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智能体?先看个案例。“我想订一张明天从北京到广州的高铁票,顺便把广州当地的行程排好。”过去,用户得分别打开购票App、攻略网站、地图软件,逐一点选;今天,只需对着手机说一句,一个看不见的“助理”就能自动完成搜索、比价、下单、写入日历。这个助理不是简单的聊天机器人,而是2025年最火的技术概念——AI Agent智能体。
AI Agent智能体最简洁的定义是:能够自主感知环境、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并执行的AI系统。它不是单一模型,而是一套“大模型+记忆+规划+工具”的组合拳。
与常见AI助手相比,Agent最大的差异在“主动性”。AI助手像前台接待员,你来问、它来答;Agent更像项目经理,听完目标就自己跑流程。谷歌的对比实验很直观:让传统聊天机器人安排一次三天两晚的京都赏枫之旅,它只会返回景点列表;而Agent会先查新干线时刻,再比酒店价格,最后把PDF行程单发到你邮箱,全程无需人工点下一步。
实在智能的产品实在Agent把这种主动性用在了企业流程上:读取发票、登录ERP、填报销单,一气呵成。它提醒我们,Agent并不神秘,只是让机器第一次拥有了“动手”而非“动嘴”的能力。
全球科技巨头已明确方向:斯坦福《2024人工智能指数报告》指出,智能体技术正从简单动作转向多智能体复杂工作流;Gartner更将Agentic AI列为2025年首要战略科技趋势,预测到2028年,约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通过Agentic AI完成(2024年几乎为0%)。
业界目前没有唯一分类法,但综合功能复杂度与自主程度,可以画出一幅三层阶梯图。
第一层是简单反射型。它像膝跳反射,只根据当前输入做反应,早期客服机器人“关键词匹配+固定回复”就是典型。这类Agent开发门槛低,却应付不了稍微灵活的追问。
第二层是模型驱动型。它们在“脑袋”里装了世界模型,能记忆对话历史,预测下一步环境变化,因此可以处理多轮任务。例如银行APP里的智能客服,能记住你上次办到哪一步,下次接着走流程。
第三层是目标/效用驱动型,也是2025年投融资最密集的赛道。它们不仅记忆,还能权衡利弊:投资顾问Agent会同时考虑收益、风险、流动性,选出对你“效用”最大的组合。如果再往前一步,加上强化学习,就成了“学习型Agent”:用得越多,它越懂你的口味。
按场景还可以再切一刀:桌面Agent(如OpenAI的ComputerUse直接操作Windows界面)、移动Agent(MobileFlow专攻安卓/iOS)、物理Agent(自动驾驶汽车)。分类不是考试,而是给我们一张坐标图,帮助快速判断某个产品处在哪一格,该用怎样的技术组合。
拆开任何一只Agent,都能看见四块积木:感知、规划、记忆、执行。
感知层解决“看得见”的问题。过去系统只能读文本,现在多模态大模型让Agent“看屏幕”成为可能。SpiritSight智能体只靠一张截图就能理解网页结构,无需HTML标签。
规划层决定“怎么做”。常见套路是把大任务拆小,再逐个击破。OpenAI的CUA模型采用“观察—推理—行动—总结”四步闭环,每做完一步就检查效果,动态调整下一步。
记忆层负责“记得住”。短期记忆用向量数据库存对话上下文,长期记忆则把用户习惯写回大模型做微调。这样Agent才不会每次重启都“失忆”。
执行层回答“用什么”。工具箱里可以是API、浏览器、RPA脚本,甚至物理机械臂。微软Copilot已能调用400多个企业级API,把PPT、Excel、Teams串成一条工作流。
值得强调的是,这四层并非简单堆料。实在Agent的实践显示,当垂直行业语料足够丰富时,一个千亿级Tokens的行业模型就能把感知误差降到3%以下,从而让RPA流程第一次摆脱“人工兜底”。
2024到2025年,Agent从实验室走向千行百业,呈现“哑铃式”落地:一端是高频、规则清晰的重复劳动;另一端是知识密集、需要跨系统协调的复杂决策。
在办公场景,财富500强里70%的企业已把财报生成、会议纪要丢给Agent。埃森哲内部测试显示,原本需要3位分析师8小时完成的季度报告,Agent 40分钟就交稿,人力成本降低86%。
在智慧城市,中国电信为进博会部署的“会展助手”Agent,1分钟内就能根据实时人流、天气、交通状况,生成展位引导问答,现场接待效率提升5倍。
在医疗领域,上海瑞金医院试点的“病历质控Agent”可以在医生写完病历时实时提醒漏项,并自动抓取检验结果回填,平均为每位医生节省45分钟文书时间。
甚至个人生活也开始被“改造”。清华团队开源的多Agent协作框架,能让一个Agent负责搜集论文,一个负责写综述,另一个做PPT,用户只需给主题,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拿到完整报告。
当然,Agent并非万能。它最适合规则相对固化、数据相对干净的场景;一旦流程频繁变动或涉及强监管,仍需人工复核。
Gartner把Agent列为2025年十大战略技术之一,预言三年内将重塑80%的数字化业务。向前看,至少三条主线值得跟踪。
第一条是主动智能。下一代Agent不再等用户发号施令,而是通过行为预测提前行动:早上八点,它发现你日历里写着“十点拜访客户”,于是自动约车、把客户资料推送到你手机,甚至根据路况把出发时间提前了10分钟。
第二条是工具泛化。目前Agent调用的工具以API、GUI为主,未来可能直接指挥无人机、机械臂,成为跨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通用遥控器”。英伟达正在测试的工厂Agent,已能通过视觉识别零件瑕疵并实时调整机械臂焊接角度。
第三条是可信与治理。当Agent开始“替人做主”,责任归属、数据安全、算法偏见就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中国信通院已启动《智能体治理白皮书》编制,实在智能作为牵头方之一,正在把“可审计、可干预、可追责”写进标准。
如果把时间尺度拉得更长,Agent可能会演变成“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就像今天的互联网一样,我们不再关心网页背后的TCP/IP如何传输,只关心能否秒开页面;未来也不会有人深究Agent的算法细节,只在乎它是否让生活更简单。
从“会说话”到“会动手”,AI Agent智能体正在完成一次身份跃迁。它不再是陈列在实验室的酷炫Demo,而是悄悄潜伏进企业、城市、家庭的一股新生产力。理解它、用好它、规范它,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通向数字化未来的最短路径。
技术终将回归人性。DeepMind创始人曾预言:“AI不是替代人类,而是扩展我们的能力边界”。当2028年全球15%的决策由智能体驱动时,成功的组织将是那些善用“数字同事”放大人类创造力的智者。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