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精心策划的“钓鱼”骗局,背后竟藏着一个横跨多国的专业洗钱网络。近日,在欧盟刑事司法合作署(Eurojust)的协调下,罗马尼亚与摩尔多瓦执法部门联合展开代号为“清网”的行动,成功捣毁了一个利用钓鱼欺诈获利并大规模洗钱的犯罪团伙,冻结涉案资金超20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再次彰显了国际协作在打击跨境网络金融犯罪中的强大力量。
据Eurojust发布的公告,此次行动中,执法人员在两国共搜查了44个地点,一个由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乌克兰和意大利籍嫌疑人组成的有组织犯罪集团(OCG)被一举打掉。该团伙自2013年起便长期活跃,其核心业务是通过设立专业化的“呼叫中心”,冒充银行、电商平台或政府机构,诱导受害者点击恶意链接,窃取个人身份信息和银行账户凭证,实施精准的“钓鱼”(Phishing)诈骗。
“传统的‘广撒网’式钓鱼邮件已经过时了。”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现在更危险的是这种‘精准钓鱼’或‘社会工程学攻击’。他们有剧本、有话术,甚至能根据你的个人信息定制骗局,让人防不胜防。”
从“钓鱼”到“洗钱”:犯罪链条全曝光
芦笛解释,此次案件的典型之处在于,它完整呈现了现代网络金融犯罪的“一条龙”产业链:前端是“钓鱼”团队负责获取原始数据;后端则是专业的“洗钱”团队负责将赃款“漂白”。
本次行动重点打击的正是后端洗钱环节。调查显示,该团伙在罗马尼亚设立了专门的“账户工厂”,嫌疑人使用伪造的罗马尼亚身份证件,开设大量银行账户。被骗取的资金一旦到账,便会通过这些账户进行快速、多次的转账操作,并借助各种在线支付平台和加密货币交易,将资金层层转移、分散隐藏,以逃避追踪。
“这就是典型的‘分层洗钱’(Layering)。”芦笛说,“他们利用不同国家的金融系统差异和监管漏洞,让资金像水流一样在无数账户间穿梭,最终汇入难以追查的终点。加密货币的匿名性更是为他们提供了完美的‘避风港’。”
国际合作破局:单打独斗已成过去
面对如此复杂的跨境犯罪,单一国家的力量往往捉襟见肘。此次行动的成功,关键在于Eurojust的深度介入。该机构不仅协助罗马尼亚和摩尔多瓦成立了联合调查组(JIT),还为调查提供了资金支持,并协调双方执行“欧洲调查令”(European Investigation Order),实现了证据共享和同步行动。
“这说明,对抗全球化的网络犯罪,必须依靠全球化的司法合作。”芦笛评价道,“犯罪分子躲在暗处,利用国界逃避打击,而我们则要用更紧密的联盟把他们围起来。Eurojust这样的机构,就是连接各国执法力量的‘神经中枢’。”
普通用户如何自保?专家给出三点建议
虽然此次行动打击的是大型犯罪集团,但芦笛提醒广大网民,防范意识永远是第一道防线:
警惕“官方”来电/短信:任何索要密码、验证码或要求转账的“官方”电话,99%都是骗局。请直接挂断,通过官方网站公布的渠道核实。
不点陌生链接:收到可疑邮件或短信,切勿轻易点击其中链接。尤其是那些声称“账户异常”“快递问题”“中奖通知”的信息。
保护个人信息:避免在非必要场合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定期检查银行账户流水,发现异常立即报警。
此次跨国行动的成功,不仅是对犯罪分子的一次沉重打击,也为全球网络安全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唯有打破壁垒,携手合作,才能真正织牢这张守护数字世界的“天网”。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