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当 AI 工程师遇上 LLM 运维:一场持续一周的 “拆盲盒” 噩梦

当 AI 工程师遇上 LLM 运维:一场持续一周的 “拆盲盒” 噩梦

原创
作者头像
I can.
发布2025-09-29 09:20:12
发布2025-09-29 09:20:12
1340
举报

家人们谁懂啊!作为一家中型 AI 初创公司的 “搬砖人”,最近我算是被 LLM 微调 + 推理的 DevOps 按在地上摩擦了。我们核心产品是个 AI Agent,既要飙得起推理速度,又得懂特定领域知识,总不能指望 GPT-4o 或 Claude 3.5 当 “万能钥匙” 吧?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走模型微调的路,可这一脚踏进去,直接开启了 “地狱副本”。

先说说最折磨人的基准测试循环,简直像在重复 “拆盲盒 + 做手工”。第一步选模型底座,就得把 Llama 3 8B、Mistral 7B 这些开源模型拉出来 “遛弯”,还得给它们套上不同的 “装备”—— 一会儿是 Q4_K_M 量化配置,一会儿又是 FP16,挨个测试评估;好不容易选好底座开始微调,之后又得跑到 AWS Sagemaker、GCP Vertex AI 这些云平台 “打卡”,测试推理性能、Token 延迟和吞吐量。

更离谱的是,每个云平台都像有自己的 “方言”,API 接口格式、认证方式、SDK 全不一样。我们团队得给每个模型、每个量化版本单独写集成脚本,工具链乱得像刚被猫抓过的毛线团。就这么一套流程走下来,一周时间全耗在适配调试上了,说好的 AI 创新呢?全变成 “AI 拧螺丝” 了!

好不容易熬到模型上生产环境,新的麻烦又找上门。为了成本和性能平衡,我们得让 GPT-4o 当 “高端备胎” 处理复杂请求,微调后的 Llama 3 当 “主力打工人” 接日常活。可自建的路由系统简直是 “玻璃心”,得根据请求复杂度、敏感度动态切换模型,代码写了一大堆不说,万一哪个模型触发 Rate Limit,整个系统直接 “躺平”—— 连个自动故障转移、负载均衡的 “安全垫” 都没有。

最让财务同事崩溃的是计费问题,各种账单像雪花一样飘来,有的按 Token 算,有的按小时算,对着一堆混乱的数据,连账都算不明白。我每天都在想:就不能有个 “管家”,把模型调试、部署、管理全管起来吗?

还好天无绝人之路,我们试了试 Gateone.AI,虽说不算十全十美,但总算把混乱的工具链捋顺了。一个统一 API 接口,切换 Llama 3 和 GPT-4o 像换频道一样简单;在模型调试广场里,一键就能对比不同 LLM 的性能和成本,Token 消耗、按量计费情况看得明明白白,管理和优化终于不用 “瞎摸” 了。

不过我还是很好奇,其他做 LLM 集成的公司,是不是也踩过这些坑?你们是怎么搞定多模型负载均衡和成本管控的?求分享经验,让我们的 AI Agent 能少走点弯路!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