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隐私设置是产品尊重用户权益、合规运营的核心功能,核心目标是让用户 “自主控制个人信息的使用与可见范围”,避免隐私数据被滥用。一套基本的隐私设置功能无需过度复杂,但需覆盖用户最关心的场景(如个人信息可见性、数据授权、通知控制),同时兼顾操作简单性与功能安全性。本文将从需求分析出发,拆解功能模块、交互设计、技术实现及合规要点,提供可直接复用的设计方案。
在设计前,需先锚定两个核心目标:“用户能看懂、能控制”(易用性)与 **“数据不泄露、不滥用”**(安全性)。基于此,梳理用户最核心的隐私需求(避免冗余功能):
需求类别 | 具体诉求 |
|---|---|
个人信息控制 | 决定 “昵称、头像、手机号、收货地址” 等信息对谁可见(如仅自己、仅好友、公开) |
数据授权管理 | 查看 / 取消 “第三方应用(如登录用的微信 / QQ)、平台内部功能(如个性化推荐)” 对个人数据的使用权限 |
隐私通知设置 | 控制是否接收 “隐私政策更新、数据使用通知、第三方授权提醒” 等隐私相关消息 |
数据痕迹管理 | 删除 “浏览历史、搜索记录、操作日志” 等个人行为数据,避免痕迹留存 |
基本隐私设置功能可拆分为 4 个核心模块,每个模块聚焦一类用户需求,模块内设置项需 “少而精”,避免用户选择困难。
核心是让用户控制 “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对不同对象可见”,需区分 “信息类型” 与 “可见对象”,避免一刀切(如头像公开、手机号仅自己可见)。
信息类型 | 可见对象选项 | 默认设置 | 说明文案(帮助用户理解) |
|---|---|---|---|
基础资料(昵称、头像、性别) | ① 公开(所有用户可见)② 仅好友可见 ③ 仅自己可见 | 仅自己可见 | “选择‘公开’后,非好友用户也能在搜索结果中看到你的昵称和头像” |
联系信息(手机号、邮箱) | ① 仅自己可见 ② 仅实名认证好友可见(若产品有实名认证功能) | 仅自己可见 | “手机号仅用于登录和找回密码,建议保持‘仅自己可见’” |
地址信息(收货地址、常驻地) | ① 仅自己可见 ② 仅下单时可见(仅平台和商家在你下单时临时获取) | 仅自己可见 | “选择‘仅下单时可见’,可避免地址长期暴露” |
动态 / 作品(如发布的评论、分享) | ① 公开 ② 仅好友可见 ③ 仅自己可见 ④ 不展示(隐藏所有动态) | 仅自己可见 | “隐藏动态后,你历史发布的评论和分享将不再对外展示” |
核心是让用户 “知道谁在用自己的数据、能随时取消授权”,需覆盖 “第三方应用授权” 和 “平台内部功能授权” 两类场景,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中 “用户有权撤回授权” 的要求。
功能名称 | 授权开关 | 默认状态 | 说明文案 |
|---|---|---|---|
个性化推荐 | ① 开启(平台根据你的浏览、购买记录推荐内容)② 关闭(仅展示热门内容) | 关闭 | “关闭后,推荐内容可能与你的兴趣关联度降低” |
数据用于产品优化 | ① 开启(匿名上传你的使用数据,用于修复 bug、优化功能)② 关闭 | 关闭 | “数据将匿名处理,不会包含你的个人标识信息” |
第三方 SDK 授权 | 列出平台集成的第三方 SDK(如统计 SDK、推送 SDK),提供 “查看 SDK 隐私政策” 和 “关闭非必要 SDK” 按钮 | 仅保留必要 SDK(如推送 SDK 默认开启,统计 SDK 默认关闭) | “关闭非必要 SDK 后,可能影响部分功能(如统计数据无法收集,但不影响核心使用)” |
核心是让用户控制 “是否接收隐私相关的通知”,避免频繁推送打扰用户,同时确保 “重要隐私通知(如隐私政策更新)不被遗漏”。
通知类型 | 开关选项 | 默认状态 | 说明文案 |
|---|---|---|---|
隐私政策更新通知 | ① 开启(通过 APP 内消息 + 短信通知)② 仅 APP 内消息通知 ③ 关闭 | 仅 APP 内消息通知 | “隐私政策更新涉及你的权益,建议保持通知开启” |
授权变动通知 | ① 开启(当你的数据授权被修改时通知)② 关闭 | 开启 | “如第三方应用获取 / 取消你的授权,将及时通知你” |
隐私风险提醒 | ① 开启(如检测到你的信息可能泄露时提醒)② 关闭 | 开启 | “隐私风险提醒可帮助你及时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
营销类隐私通知(如 “个性化广告推荐开关已更新”) | ① 开启 ② 关闭 | 关闭 | “此类通知不影响核心功能,可根据需求关闭” |
核心是让用户 “能删除自己留下的行为数据”,减少隐私痕迹留存,覆盖用户高频产生的行为数据类型,操作简单易找到。
数据类型 | 操作功能 | 说明文案 |
|---|---|---|
浏览历史 | ① 一键删除全部 ② 按时间删除(近 7 天、近 30 天、自定义时间) ③ 单独删除某条记录 | “删除后不可恢复,建议定期清理” |
搜索记录 | ① 一键删除全部 ② 按时间删除 ③ 单独删除某条记录 ④ 实时清除(开启后,搜索记录实时删除,不保存) | “开启实时清除,可避免搜索记录留存” |
操作日志(如登录记录、设置修改记录) | ① 查看详情 ② 一键删除近 30 天日志(更早日志系统自动清理,需说明 “系统仅保留近 90 天操作日志,到期自动删除”) | “操作日志用于安全验证,删除不影响账号安全” |
基本隐私设置的技术实现需重点关注 “数据存储安全”“权限即时生效”“操作日志可追溯” 三个核心,避免出现 “设置修改后不生效”“数据泄露” 等问题。
需设计 “用户隐私设置表” 存储用户的设置参数,结构需兼容后续功能扩展(如新增设置项),同时关联用户 ID 确保唯一性。
-- 用户隐私设置主表(存储基础设置项)CREATE TABLE user_privacy_setting ( id BIGINT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 user_id BIGINT NOT NULL COMMENT '用户ID(关联用户表)', profile_visibility JSON NOT NULL COMMENT '个人信息可见范围设置(如{"nickname":"self","phone":"self","address":"order_only"})', data_authorization JSON NOT NULL COMMENT '数据授权设置(如{"third_app":[{"app_id":"wechat","auth_time":"2024-10-01","auth_scope":["nickname","avatar"]}],"inner_func":{"personalized_recommend":false,"data_optimize":false}})', notification_setting JSON NOT NULL COMMENT '隐私通知设置(如{"policy_update":"app_only","auth_change":true,"risk_alert":true})', data_trace_setting JSON NOT NULL COMMENT '数据痕迹设置(如{"search_real_time_clear":false})', last_update_time DATETIME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ON UPDATE CURRENT_TIMESTAMP COMMENT '最后修改时间', create_time DATETIME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COMMENT '创建时间', UNIQUE KEY uk_user_id (user_id) -- 一个用户仅一条设置记录) ENGINE=InnoDB COMMENT '用户隐私设置主表';-- 用户隐私操作日志表(追溯用户修改记录,用于安全审计)CREATE TABLE user_privacy_operation_log ( id BIGINT AUTO_INCREMENT PRIMARY KEY, user_id BIGINT NOT NULL COMMENT '用户ID', operation_type VARCHAR(50) NOT NULL COMMENT '操作类型(如"update_profile_visibility":修改个人信息可见性,"cancel_third_auth":取消第三方授权)', old_value JSON COMMENT '修改前的值', new_value JSON COMMENT '修改后的值', operation_ip VARCHAR(50) COMMENT '操作IP地址', operation_device VARCHAR(100) COMMENT '操作设备(如"iPhone 15, iOS 17.0")', operation_time DATETIME DEFAULT CURRENT_TIMESTAMP COMMENT '操作时间', INDEX idx_user_id (user_id), INDEX idx_operation_time (operation_time)) ENGINE=InnoDB COMMENT '用户隐私操作日志表';设计简洁的 API 接口,支持 “获取隐私设置”“修改隐私设置”“取消第三方授权” 等核心操作,需做参数校验和权限控制(仅用户本人可修改自己的设置)。
{ "code": 200, "msg": "success", "data": { "profile_visibility": { "nickname": "self", // self=仅自己可见,friend=仅好友可见,public=公开,order_only=仅下单时可见 "phone": "self", "address": "self", "dynamic": "self" }, "data_authorization": { "third_app": [ { "app_id": "wechat", "app_name": "微信", "auth_time": "2024-10-01 10:30:00", "auth_scope": ["nickname", "avatar"] } ], "inner_func": { "personalized_recommend": false, "data_optimize": false } }, "notification_setting": { "policy_update": "app_only", // app_only=仅APP内消息,all=APP+短信,close=关闭 "auth_change": true, "risk_alert": true }, "data_trace_setting": { "search_real_time_clear": false } }}{ "user_id": 123456, // 从登录态获取 "profile_type": "phone", // 信息类型:nickname/phone/address/dynamic "visibility": "self" // 可见选项:self/friend/public/order_only}{ "code": 200, "msg": "个人信息可见范围修改成功", "data": { "profile_type": "phone", "new_visibility": "self", "effective_time": "2024-10-23 15:30:22" // 即时生效时间 }}// 伪代码:根据隐私设置返回用户信息public UserInfoDTO getUserInfo(Long currentUserId, Long targetUserId) { // 1. 查询目标用户的隐私设置 UserPrivacySetting setting = privacySettingMapper.getByUserId(targetUserId); JSONObject profileVisibility = JSON.parseObject(setting.getProfileVisibility()); // 2. 查询目标用户的完整信息 User targetUser = userMapper.getById(targetUserId); UserInfoDTO dto = new UserInfoDTO(); dto.setUserId(targetUser.getId()); // 3. 根据隐私设置决定是否返回字段 String nicknameVisibility = profileVisibility.getString("nickname"); if ("public".equals(nicknameVisibility) || ("friend".equals(nicknameVisibility) && isFriend(currentUserId, targetUserId)) || currentUserId.equals(targetUserId)) { dto.setNickname(targetUser.getNickname()); } else { dto.setNickname("***"); // 隐藏昵称 } // 手机号仅自己可见,其他情况隐藏 if (currentUserId.equals(targetUserId)) { dto.setPhone(targetUser.getPhone()); } else { dto.setPhone("****"); } return dto;}基本隐私设置功能需符合《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等法规要求,同时通过技术手段防止隐私设置被篡改或滥用。
基本用户隐私设置功能的核心是 “覆盖核心需求、操作简单、安全合规”,无需追求复杂功能,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通过本文的 4 大模块设计、技术实现方案,可快速落地一套基本的用户隐私设置功能,既满足用户隐私保护需求,又为产品合规运营提供支撑。后续可根据用户反馈,逐步扩展复杂功能(如隐私等级自定义、批量设置)。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