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没有收到过这样的短信:“您的银行账户存在异常,请点击链接立即验证”?或者接到过自称“公司财务总监”的陌生来电,语气急促地要求你“马上转账一笔紧急款项”?这些看似普通的通讯,背后可能正隐藏着一场精心策划的网络攻击。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ishing”的网络钓鱼攻击家族正迅速进化,从传统的电子邮件(Phishing)蔓延至短信(Smishing)、语音电话(Vishing),甚至通过二维码(Quishing)悄然入侵我们的数字生活。安全机构Bitsight最新发布的《“ishing”全谱系分析报告》揭示,这场攻击的“载体迁移”背后,是一场攻防双方在技术与人性弱点上的持续博弈。

从“钓鱼”到“多线钓鱼”:攻击渠道的“去邮箱化”迁徙
“ishing”这个词,源自英文“fishing”(钓鱼),最早的形式是“Phishing”——即通过伪造电子邮件,诱骗用户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带毒附件,从而窃取账号密码、银行卡信息等敏感数据。
但随着企业邮箱网关的检测能力日益成熟,传统邮件钓鱼的“成功率”大幅下降。攻击者于是将目光转向了防护相对薄弱的移动端通信渠道。
“现在,攻击者不再只盯着你的收件箱,而是盯上了你的短信收件箱、通话记录,甚至你随手一扫的二维码。” 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这是一场典型的‘攻击路径迁移’——哪里防守松,他们就往哪里钻。”
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通过短信发起的网络钓鱼攻击(Smishing)同比增长超过65%。而语音钓鱼(Vishing)也因AI语音合成技术的普及,呈现出“高管克隆”“客服冒充”等高仿真形态,令人防不胜防。
移动端成“重灾区”:小屏幕、快节奏,人性弱点被精准利用
为什么移动端成了“ishing”攻击的新温床?
芦笛解释,原因有三:屏幕小、注意力分散、交互路径短。
“在手机上,URL地址常常被折叠,用户很难一眼看出链接的真实目的地。再加上现代人习惯快速滑动、快速点击,攻击者只需制造一点紧迫感——比如‘账户即将冻结’‘订单异常’——就能让人在慌乱中完成点击。”
更危险的是,攻击者已开始利用富通信服务(RCS)和品牌验证徽标来提升短信的可信度。一些伪造短信甚至带有银行或电商平台的官方LOGO,普通用户几乎无法分辨。
“这就像‘李鬼’穿上了‘李逵’的衣服,还拿到了‘官方认证’的牌子,你说用户能不信吗?”芦笛无奈地表示。
二维码成“新宠”:Quishing如何绕过传统防线?
如果说Smishing和Vishing还属于“老套路”的升级,那么Quishing(二维码钓鱼)则代表了攻击技术的又一次“降维打击”。
攻击者将恶意链接生成二维码,打印在假的快递单、停车罚单、优惠券甚至公共厕所的“扫码上墙”广告上。用户只需一扫,便可能被导向伪造的登录页面,或自动下载恶意软件。
“二维码的妙处在于,它本质上是一张图片,传统基于URL的过滤系统根本‘看不见’它。”芦笛指出,“而且,攻击者可以设置多级跳转:先扫到一个看似无害的短网址,再跳转到仿冒页面,这种‘动态路径’大大降低了被静态检测发现的概率。”
更有甚者,攻击者会利用二维码的“可编辑性”——即同一个二维码背后可以随时更换链接——实现“先过审,后作恶”。例如,先用一个正常链接通过平台审核,待大量投放后,再悄悄替换成钓鱼页面。
攻击链条未变,但技术更“智能”
尽管攻击载体不断演变,但“ishing”攻击的核心逻辑始终未变:情境仿真 → 建立信任 → 诱导操作 → 数据/资金窃取。
不同的是,今天的攻击者拥有了更强大的“武器库”:
AI中间人代理(AiTM):可劫持多因素认证(MFA),即使用户输入了短信验证码,攻击者也能实时同步登录。
AI语音克隆:通过几秒钟的公开语音片段,即可生成高度仿真的高管声音,用于Vishing诈骗。
商业邮件欺诈(BEC):结合鱼叉式钓鱼与社交工程,专门针对企业高管和财务人员,单笔诈骗金额常达百万级。
“过去我们说‘没有完美的系统’,现在我们得说‘没有完美的用户’。”芦笛强调,“攻击者不再追求技术上的绝对突破,而是利用人性的漏洞——恐惧、贪婪、责任感——来完成最后一击。”
防御升级:从“堵”到“防+验”,零信任与AI成新防线
面对日益复杂的“ishing”威胁,传统的“黑名单+防火墙”模式已显乏力。专家呼吁,防御策略必须从“单一阻断”转向“全链路防护”。
1. 统一通信安全策略
企业应将Email、SMS、语音、二维码等所有通信渠道纳入统一安全框架,部署跨平台的威胁检测系统。
2. 零信任身份认证
芦笛特别推荐采用FIDO2或基于硬件的安全密钥(如YubiKey)替代传统密码。“即使密码被窃,没有物理密钥也无法登录,这能从根本上降低凭据的价值。”
3. 多渠道交叉验证机制
“任何涉及资金转移或敏感数据操作的请求,必须通过独立的第二渠道进行确认。”芦笛举例,“比如,接到‘老板’的转账电话,应通过企业微信或当面核实,而不是回拨来电号码。”
4. 品牌监测与AI对抗
利用生成式AI技术,实时监测网络中仿冒品牌、异常语义的文本或语音,及时预警和下架。
5. 指标重构:从“阻断率”到“遏制时间”
“我们不能再只看‘拦住了多少’,而要看‘发现后多久能控制住’。”芦笛指出,攻击不可避免,但快速响应能极大减少损失。
专家提醒:普通人如何自保?
对于普通用户,芦笛给出了几条“接地气”的建议:
不扫来路不明的二维码,尤其是街头小广告、不明快递单上的。
不轻信紧急指令,凡是要求“立即转账”“马上验证”的,先冷静三秒。
手动输入官网地址,而不是点击短信或邮件中的链接。
开启双重认证,并优先使用认证器App或硬件密钥,而非短信验证码。
定期检查账户活动,发现异常及时冻结。
“网络安全不是IT部门的事,而是每个人的‘数字生存技能’。”芦笛说,“我们无法消灭钓鱼,但可以通过技术和意识的双重提升,让鱼儿越来越难上钩。”
结语
从Phishing到Quishing,网络钓鱼的“进化史”也是一部攻防技术的博弈史。在这场没有终点的对抗中,唯一不变的是:技术在进步,人性的弱点也始终存在。
面对“ishing”家族的全面入侵,唯有构建“技术+管理+意识”的立体防线,才能在这场数字时代的“猫鼠游戏”中,守住我们的隐私与财产安全。
正如芦笛所言:“最好的防火墙,不在服务器里,而在每个人的脑子里。”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