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拿着一个不错的想法,用 AI 工具快速生成了代码,做出了一个看起来很酷的 Demo。但当他们想把这个 Demo 变成一个真正的、可以上线的软件时,却发现寸步难行。
这时候,他们往往会开始寻找“技术合伙人”,希望能找到一个“大神”来把项目“搞定”。
这背后揭示了一个 AI 时代的核心挑战:AI 能帮你写代码,但无法帮你构建一个完整的软件。 软件开发领域有句老话:写代码容易,做工程很难。
写代码,是解决一个个孤立、明确的问题,AI 已经非常擅长。而软件工程,是处理复杂性,是将成百上千个小功能有机地组织起来,并保证系统可维护、可扩展、可信赖。
这正是大部分个体开发者面临的鸿沟:拥有了“代码”,却造不出“软件”。
那么,如何跨越这道鸿沟?如何让每个开发者都能在 AI 的协助下,掌握软件工程的艺术?

这,就是我研究 DDAD(Document-Driven AI Development,文档驱动的 AI 开发)的初衷。我希望通过这套方法论,帮助每个开发者完成从“代码手艺人”到“软件工程师”的蜕变,让伟大的想法,真正成为伟大的产品。
AI 编程工具的普及,让写代码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然而,许多开发者发现,尽管他们能用 AI 快速生成代码片段,却依然难以构建一个完整的、高质量的软件产品。问题出在哪里?
答案是:工程化能力的缺失。软件开发不仅是代码的堆砌,更是一项系统工程。个体开发者往往在以下几个方面捉襟见肘:
关键是:你需要知道怎么和 AI 协作。
这就像学开车一样,有了汽车(AI),你还需要学会驾驶技术(方法论)。
很多人用 AI 的方式是这样的:
❌ 错误方式:
"帮我写一个用户管理系统"
→ AI 生成一堆代码
→ 复制粘贴到项目里
→ 发现各种问题:接口不统一、数据库设计有问题、缺少验证...
→ 继续问 AI 修复
→ 越改越乱,最后放弃
但如果你有正确的方法论:
✅ 正确方式:
第1步:明确需求和约束
第2步:设计整体架构
第3步:分模块让 AI 实现
第4步:集成测试和优化
第5步:文档化和部署
→ 每一步都有清晰的目标和验收标准
→ AI 的输出质量大幅提升
→ 最终得到可维护、可扩展的产品
这就是 DDAD 方法论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让个体开发者也能完成工程化的开发。
经过大量的实践和思考,我总结出了 DDAD(Document-Driven AI Development) 方法论。
它的核心理念很简单:让个体开发者也能像团队一样,完成工程化的开发。
在传统的团队开发中,有产品经理写 PRD,有架构师设计系统,有测试工程师写测试用例,有运维工程师负责部署...
但个体开发者只有一个人,怎么办?
答案是:用文档来替代这些角色。
然后让 AI 基于这些文档来生成代码,这样就能保证:
DDAD 的核心思想是以文档为驱动,将 AI 贯穿于软件开发的全过程。它包含四个核心步骤:
想要学习和了解更多的方法论,关注我,保持持续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