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数据治理不是技术活!业务部门才是治理第一责任人

数据治理不是技术活!业务部门才是治理第一责任人

原创
作者头像
数据狗忙忙忙
发布2025-08-08 15:36:01
发布2025-08-08 15:36:01
100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数据狗说事儿数据狗说事儿

某城商行CEO最近很头疼 —— 数据治理专项会上,IT部门再次被质问:“客户信息重复率超30%、财务指标口径打架,系统怎么管的?” 而IT总监委屈回应:“客户信息录入规则是业务定的,财务指标定义没统一标准,我们只是按现有规则开发系统。”

这场对话,暴露了多数企业的共性误区:把数据治理等同于IT部门的技术任务,却忽视了数据的生产者—— 业务部门才是治理的第一责任人。

从CEO视角拆解:数据治理的三角协作模式

作为银行价值管理的核心角色,CEO更关注数据如何转化为经营效益。在实践中,真正有效的数据治理应形成 “业务需求驱动规则制定→IT 落地工具→财务量化价值” 的闭环,而非IT部门单打独斗。

一、业务需求驱动:规则制定权在业务部门

数据治理的起点,是明确 “数据应该长什么样”。这不是IT部门能拍板的,而是由业务需求决定的。

以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业务为例,其客户信息治理的核心规则 ——“同一客户在手机银行、网点、信用卡系统的ID必须唯一”—— 正是由零售部门提出的。因为他们在做客户分层营销时发现,同一客户因不同渠道录入规则差异(如手机号带区号 / 不带区号)被拆分成3个ID,导致营销成本翻倍。亿信华辰多个数据治理项目实践表明,数据质量主体责任在业务部门,只有业务部门最清楚数据在实际业务中的使用场景和质量要求。

具体来说,业务部门需要完成三项核心规则制定:

  • 数据标准定义:如财务部门需明确 “不良贷款率” 的计算口径(是否包含重组贷款)、零售部门需统一 “高净值客户” 的资产统计范围(是否含理财、保险);
  • 质量底线设定:如规定 “客户身份证号缺失率≤0.5%”“交易时间戳与业务发生时间偏差≤30 秒”;
  • 责任归属清单:明确 “客户职业信息由网点录入、总行信用卡中心补充”“财务预算数据由分支行提交、总行审核” 的全流程责任节点。
数据标准管理流程
数据标准管理流程

二、IT落地工具:技术部门是规则翻译官

当业务部门输出清晰的规则后,IT部门的角色是将规则转化为可执行的技术工具,而非 “从头设计规则”。

某城商行的实践颇具参考价值,在财务数据治理中,财务部门提出 “所有费用报销需关联项目编号,且项目编号需与OA系统立项信息一致” 的规则,IT部门据此开发了 “报销系统 - 项目管理系统” 数据校验接口,当录入的项目编号在OA中无对应记录时,系统自动拦截并提示 “项目未立项”。这正是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治理”的典型应用。

IT部门的关键动作包括:

  • 元数据管理:建立数据字典,标注每个字段的业务含义(如 “客户等级 A” 对应 “月均资产≥500 万”);
  • 质量监控工具:开发数据质量仪表盘,实时展示各业务线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
  • 流程固化平台:将数据标准嵌入系统流程(如贷款合同签署时自动校验 “客户年龄≥18 岁”)。
元数据管理
元数据管理

三、财务量化价值:用数字证明治理成效

对组织而言,数据治理的终极目标是用数据降本增效。因此,组织需将治理成果转化为可量化的财务指标,形成正向反馈。

以某银行风险管理为例,通过治理 “客户征信数据缺失率”从12%降至2%,风险部门的人工核查成本减少40%,贷款审批时效提升30%,带动当年零售贷款规模增长 15%。财务部门据此测算:数据治理直接贡献利润约2000万元。这正是 “数据指标体系支持经营决策” 的价值落地。

财务量化的关键维度包括:

  • 成本端:数据错误导致的人工修正成本、客诉赔偿成本;
  • 效率端:数据查询时间、跨部门协作耗时;
  • 收入端:数据驱动的精准营销带来的增量收入、风险控制减少的坏账损失。
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

附:业务部门数据治理KPI设计模板

为确保业务部门真正担起 “第一责任人” 职责,需将数据治理纳入其绩效考核。以下是某银行零售部门的KPI示例(权重 40%):

指标类型

具体指标

考核标准

数据来源

规则制定

数据标准完成率

年度需制定的 10 项数据标准 100% 发布

数据治理办公室

数据质量

客户信息完整性

身份证号、手机号缺失率≤0.5%

数据质量监控平台

协同效率

IT 需求响应及时率

规则变更需求提交后 3 个工作日内反馈

IT 部门工单系统

价值贡献

数据驱动营销 ROI

营销投入产出比≥1:5

财务分析系统

数据治理不是IT部门的技术补丁,而是业务部门的管理必修课。当业务部门从数据使用者转变为 “数据生产者 + 规则制定者”,IT 部门从 “背锅侠” 升级为 “工具赋能者”,财务部门从 “事后核算” 进化为 “价值引导者”,数据治理才能真正释放生产力。

数据治理需要自上而下建立体系,业务部门是源头责任主体—— 这,才是数据治理的正确打开方式。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从CEO视角拆解:数据治理的三角协作模式
    • 一、业务需求驱动:规则制定权在业务部门
    • 数据治理的起点,是明确 “数据应该长什么样”。这不是IT部门能拍板的,而是由业务需求决定的。
  • 二、IT落地工具:技术部门是规则翻译官
    • IT部门的关键动作包括:
    • 三、财务量化价值:用数字证明治理成效
  • 附:业务部门数据治理KPI设计模板
    • 为确保业务部门真正担起 “第一责任人” 职责,需将数据治理纳入其绩效考核。以下是某银行零售部门的KPI示例(权重 40%):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