生领域。目前主要负责腾讯云TKE 的售中、售后的技术支持,根据客户需求输出合理技术方案与最佳实践。 概述 DevOps 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纳,DevOps 是 Development 和 Operations 的组合词,代表着重视「软件开发人员(Dev)」和「IT 运维技术人员(Ops)」之间沟通合作的文化;旨在透过自动化「软件交付」和「架构变更」的流程,使得构建、 测试、发布软件的过程能够更加地快捷、频繁和可靠。在云原生时代,我们更需要 Devops 思维
题图摄于北京 本篇转发TAP系列文章之六,Tanzu Application Platform (TAP) 的应用模型。 ✦ 云原生 12 要素应用模型 ✦ 大家可能听过 Netflix 的故事,在 AWS Region 故障的时候,它的服务仍然没受到什么影响,能继续对外提供流媒体服务。 他们遵循的就是云原生应用与云平台的契约:即使云平台再可靠,也不会 100%可用,而上层应用需要通过架构设计来保证业务连续。 具体而言 就是云原生应用 要具备 12 要素 才能满足以上契约 · 使用版本控制管理代码 ·
云原生和容器编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两个概念,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前面一章节,我们学习了常用的网络通信协议,以及各自的优缺点,并做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这一章节,我们就来对微服务入门基础做一个准备,学习微服务,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学习。终于有人把tcp、http、rpc和grpc总结完整了
前言 本应该继续连载手撸框架系列文章的。但最近有一个需求 -> 优惠卷,之前很多朋友让我出一篇优惠卷相关的文章。这不,本章应了大伙的愿。开始我自己的表演 ?? 额,这里还要插一句,有很多新人感觉在使用
金融科技&大数据产品推荐:BeyondContainer——基于Docker的企业级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
回顾软件技术发展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抽象、分解、集成、复用”的主题贯穿始终,行业的每一次更新换代都伴随着更高程度的软件服务模式的抽象,并随之引起IT行业的商业模式革新。
随着云计算的快速发展,云原生应用已经成为应用系统建设的新方向。云原生开发以 Kubernetes 和服务网格为基础,融合微服务、DevOps 和敏捷方法论,使应用系统具备弹性扩展、故障自恢复、服务发现等优点,足以应对互联网时代快速变化的需求。本文将为您全面讲解什么是云原生开发以及如何做云原生开发。
严选经过数年的发展,服务数已经过千,研发人员从数十人到数百人,项目交付的效率要求越来越高,这也意味着对产品研发效能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而研发效能的提升就很难绕开DevOps这个老生常谈的名词。
托管到腾讯云容器服务,我们的公众号“magiccodes”已经发布了相关的录屏教程,大家可以结合本篇教程一起查阅。
本人现在工作中负责云原生服务管理平台的研发(主要管理各类云原生基础设施,平台服务和第三方托管应用),但即便如此,常被问起云原生是什么时,我也很难简洁的向人表述清楚,导致自我也经常问一遍,云原生究竟是什么,我又在做什么。
题图摄于北京延庆 本文信息来自 CNCF 官方英文博客,笔者做了修改和删节。CNCF中国的调查报告中显示: 有 72% 的受访人使用 Kubernetes; 在源于中国的 CNCF 项目中,Harbor 27% 的生产系统使用率占首位; 混合云逐渐成为主流; 中国是 CNCF 项目的第三大贡献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无服务器平台阿里云、AWS、腾讯和华为居前4位。 点击购买CNCF Harbor项目首本中文书,《Harbor权威指南》 京东满100元减50优惠中,不要错过。 背景 CNCF 定期在
SegmentFault 思否消息,字节跳动技术团队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消息称:「字节跳动基础架构团队基于火山引擎机器学习平台 Clever 及其丰富的行业落地经验,推出开源项目 Klever,以工程化的方式降低智能技术落地门槛,助力企业快速打造智能业务。」
这些年软件的设计规模越来越庞大,业务需求也越来越复杂,针对系统的性能、高吞吐率、高稳定性、高扩展等特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业务需求是软件架构能力的第一推动力,由于这些因素导致了软件架构思想和相关技术也在发生着巨变。这些变化反应在软件架构行业里,就是我们开始越来越多的听到了很多新的词汇,比如:“分布式”、“SOA”、“微服务”、“中台”等概念。
对于刚开始考虑使用微服务来开发自己业务或者想学习微服务架构的微服务领域的新手程序猿来说,首先,我们要快速了解微服务如何在日后的工作中为您的开发工作带来的好处。
如果不是经常集成,主干又在不断更新,会导致以后集成的难度变大,甚至难以集成。持续集成的目的,就是让产品可以快速迭代,同时还能保持高质量。它的核心措施是,代码集成到主干之前,必须通过自动化测试。只要有一个测试用例失败,就不能集成。
Compose is a tool for defining and running multi-container Docker applications. With Compose, you use a YAML file to configure your application’s services. Then, with a single command, you create and start all the services from your configuration. To learn more about all the features of Compose, see the list of features.
基于 Docker 的容器技术是在2015年的时候开始接触的,两年多的时间,作为一名 Docker 的 DevOps,也见证了 Docker 的技术体系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是结合在公司搭建的微服务架构的实践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给在创业初期探索如何布局服务架构体系的 DevOps,或者想初步了解企业级架构的同学们一些参考。
过去的一段时间和一些架构师 / 技术负责人聊天,云原生和企业上云是最近一段架构演进的一个常见话题,那么小公司到大型公司在上云和云原生上有什么价值和收益呢。
这是一张三年前总结的示意图,描绘了一个Kubernetes集群环境中的各种组件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图中从左到右展示了一个从基础资源角度到应用程序发管理角度的脑图。解释图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选择“设为星标” 回复”学习资料“获取学习宝典 单体应用时代 接口定义 持续集成(CI) 微服务时代 服务拆分原则 框架选择 架构改造 自动化部署 链路跟踪 运维监控 容器化时代 架构改造 Spring Cloud与k8s的融合 CI的改造 小结 微服务是否适合小团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回归现象看本质,随着业务复杂度的提高,单体应用越来越庞大,就好像一个类的代码行越来越多,分而治之,切成多个类应该是更好的解决方法,所以一个庞大的单体应用分出多个小应用也更符合这种分治的思想。 当然微服
微服务架构(MSA)的起源应该要追溯到国外著名架构师Martinfowler于2014年编写的一篇博文中,其中阐述了微服务架构的整体设想。他用这样一句话概述了对微服务架构的评价:"今天在软件架构方面,除了微服务这个名称没有什么新的了"。
前言 基于 Docker 的容器技术是在2015年的时候开始接触的,两年多的时间,作为一名 Docker 的 DevOps,也见证了 Docker 的技术体系的快速发展。本文主要是结合在公司搭建的微服务架构的实践过程,做一个简单的总结。希望给在创业初期探索如何布局服务架构体系的 DevOps,或者想初步了解企业级架构的同学们一些参考。 Microservice 和 Docker 对于创业公司的技术布局,很多声音基本上是,创业公司就是要快速上线快速试错。用单应用或者前后台应用分离的方式快速集成,快速开发,快速
作者 | Uber Engineering 译者 | Sambodhi 策划 | 凌敏 前言 在过去几年,Uber 各种组织和用例中的机器学习应用明显增多。我们的机器学习模型实时为用户提供了更好的体验,帮助预防安全事故并确保市场效率。 图 1:模型和服务二进制 CI/CD 的高级视图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我们对模型和服务进行了持续集成(CI)和持续部署(CD),如上图所示。因为训练和部署的模型增长迅速,我们在经过多次迭代后,终于找到了解决 MLOps 挑战的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主要有四大挑战。第一个挑战
- 根据业务功能和边界,将整个系统划分为多个有明确职责的微服务。每个微服务应专注于单一业务领域,如用户管理、订单处理、库存管理等,实现高内聚、低耦合。
日前,戴尔科技集团发布了针对Red Hat OpenShift的戴尔验证平台。该平台已由红帽和戴尔联合验证,是白皮书“在Dell EMC PowerFlex系列上部署Red Hat OpenShift 4.6与CSI PowerFlex 1.3.0“中引用的设计的演进。
微服务是否适合小团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回归现象看本质,随着业务复杂度的提高,单体应用越来越庞大,就好像一个类的代码行越来越多,分而治之,切成多个类应该是更好的解决方法,所以一个庞大的单体应用分出多个小应用也更符合这种分治的思想。当然微服务架构不应该是一个小团队一开始就该考虑的问题,而是慢慢演化的结果,谨慎过度设计尤为重要。
2018年既是微服务架构火爆的一年,也是容器和Kubernetes收获赞誉盆满钵满的一年;在kubernetes的引领下,以容器为中心部署微服务已成为一种事实标准,并不断加速着微服务架构模式落地,持续地发挥着它的魔力。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公司,为了快速响应前端用户的需求,缩短产品从需求到交付的周期,常常需要快速地、细腻度地迭代产品,以抢占市场先机;在微服务模式下,可以很好地满足这个要求,只发布变化的服务,从而最小化单次迭代的风险,实现敏捷开发和部署。
宋廷豪,高级工程师,就职于PCG-腾讯看点。主要负责QQ浏览器信息流推荐架构的相关工作。 背景 QQ 浏览器信息流(QB)推荐架构支撑了 QQ 浏览器、快报主 feeds 场景、浮层等信息流卡片实时推荐的能力,架构上不仅仅要支持多业务、多产品,如 QB 、快报、外部合作等,而且需要能够快速支持各种类型场景的能力,如主 TL 、浮层,且能够快速扩展支持垂直频道和 APP 。那么信息流推荐架构需要做到灵活模块化,水平易扩展。 为了做到海量级实时精准推荐,信息流推荐架构划分为了四层:展控层、排序层(精排/粗排
生命周期决定了IServiceProvider对象采用怎样的方式提供和释放服务实例。虽然不同版本的依赖注入框架针对服务实例的生命周期管理采用了不同的实现,但总的来说原理还是类似的。在我们提供的依赖注入框架Cat中,我们已经模拟了三种生命周期模式的实现原理,接下来我们结合“服务范围”的概念来对这个话题做进一步讲述。
3、 页面刷新后会在当前租户当前数据中心自动安装上两个Rainbond提供的插件
一般来说,使用 Jenkins 可以完成整个 CI/CD 的操作,之前关于源码下载、镜像构建、镜像推送等操作都只能算是 CI 的步骤,而这篇文章就来分享一下使用 Jenkins 完成一系列包括构建和部署的操作,同时记录一下我对 Publish Over SSH 插件的用法的理解。
毫不夸张地说,整个ASP.NET Core框架是建立在一个依赖注入框架之上的,它在应用启动时构建请求处理管道过程中,以及利用该管道处理每个请求过程中使用到的服务对象均来源于DI容器。该DI容器不仅为ASP.NET Core框架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作为了应用的服务提供者,依赖注入已经成为了ASP.NET Core应用基本的编程模式。在前面一系列的文章中,我们主要从理论层面讲述了依赖注入这种设计模式,补充必要的理论基础是为了能够理解与ASP.NET Core框架无缝集成的依赖注入框架的设计原理。我们总是采用“先简单体验,后者深入剖析”来讲述每一个知识点,所以我们利用一些简单的实例从编程层面来体验一下服务注册的添加和服务实例的提取。
已经通过微服务架构的分解模式(参考按业务领域分解模式划分微服务),将整个应用程序划分为多个独立的微服务。
本系列文章旨在剖析.NET Core的依赖注入框架的实现原理,到目前为止我们通过三篇文章(《控制反转》、《基于IoC的设计模式》和《 依赖注入模式》)从纯理论的角度对依赖注入进行了深入论述,为了让读者朋友能够更好地理解.NET Core的依赖注入框架的设计思想和实现原理,我们创建了一个简易版本的DI框架,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文章中多次提及的Cat。我们会上下两篇来介绍这个被称为为Cat的DI框架,上篇介绍编程模型,下篇关注设计实现。[源代码从这里下载]
Rainbond(云帮)是国内首个开源的无服务器PaaS,深度整合基于Kubernetes的容器管理、多类型CI/CD应用构建与交付、多数据中心的资源管理等技术,提供云原生应用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构建应用与基础设施、应用之间及基础设施之间的互联互通生态体系。 访问:http://www.rainbond.com 了解更多 2017年1月30日,Rainbond发布v3.4.2版本更新,详情如下: 新特性 应用插件体系进入beta版本,支持自定义创建插件,查看使用文档 服务网格支持进入beta版本 开源版对接
领取专属 10元无门槛券
手把手带您无忧上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