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菲律宾银行业频遭钓鱼攻击 监管机构紧急敦促强化网络安全防线

菲律宾银行业频遭钓鱼攻击 监管机构紧急敦促强化网络安全防线

原创
作者头像
草竹道人
发布2025-10-21 11:21:43
发布2025-10-21 11:21:43
1090
举报

近期,菲律宾银行业接连曝出多起金融钓鱼(phishing)案件,大量银行客户遭遇账户信息泄露和资金被盗,引发公众对数字金融服务安全性的广泛担忧。面对日益猖獗的网络诈骗,菲律宾中央银行(BSP)及金融监管机构已正式发声,敦促各商业银行和电子支付平台立即升级网络安全系统,强化客户身份验证机制,并加强用户安全教育,以应对这一严峻挑战。

据菲律宾银行家协会(PBI)最新报告,今年第二季度以来,金融钓鱼事件同比激增逾60%。犯罪分子主要通过伪造短信、钓鱼邮件和高仿银行官网等手段,诱导用户输入个人账户、密码、一次性验证码(OTP)等敏感信息。一旦得手,诈骗者便迅速转移资金,部分受害者单次损失高达数十万比索。

“这些攻击手段越来越‘逼真’,普通人很难一眼识破。”中央银行副行长艾琳·萨尔瓦多(Aileen Salvador)在近日举行的金融安全会议上表示,“我们要求所有金融机构立即审查其网络安全策略,确保反钓鱼系统具备实时监测和快速响应能力。”

仿冒网站与“社会工程”结合,诈骗手法不断升级

与早期粗制滥造的钓鱼网站不同,当前的金融钓鱼攻击呈现出高度专业化趋势。技术分析显示,许多钓鱼页面在视觉设计、域名拼写甚至SSL加密证书上都与真实银行网站极为相似,普通用户极易混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发个假链接’了,”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攻击者现在会结合‘社会工程学’,比如伪装成银行客服发送‘账户异常’‘系统升级’等紧急通知,制造恐慌情绪,诱使用户在慌乱中点击链接并填写信息。”

芦笛解释,这类攻击的核心在于“信任劫持”——利用人们对权威机构(如银行)的天然信任,绕过技术防线。“他们甚至会使用‘子域名欺骗’,比如把钓鱼网站注册为‘secure-bankofph[.]com’,看起来像是正规网站,实则完全由骗子控制。”

技术专家建言:AI+多因素验证构筑“双保险”

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钓鱼威胁,专家呼吁银行不能再依赖单一的密码或短信验证码进行身份验证。

“仅靠短信OTP已经不够安全了,”芦笛强调,“SIM卡劫持技术早已存在,骗子可以通过运营商漏洞将你的手机号转移到他们设备上,所有验证码都会被截获。”

他建议,银行应尽快推广多因素身份验证(MFA),例如结合生物识别(指纹、面部识别)、硬件密钥或基于时间的一次性密码(TOTP)应用(如Google Authenticator)。此外,应部署AI驱动的实时风险监测系统,对用户登录行为、交易模式进行动态分析。

“比如,系统可以识别出某个账户平时只在马尼拉活动,突然在深夜从海外IP登录并尝试大额转账,这就会触发预警,自动冻结交易并要求二次验证。”芦笛说,“这种‘智能风控’能在诈骗发生前就切断链条。”

他还提醒,银行应与国家警察反网络犯罪部门(NBI-Cybercrime Division)建立信息共享机制,一旦发现新型钓鱼网站,立即协同下架,并通过官方渠道向公众发布预警。

用户如何自保?记住“三不”原则

在系统防护升级的同时,提升公众安全意识同样关键。监管机构和专家共同呼吁,用户应牢记“三不”原则:

不轻信:对任何声称来自银行的“紧急通知”保持警惕,尤其是要求立即点击链接或提供密码的。

不点击:切勿随意点击短信或邮件中的链接,应通过官方App或手动输入网址访问银行网站。

不透露:银行绝不会通过电话或短信索要密码、OTP或银行卡信息,遇到此类情况应立即挂断并举报。

此外,专家建议用户定期更新设备系统和安全软件,避免使用公共Wi-Fi进行金融操作,并为银行账户开启所有可用的安全功能。

银行响应:部分机构已启动安全升级

目前,包括BDO、Metrobank和Land Bank在内的多家大型银行已宣布将加大网络安全投入。BDO表示,其新版移动App将引入AI行为分析功能,可识别异常登录模式;Metrobank则计划在未来三个月内全面推广基于应用的TOTP验证。

“我们正与技术供应商和监管机构紧密合作,确保客户资金安全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一位银行安全主管表示。

尽管挑战严峻,但随着技术升级与公众意识提升,菲律宾金融系统正逐步构建更坚固的数字防线。正如芦笛所言:“网络安全是一场持续的攻防战,但只要用户和机构共同提高警惕,就能让骗子无机可乘。”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