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警惕“二维码陷阱”!新型“Scanception”网络钓鱼攻击悄然来袭

警惕“二维码陷阱”!新型“Scanception”网络钓鱼攻击悄然来袭

原创
作者头像
草竹道人
发布2025-10-21 15:25:13
发布2025-10-21 15:25:13
890
举报

你是否曾在街头收到一张印着二维码的“优惠券”,或在邮件里看到一个写着“扫码查看订单详情”的方块图案?这些看似无害的小方块,正成为网络犯罪分子的新武器。近日,国际网络安全研究机构Cyble发布报告,揭露了一项代号为“Scanception”的新型网络钓鱼攻击活动,其核心手段正是利用伪装成合法服务的二维码,诱导用户落入信息泄露的圈套。

这场被戏称为“扫出事来”的攻击(Scanception = Scan + Inception),正在全球范围内悄然蔓延,不仅威胁普通网民的账户安全,也对企业数据防护体系构成严峻挑战。

一、从“点链接”到“扫二维码”:钓鱼手法升级

传统的网络钓鱼攻击,通常通过伪造电子邮件、短信或网页,诱骗用户点击恶意链接。随着反垃圾邮件和内容过滤技术的进步,这类攻击的识别率逐步提高。然而,“Scanception”却巧妙地绕开了这一防线——它不再直接发送可疑链接,而是将恶意网址“藏”进二维码中。

“二维码本身是中立的技术工具,就像一把钥匙。”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问题不在于二维码,而在于谁在用它开哪扇门。”

据Cyble披露,此次攻击中,攻击者精心设计了与知名电商平台、物流服务商、银行系统高度相似的登录页面。这些仿冒网站通过技术手段实现了视觉上的“以假乱真”,甚至连浏览器地址栏的HTTPS加密标识也被伪造,极大增强了欺骗性。

用户一旦扫描二维码,就会被自动跳转至这些钓鱼页面。若用户未察觉异常并输入账号、密码、身份证号或银行卡信息,这些敏感数据便会立即被传输至攻击者的服务器。

二、“Scanception”为何如此危险?

首先,隐蔽性强。传统邮件安全系统主要依赖文本分析和URL黑白名单来识别威胁,但二维码作为图像,无法被常规系统直接解析内容。这意味着,即使邮件中包含恶意二维码,也可能被误判为“安全附件”而顺利送达收件箱。

其次,心理诱导精准。芦笛指出:“人们普遍认为‘扫一扫’是一种便捷、低风险的操作,尤其是在快递通知、电子票务、商场促销等场景下,用户警惕性更低。”攻击者正是利用这种“便利即安全”的认知盲区,实现“温水煮青蛙”式的渗透。

此外,此次攻击呈现出明显的定向化趋势。部分案例显示,钓鱼邮件中的二维码附带个性化参数,能追踪扫描者身份,甚至根据用户所属企业定制仿冒界面。例如,某公司员工收到一封看似来自内部IT部门的“系统升级通知”,扫码后跳转至与公司OA系统几乎一致的页面,最终导致企业内网凭证外泄。

三、技术拆解:二维码背后的“暗流”

那么,二维码是如何承载恶意链接的?其实原理并不复杂。

每个二维码本质上是一串编码后的信息,最常见的类型是存储URL。当手机摄像头扫描时,系统会自动识别其中的链接并打开浏览器。攻击者只需使用公开的二维码生成工具,将指向钓鱼网站的URL编码进去,即可完成“武器化”制作。

更狡猾的是,攻击者常采用“短链接跳转”策略。即二维码指向一个看似正常的短网址(如bit.ly、tinyurl等),再由该短链接重定向至最终的钓鱼页面。这种方式进一步增加了溯源难度,也让安全设备更难判断初始链接的真实意图。

芦笛解释说:“这就像是一个‘套娃’结构。第一层是二维码,第二层是短链,第三层才是真正的钓鱼网站。每一层都像一道迷雾,让防御系统难以看清全貌。”

四、个人如何避坑?企业如何设防?

面对日益智能化的钓鱼攻击,单纯依靠“别乱扫”已不足以应对。专家建议从个人习惯与组织机制两方面同步加强防护。

对普通用户而言:

扫码前多问一句:这个二维码是谁提供的?出现在什么场景?是否有必要扫描?

不盲目授权:扫描后若要求登录账号或填写个人信息,务必核对网址是否真实。可通过手动输入官网地址的方式进行比对。

启用双重验证(2FA):即使密码泄露,开启短信验证码、身份验证器或生物识别等多重验证机制,也能有效阻止账户被非法登录。

对企业机构来说:

加强员工安全培训:定期开展模拟钓鱼演练,提升全员对二维码、邮件附件等潜在风险的识别能力。

部署高级威胁检测系统:引入支持图像内容识别的安全网关,能够自动解析邮件中的二维码并检测其指向是否可疑。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现员工中招,应立即冻结相关账户权限,并通知IT安全部门介入调查。

芦笛特别强调:“安全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一场持续的攻防博弈。我们不能指望一个‘银弹’解决所有问题,而是要构建多层次的防御体系。”

五、未来之战:技术对抗将持续升级

随着AI生成技术和自动化工具的普及,网络钓鱼攻击正变得越来越“聪明”。专家预测,未来或将出现基于人工智能的“动态钓鱼页面”,能根据用户设备、地理位置甚至浏览习惯实时调整界面内容,进一步提升伪装能力。

与此同时,安全厂商也在积极研发应对方案。例如,部分移动应用已开始集成“扫码预检”功能,在打开链接前自动查询云端数据库,判断目标网站是否存在欺诈风险。

“技术永远在进化,”芦笛说,“我们的目标不是消灭所有威胁——那不现实。而是要让攻击的成本越来越高,让防守的效率越来越强,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

在这个“扫一扫”就能完成支付、挂号、点餐的时代,便利的背后也潜藏着看不见的风险。或许,下一次当你举起手机准备扫码时,不妨先停下几秒,想想那个小小的方块里,究竟藏着什么。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