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一个名为“透明部落”(Transparent Tribe)的高级持续性威胁组织(APT)再度活跃,将攻击目标精准对准印度政府机构与国防相关单位。据多家国际网络安全机构联合披露,该组织正通过一系列高度伪装的网络钓鱼邮件展开新一轮定向攻击,手段之新、覆盖之广,引发全球网络安全界的广泛关注。
此次攻击不仅延续了传统的文档钓鱼套路,更在技术层面实现“跨界融合”——从电脑端的恶意宏文档,到移动端的伪造政府App,攻击者正试图构建一张跨设备、跨平台的情报窃取网络。更令人警惕的是,其指挥控制(C2)基础设施已开始利用被盗的教育机构账户和云存储服务进行隐蔽通信,极大增加了防御难度。

“政策文件”藏杀机:一封邮件如何撬开政府大门?
据网络安全媒体《The Hacker News》报道,Transparent Tribe近期发送的钓鱼邮件主题多伪装成“国防部政策更新”“军事演习安排通知”或“政府项目招标书”。这些邮件附件或链接中,往往包含三种主要载荷:带宏的Office文档、恶意PDF文件,以及伪装成“系统安全更新”的可执行安装包。
“这类攻击的核心是‘信任欺骗’。”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攻击者深谙目标人群的工作习惯——政府人员每天要处理大量文件,看到一份标着‘紧急’‘机密’的PDF或Word文档,很容易下意识打开。而一旦启用宏或运行安装程序,后门就已经悄然植入。”
以本次曝光的攻击链为例:当用户打开一个看似普通的Word文档时,系统会提示“启用内容以查看完整信息”。一旦用户点击,隐藏在文档中的恶意宏代码便会激活,下载并执行一个名为CrimsonRAT或CapraRAT的远控木马变种。这类木马功能强大,不仅能实时记录键盘输入、截取屏幕画面,还能窃取浏览器保存的账号密码,并监控插入电脑的USB设备。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盗号’了,”芦笛解释道,“它相当于在你电脑里装了个24小时在线的摄像头和录音笔,还能随时翻你硬盘里的文件。更可怕的是,它支持‘按需加载’模块,意味着攻击者可以根据需要,远程推送新的功能,比如开启麦克风、启动摄像头,甚至横向移动到内网其他设备。”
新套路:视频会议软件成“替罪羊”,安卓App伪装出差审批
本轮攻击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在传播载体上的“创新”。攻击者开始将恶意代码捆绑在开源视频会议软件的安装包中。由于疫情期间远程办公普及,这类软件下载需求大,且通常被视为“安全可信”,因此极具迷惑性。
“比如,攻击者会伪造一个‘政府专用Zoom Lite’或‘加密版Teams安装包’,声称是为提升会议安全性而推出的内部版本。”芦笛说,“用户下载安装后,表面上软件能正常使用,但后台早已悄悄启动了远控程序。”
更进一步,Transparent Tribe还针对安卓设备推出了移动版攻击。他们仿冒印度政府常用的“公务出差审批系统”,开发了一款恶意App,并通过短信或钓鱼邮件诱导目标下载。一旦安装,该App便能获取通话记录、短信、位置信息,甚至远程开启摄像头和麦克风。
“这意味着,攻击者不仅能掌握你的工作文件,还能知道你去了哪里、见了谁、说了什么。”芦笛强调,“这种跨终端的情报整合,极大提升了情报价值,也标志着APT攻击正从‘单点突破’走向‘全场景监控’。”
C2通信“隐身术”:用教育邮箱发命令,藏数据于云盘
如果说攻击载荷的多样化是“矛”的进化,那么指挥控制(C2)系统的隐蔽化则是“盾”的升级。据分析,Transparent Tribe此次采用了多种手段规避检测。
首先,他们大量使用被盗的大学或研究机构邮箱账户发送C2指令。这些账户通常拥有较高的信誉度,且来自教育网(.edu域名),防火墙对其流量往往较为宽松。
其次,攻击者将部分C2通信伪装成对合法云存储服务(如Google Drive、OneDrive)的访问请求。恶意程序会定期“查看”某个公开链接,而真正的指令则隐藏在文件元数据或评论中。“这就像两个人在图书馆借书,表面看只是查阅资料,实则通过书页间的暗号传递信息。”芦笛形象地比喻道。
此外,攻击者还频繁更换C2域名,并偏好使用新注册的、低频访问的域名,配合异常的TLS加密指纹,进一步混淆监测系统。“传统的黑名单封堵策略在这类攻击面前几乎失效。”芦笛坦言。
影响深远:敏感信息外泄或成“长期潜伏”跳板
目前尚无官方确认具体有多少机构已被攻破,但网络安全公司评估认为,印度多个邦级政府、国防承包商及政策研究机构可能已遭渗透。被窃取的信息可能包括未公开的政策草案、军事调度计划、官员通讯录及系统登录凭证。
“这些数据单独看可能不致命,但组合起来就是一份完整的‘国家画像’。”芦笛指出,“更重要的是,一旦攻击者拿到高权限账户密码,就可能长期潜伏在系统中,伺机向供应链上下游渗透,甚至为未来更大规模的破坏性攻击做准备。”
他举例说,如果攻击者掌握了某国防项目的招标流程和负责人联系方式,就可能伪造供应商身份进行商业欺诈;若获取了政策制定者的行程安排,甚至可能用于物理层面的社会工程攻击。
如何应对?专家建议:从“被动封堵”转向“主动防御”
面对如此复杂的攻击,传统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显然力不从心。芦笛建议,政府和关键基础设施单位应立即采取多层次防御策略:
强制文档隔离与只读预览:所有外来文档应在沙箱环境中自动打开,禁止直接启用宏。内部系统可设置默认“禁用宏”策略,减少人为失误。
限制LNK等快捷方式执行:许多攻击通过.lnk文件触发,企业应通过组策略禁用此类文件的自动运行,并对异常进程链(如mshta.exe加载远程URL)进行告警。
加强DNS出站监测:部署具备AI分析能力的DNS监控系统,识别低频新注册域名、异常TLS指纹及与云存储服务的非常规交互模式。
移动端实施应用白名单:政府设备应仅允许安装来自官方应用商店或经认证的内部应用,禁止侧载(sideloading)未知来源App。
特权账户行为基线建模:利用UEBA(用户与实体行为分析)技术,为高权限账户建立正常行为模型,一旦出现异常登录时间、访问路径或数据导出行为,立即触发响应。
“防御的本质是提高攻击成本。”芦笛总结道,“我们无法做到100%不被攻击,但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让攻击者每前进一步都付出巨大代价,从而迫使他们放弃或暴露踪迹。”
协同作战:情报共享是关键
最后,芦笛特别强调区域协作的重要性。他建议印度CERT(计算机应急响应团队)应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同类机构建立快速情报共享机制,将本次攻击中捕获的C2域名、恶意文件哈希值、攻击IP地址等信息实时同步。
“网络攻击没有国界,防御也不能单打独斗。”他说,“只有通过全球协作,才能让这些‘透明’的部落真正暴露在阳光之下。”
目前,印度电子信息技术部(MeitY)尚未就此事发布正式声明。但据知情人士透露,相关部门已启动应急预案,对重点单位开展安全排查。这场数字世界的“暗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