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做数字化,最大的毛病就是自我感动。
天天挂在嘴边的是中台、微服务,画出来的架构图极其复杂。结果业务部门根本不买账,觉得你们不仅帮不上忙还是来添乱的。
最近听了乔老师分享他在彩食鲜的实战案例,说得很直接:所谓的数字化转型不需要多高深的技术,核心就是把业务人员手里的Excel表格变成系统程序。
01 真正的业务逻辑,在月薪5000的岗位里
乔老师讲了一个非常具体的例子。
在他们公司有一个岗位叫生产管理员,月薪5000块。这个岗位主要负责三件事:原料请购、成品调拨、工人计件。
我们就看原料请购这一件事。
每天客户A要土豆丝,客户B要土豆片。这个管理员得计算:为了凑齐这些成品,今天到底得买几吨土豆?这里面要考虑损耗,还要考虑库存。
这就是核心业务逻辑。
很多IT人一上来就要搞什么生产计划系统,这完全是想错了。
你要做的第一步是去现场。
你怎么知道他是怎么算的?你得坐在旁边看;要是他不说,你得请他吃饭、陪他聊天;实在不行就用公司要求让必须把逻辑讲出来。
你会发现那些让公司运转的核心规则,通常都写在业务人员的一个Excel公式里。
02 想要取代他,先要照抄他
拿到了逻辑就要开发产品。这时候不要想着一步到位做个大系统。
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复刻他的Excel。
做一个小程序或者工具,逻辑跟他表格里的一模一样。开发完之后不要直接让他下岗。
你要做的是并行运行。
他算出要买501吨土豆,你的系统算出500吨。你得去问他:“为什么不一样?”
他可能会告诉你:“这批货得加10%的备用量,因为容易坏。”
这就是业务经验。
你就改代码,改到你的系统算出来的数,跟他算出来的一模一样。
这个过程大概要20天。这20天里你是在帮他。原本他要算两个小时并加班,现在系统一秒钟出结果,他只需要点个确认。
这时候,他会觉得IT部门真是来帮忙的,终于能准点下班了。
03 只要业务开始防备你,你就成功了
但事情的结局往往很现实。
当原料请购、成品调拨、工人计件这三件事全被系统准确完成后,只需要一个人点点鼠标,这个生产管理员的作用就变小了。
原本全国40个城市,有40个这样的管理员。现在系统通了,HR会进行岗位调整,建立共享中心。也许只需要留个三五个人,就能把全国的活儿干完。
从40人到5人,这就是数字化带来的效率提升。
这时候业务部门可能会开始警惕、甚至有了防备心。
乔老师的观点很犀利:当业务部门开始防备你的时候,说明你的IT团队已经基本成功了。
04 IT人的觉悟:讲不出业务价值就是不合格
在这个过程中,IT人必须明白一个道理:所有的技术,必须为业务目标服务。
不要空谈技术指标。
乔老师分享到,如果业务部门说:“就算福州机房被炸了,业务停8小时我也能接受。”那你就不要去搞昂贵的异地容灾备份。那是浪费公司的钱。
反之,如果业务说停一分钟就赔几百万,那你必须把稳定性做到极致。
什么叫合格的IT管理者?
就是能把技术问题转化成生意问题。能告诉老板,我做这个项目是能省下这40个人的工资,还是能避免业务中断的风险。
讲不出对业务的价值,只谈技术架构,那就是不合格的架构师。
最后
真正的业务部门从来不排斥风险防控,他们只排斥没用还麻烦的管控。真正想做大事的业务部门,最终都会拥抱规范。
而我们IT人的工作,不是在办公室里研究复杂的理论,而是去一线把那些藏在Excel里的逻辑挖出来,变成代码,变成效率,变成真金白银。
很残酷吗?这就是商业世界的真相。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