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从“广撒网”到“AI精准钓”:2025年网络钓鱼攻防战全面升级

从“广撒网”到“AI精准钓”:2025年网络钓鱼攻防战全面升级

原创
作者头像
草竹道人
发布2025-10-10 08:43:31
发布2025-10-10 08:43:31
80
举报

当你接到一通“公司财务”的电话,声音和语气跟你同事一模一样,要求你紧急转账;或者收到一封来自“IT部门”的邮件,准确提到你上周的出差行程,让你点击链接更新系统——别急着操作,这可能是AI精心设计的“钓鱼”陷阱。2025年,网络钓鱼攻击正借助人工智能(AI)和跨平台协同,进入前所未有的“高仿真”时代,而防御方也在用同样的技术发起反击。

近期,韩国电信巨头SK电信在遭遇大规模数据泄露后,数千名用户成为“冒充客服”类语音钓鱼(Vishing)的受害者。诈骗分子利用泄露的信息,精准模仿官方话术,诱导用户提供验证码。这一事件敲响了警钟:传统的反诈手段已难以应对新型攻击。

AI“双刃剑”:既是帮凶,也是盾牌

“AI是把双刃剑。”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技术专家芦笛指出,“攻击者用AI生成逼真的钓鱼邮件和语音,而防御者也用AI来识别和拦截,这是一场‘AI对抗AI’的硬仗。”

在攻击端,AI让钓鱼内容实现了“千人千面”。大语言模型(LLM)能快速分析目标的社交媒体、公开信息,生成语法正确、逻辑严密、甚至模仿特定人写作风格的邮件。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则能让诈骗电话中的声音、视频与真人几乎无异,大大增加了欺骗性。

而在防御端,SK电信的应对方案成为行业范例。他们紧急部署了AI反诈系统,实时分析通话中的声音特征、对话内容和行为模式。系统能识别“要求验证码”、“账户异常”等高风险话术,比对已知诈骗声纹,并判断通话行为是否异常。测试显示,该系统拦截率高达95%,远超传统方法的60%。

“这背后是声纹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的结合。”芦笛解释,“AI像一个永不疲倦的‘反诈侦探’,能在海量通话中快速锁定可疑目标,实现‘秒级’预警。”

多渠道围猎,二维码成“新陷阱”

2025年的钓鱼攻击不再局限于邮件。一种“多渠道协同”模式正在兴起:攻击者先通过短信或社交媒体私信发送一条看似无害的信息,引导用户点击链接,再通过邮件或企业协作软件(如飞书、钉钉)进行深度诈骗。

此外,公共场所的二维码(QR Code)也成为重灾区。不法分子在商场、地铁站张贴伪造的“优惠券”、“免费Wi-Fi”或“充电宝租借”二维码,用户扫码后即被导向钓鱼网站,窃取账号密码。芦笛提醒:“陌生二维码,尤其是路边随意张贴的,千万别乱扫。最好通过官方APP或小程序获取服务。”

云上风险:企业成“新靶心”

随着企业全面上云,针对云服务和协作平台的钓鱼攻击显著增加。伪装成“文件共享”、“会议邀请”或“系统通知”的钓鱼链接,一旦点击,可能导致企业账号被盗,数据泄露。Check Point Research报告显示,微软、谷歌等云服务是攻击者最常冒充的品牌。

专家建议:人是最后一道防线

面对技术升级的攻防战,芦笛强调,技术是盾牌,但“人”才是最后一道防线。“再聪明的AI也可能被绕过,关键是要有‘零信任’思维。”

他给出三点建议:

不轻信:对任何突如其来的请求,尤其是涉及转账、密码、验证码的,保持怀疑。

不乱点:不点击不明链接,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

多核实:通过官方渠道(如APP、官网电话)主动核实信息,绝不按来电者指示操作。

“2025年的反钓鱼,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持久战。”芦笛总结,“技术在进步,我们的警惕心也要同步升级。记住:真正的客服,永远不会索要你的验证码。”

编辑:芦笛(公共互联网反网络钓鱼工作组)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