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直在做 Windows 软件在国产系统上的兼容工作,需要测试大量的 Windows 应用。结果让我有些惊讶:大部分 Windows 软件居然还是 32 位的。
要知道,第一款面向消费级市场的 64 位 x86 处理器,早在 2003 年就已经发布。虽然 64 位 CPU 真正全面取代 32 位花了几年时间,但到了 2010 年,大部分新售 PC 已经都配备 64 位处理器,并预装了 64 位 Windows 系统。按照计算机行业的迭代规律——通常五年一代——经历 15 年的发展,32 位处理器理应早已退出历史舞台。
确实,微软在系统层面也逐渐放弃了 32 位支持。2020 年起,Windows 10 已经不再向 OEM 厂商提供 32 位版本。而 Windows 11 更是完全舍弃了 32 位系统,只保留 64 位架构。
那为什么到了 2025 年,软件开发商仍然普遍只提供 32 位版本呢?
这不得不承认 Windows 的一大特色:兼容性极强。通过 WoW64(Windows 32-bit on Windows 64-bit) 兼容层,32 位程序在 64 位 Windows 上几乎可以“无感”运行。文件系统隔离、注册表隔离等机制,让 32 位与 64 位应用互不干扰。
虽然 32 位应用理论上最多只能使用 2GB 内存(开启 /LARGEADDRESSAWARE 标记可扩展到 4GB),但对大多数应用来说绰绰有余。换句话说,开发者没有动力为了“看不见摸不着”的性能提升去付出额外的维护成本。
站在开发商的角度,肯定是:能少做一点,就少做一点。既然 32 位程序在 32 位和 64 位 Windows 上都能运行,那就统一提供 32 位版本,维护成本最低。微软也没有苹果公司那么强势,如果不上架 64 位应用,就直接被拒之门外,不让上架应用商店。
从用户角度看:多数人根本分不清 32 位和 64 位。对他们来说,只要点击“下载”按钮,软件能装上、能跑起来就好。因此,Windows 软件往往只有一个下载入口,省去了选择的困扰。
反观 Linux,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以 ToDesk 的 Linux 客户端为例,竟然提供了多达 6 种不同架构与打包格式的安装包。

普通用户看到这里,会不会眼前一黑:
“我就想装个软件,怎么还得先修一门计算机架构课?”
这么多年,Linux 在服务器领域大杀四方,几乎占据了统治地位,但在桌面市场始终难有建树。原因之一,正是 Linux 自身所强调的“自由”。
在服务器领域,这种自由是好事。专业人士可以灵活挑选发行版和方案,哪怕有几百个不同的选择也能应付(当然,其实主流的也就几种)。但在桌面端,这却是大问题,普通用户不是专业人士,,甚至可能畏惧新技术。
根据统计,目前市面上活跃的 Linux 发行版超过 500 个,而且还在不断增加。因为 Linux 所标榜的自由、开源,一旦发现现在的版本令自己不爽,就可以自己捣鼓一个让自己爽的版本。
企业也由于发展理念不同,分歧不断,导致桌面生态高度碎片化。包管理器、桌面环境、软件仓库彼此不兼容,普通用户在面对复杂的选项时,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
国产系统多基于 Linux,从业者普遍意识到,如果继续走“碎片化”的老路,就永远无法真正进入大众桌面市场。
于是,近几年无论是 统信 UOS 还是 Deepin,都在尝试从用户体验出发,做“减法”而不是“加法”:
可以说,国产操作系统正在努力解决 Linux 桌面几十年来的老难题:过多的选择,反而让用户望而却步。
未来,国产系统能否突破,关键不在内核,而在于能否真正继承 Windows 那种“兼容为先”的哲学,同时把用户体验放在第一位。如果 统信、麒麟、中科方德 等厂商能够联合起来,共同打造国产操作系统,并提供统一、一致的用户体验,将大大提升国产系统的竞争力和用户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