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I 应用正从“单模型智能”向“多智能体协同”快速演化。从 RAG(知识增强)到 Agent(智能行动),再到 MCP(模型上下文协议),这三者构成了新一代 AI 应用的核心架构。本文将带你理解它们的演进逻辑、核心区别与未来趋势。

RAG 的关键思想是:“先检索,再生成。”
当用户提问时,系统会:
📚 典型场景:
🧩 常用技术栈:
RAG 让模型具备了实时知识访问能力,但它仍然只是“被动问答”型的智能。

RAG 让模型“知道”,而 Agent 让模型“能做”。 Agent(智能体)是能自主感知、思考、行动的任务执行体。
一个典型 Agent 会:
💡 举个例子:
“帮我分析这份销售数据并生成可视化图表” 一个 Agent 会:
这不再是“对话”,而是“执行”。 Agent 是 LLM 向 “通用智能执行体” 演进的关键里程碑。
🧰 代表框架:

随着 Agent 与 RAG 应用爆炸式增长,一个问题浮现:
每个系统都要重复定义工具、上下文、权限。AI 之间不能协作。
于是 MCP(Model Context Protocol) 出现了。 它是由 OpenAI 推出的一个 统一协议标准,用于规范模型与外部系统的交互方式。
MCP 可以理解为:“AI 世界的操作系统 API。”
🔧 MCP 的核心特性:
💼 典型用途:
通过 MCP,AI 系统不再是孤岛,而能组成一个可交互、可管理的“智能网络”。
可以将三者看作一套分层的 AI 应用架构:
┌────────────────────────┐
│ Agent 层(智能行动) │ ← 执行任务、决策与协作
├────────────────────────┤
│ RAG 层(知识增强) │ ← 提供实时知识支撑
├────────────────────────┤
│ MCP 层(协议标准) │ ← 统一上下文与资源接入
└────────────────────────┘层级 | 作用 | 关键词 |
|---|---|---|
MCP | 统一协议、资源授权 | 标准化、安全、可移植 |
RAG | 知识增强、信息检索 | 向量检索、上下文扩展 |
Agent | 行动智能、自主执行 | 工具调用、规划、自反 |
这三层共同构成了现代 AI 应用的底座。
过去:一个模型 + 若干 API 未来:多个 Agent + 共享知识 + 统一协议
RAG 让 AI 拥有“知识”; Agent 让 AI 拥有“行动”; MCP 让 AI 拥有“生态”。
AI 应用正从单一模型的“孤立智能”,进化为多智能体协作的“分布式智能”。 未来的企业应用,将不只是“用一个模型”,而是“组装一个智能生态”。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