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下,代码都少写很多了(但是我目前还达不到氛围编程的程度),我们只是充当一个需求提出者和code reviewer的角色,那我们还有必要掌握设计模式吗?让AI自己写不就好了吗?它是否已经过时了?
我觉得,不仅没有过时,其重要性反而与日俱增。
代码实现者--->系统设计者”
要理解这个答案,我们首先要重新定位AI在开发流程中的角色。我们可以做一个生动的比喻:
AI是一位技艺超群、不知疲倦(它目前肯定不会累,但是受上下文的限制,这点还是要注意一下)的高级工匠。它精通所有工具的用法,能根据你的提示词产出高质量的代码片段。
设计模式是一套历经考验的建筑学原理和结构力学法则。
它告诉你如何设计,才能让建筑(软件系统)稳固、灵活、可扩展。
在过去,程序员需要既当工匠又当建筑师,大部分时间花在亲手“烧砖砌墙”(写代码,所以自称码农,哈哈)上。而现在,AI完美地承担了“工匠”的角色。
那么,我们的核心价值在哪里?
在于提出正确的问题,做出关键的设计决策。
你可以轻松地对AI说:“请用‘观察者模式’为这个事件管理系统生成代码。”
AI瞬间就能完成。但真正关键的问题是:“为什么在这里要用观察者模式而不是发布-订阅模式?我是如何想的?这个选择如何影响系统未来的可维护性?”
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不是AI,而是深刻理解设计模式意图、适用场景的你。
你的角色,正从“代码实现者”升维为“系统设计者”和“AI指令员”。
尽管AI的上下文一直在扩大,可是当我们把业务性的知识灌给它时,它的表现不及预期,设计的数据结构也比较乱,就别指望它比你还理解业务了。

记忆实现--->理解意图
摒弃死记硬背
不再需要手动编写“单例模式”的双重检查锁定代码。忘记一个模式的精确写法?直接让AI帮你生成就好了。
聚焦深度理解
意图:这个模式究竟解决了什么核心问题?
场景:它最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权衡:它的优点和代价分别是什么?
关系:它和其他模式有何区别与联系?
新的实践方式:
与其自己从头敲代码,不如尝试与AI进行一场“设计对话”。
你:“我有一个电商订单处理系统,需要根据不同的会员等级(普通、VIP、SVIP)应用不同的计算折扣策略,并且未来可能会增加更多等级。请分析一下,用策略模式结合工厂模式是否合适?如果合适,请给出核心的类图设计和代码结构建议。”
AI:(生成详细方案)
你:(审查方案)“这个设计是否违反了开闭原则?如果我们需要动态改变会员的折扣策略,该如何修改?”
通过这种高质量的“博弈”,你能极快地提升自己的架构设计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AI的崛起,正在加速软件开发世界的两极分化。

一极是只会埋头写代码的“实现者”,他们的工作正逐渐被AI自动化所替代。
另一极是具备深厚设计功底的“决策者” 他们站在更高维度,定义问题、规划蓝图,并熟练使唤A来高效实现复杂系统。
软件设计模式,正是从“实现者”进阶为“决策者”的核心知识体系。 它不再是可选的“高级技巧”,而是每一位希望在未来保持竞争力的软件工程师的必修内功。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