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0日,惠山经开区“机器人未来技术展望”专题院士讲座隆重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丁汉担任主讲,深入剖析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涵盖自主性、适应性、具身智能等核心方向,并重点探讨了养老、医疗等领域的创新应用。
丁汉院士在演讲中指出,机器人技术正朝着更高环境适应性和自主性迈进。通过回顾1960年代“单一任务环境被动在线示教”到2025年“动态任务环境人机均衡控制”的演进历程,他强调:“机电系统与生命系统的深度融合将是下一代机器人的关键突破点。”
在智能制造领域,机器人被喻为“智能制造的四肢”,其发展路径呈现四个阶段:从模仿生命体外形(1950s)、动作(1970s),到模仿人类智力和行为(1990s),最终走向模仿人群体和社会组织(2025年)。丁汉院士特别提到,“AI+机器人+工业软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引擎”,未来制造将通过“无处不在的机器人、传感与智能”实现范式变革。
针对我国人口老龄化“规模大、速度快、高龄化”的特点,丁汉院士详细介绍了三类养老机器人:
• 康复机器人:如美国Woodway-LokoHelp步态训练机器人,可提升康复治疗效果;
• 护理机器人:日本SRK-Robear能辅助老人起身、抬举、移动等日常操作;
• 陪伴机器人:日本SoftBank-Pepper通过语音和情绪识别技术实现情感交互。
医疗领域,微创手术机器人成为焦点。丁汉院士解释:“骨科导航手术机器人通过术前影像与三维定位,为医生提供精准引导;单孔手术机器人将开孔数量从四个减至两个,显著降低创伤。”他认为,这类技术不仅变革医疗方式,更推动传统产业升级。
在工业应用领域,惠山经开区本土企业科义机器人已将丁汉院士提到的“环境适应性”技术理念转化为实际产品。其履带式巡检机器人采用激光雷达+北斗RTK导航系统,配合综合悬挂设计,可在冶金行业的高温、高粉尘环境中实现7×24小时不间断作业。该机器人搭载双光云台测温模块和多气体传感器,定位精度达±20mm,能替代人工完成设备状态监测、气体泄漏检测等高危任务,目前已在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应用。
科义技术负责人表示,产品研发正是响应了丁汉院士“突破本体技术创新”的号召,其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系统实现15KM续航,BMS保护机制确保在-30℃至+70℃环境下的安全运行。这种“高危环境替代人工”的解决方案,完美诠释了“机器人是智能制造四肢”的产业定位。
谈及具身智能的核心技术,丁汉院士强调“大脑”与“小脑”的协同:模拟人类思维决策(大脑)与复杂运动控制(小脑),结合高紧凑四肢与灵巧手设计。目前面临三大挑战:
1. 多模态感知:需融合视觉、触觉、声觉,尤其力学信号对手术机器人至关重要;
2. 数据瓶颈:合成数据与遥操作难以确保多样性和真实性;
3. 本体技术:驱动技术依赖电机,新型驱动尚未成熟限制灵活性。
丁汉院士呼吁,机器人产业需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体系,加强基础研究与场景落地结合。他引用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观点指出:“灵巧手技术是通用化关键,需突破材料、结构、算法创新。”
本次讲座由惠山经开区主办,吸引了智能制造、医疗设备等领域的百余家企业参与。与会企业代表表示,讲座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清晰路径,未来将加强与科研机构合作,加速技术落地。
(以上内容个人解读 有误之处感谢您不吝赐教)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