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不少,利润却越来越少?钱到底去哪了?
对生产型企业来说,成本管控绝不是简单的“省省省”。
它关系到企业的利润能不能守住,效率能不能提升,甚至企业能不能长久发展下去。
成本管不好,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但不限于:
利润减少、运营效率变低、供应链出问题、品牌价值下降...
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生产型企业的成本管控,到底要“管”哪些地方,重点“控”住什么?
弄明白这些,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每一分投入都真正提升竞争力!
一、成本失控是怎么发生的?
其实成本管控的本质,就是对各种风险的系统管理:
- 不只是要控制那些能直接看到的财务支出,
- 更要防备那些藏在背后的运营漏洞、供应链风险和品牌损失。
以下是成本失控通常会有的几个表现:
1.利润直接减少
像原材料、人工、能耗这些必须花的成本涨了,要是没法通过提高效率或者调整价格把这部分压力转出去,利润肯定会因为成本太高而快速下降。
2.运营效率变低
成本管控不好的工厂,经常会出现设备用得不够多、生产线等半天、产品老得返工这些情况,这些看着不起眼的浪费,最后都会让单位产品的人工、能耗和制造费用变得很高。
3.供应链容易出问题
如果太依赖某一个供应商,或者经常要紧急采购,就会没什么议价的底气,物流成本也会超预算,严重的话,供应链一断,工厂都得停产。
4.品牌价值下降
要是为了降成本就用差的原材料,看似省了点钱,却会让退货变多、售后成本上升,客户慢慢就跑了,市场份额被竞争对手抢走,到时候再想挽回品牌形象,花的钱可比现在省的多得多。
所以说:
成本管控对企业生存发展太关键了,需要:
让每一分钱都花在能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地方。
二、成本管控的五大模块和应对办法
生产型企业的成本主要由五个部分组成:
任何一个部分出了问题,都可能引发一连串的麻烦。
所以:
管控的重点就是找到每个部分的异常变化和根本原因,用数据定位问题,再想办法解决。
1.生产成本
生产成本是材料、人工、制造费用加起来的。
它出问题主要是:
流程有断点或者部门之间配合不好。比如:
- 设计的时候没考虑生产工艺,导致加工步骤太多;
- 销售、生产、采购部门信息不同步,导致要紧急采购。
怎么管呢?
- 监控成本波动情况:用FineBI搭个成本分析看板,关注重点客户和产品的成本情况,以月为粒度,拆解各成本项每月变动情况,并标记出异常。
- 加强部门之间的配合,建一个 “销售 - 生产 - 采购” 的周例会机制,把订单需求、产能情况、原料库存同步一下。比如销售答应客户的交货期,得先问问生产部能不能做到。
- 优化工艺设计,用价值工程(VE)来分析,对产品设计做 “成本 - 功能” 评估,比如把零件结构简化一点,就能降低成本,避免过度设计。
2.材料成本
材料成本一般能占到总成本的 50%-70%,这部分是管控的重点,它出问题主要就是用量超了或者价格太高。
- 用量有问题:可能是生产工艺太落后,比如冲压出来的零件边角料太多;也可能是员工操作不规范,像注塑机参数设错了,导致原料浪费。
- 价格有问题:可能是采购的时候没了解市场行情,比如一年的采购价比行业里的平均价还高;也可能是紧急采购太频繁,因为计划做得不好,临时要买的东西太多,只能花高价买。
那怎么管呢?
- 建一个材料消耗的看板,按产品、按工序统计实际用了多少,再跟工艺标准比一比,找出哪些地方用量超了。
- 以市场上的基准价为标准,每个月把实际采购价和行业平均价比一比,看看差在哪儿,是供应商抬价了还是采购的时候没货比三家。
- 控制紧急采购的比例,最好别超过总采购量的 20%。可以通过优化生产计划,比如设个安全库存,或者跟供应商签 “阶梯价 + 保供协议”,减少临时采购的情况。
3.期间费用
期间费用包括:
大家一般觉得这些是必要的开支,但里面其实有很多无效的支出,比如:
管控可以这样做:
- 建一个费用有效性的评估机制,每一笔费用都要问问是不是必要的、有没有效果。比如市场推广费,要看能带来多少新订单;研发费用,要看专利的转化率。
- 用FineBI搭建一个期间费用看板,通过明细溯源,找出那些不必要的开支,看看哪些费用有异常。对那些长期没效果的费用,就得赶紧调整。
- 把费用分成固定和弹性的,固定费用比如办公场地租金,尽量签长期合同锁定低价;弹性费用像差旅、营销,设个弹性预算,根据收入增长的幅度来调整。
4.人工成本
人工成本出问题,常见的就是人多了效率没上去,工资涨了产出没增加。
这主要是因为:
- 固定工资占比太低,激励不起作用;
- 附加成本,像培训费占比太高;
- 还有实际用的工时比标准工时多。
管控的办法有这些:
- 把人工成本的结构拆解开,看看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社会保险费、职工工资、职工福利费各占多少,找出效率低的地方。
- 优化人员结构,有季节性订单的话,可以用 “劳务外包 + 核心团队” 的方式,降低固定成本。技术岗位可以设个技能津贴,鼓励大家提高效率,比如会操作多个工序的工人,计件工资可以往上调一点。
- 用标准工时来衡量效率,标准工时利用率 =(合格产品数量 × 单件标准工时)÷ 实际工时 ×100%。要是这个比例低于 80%,也就是实际工时比标准工时超了 20%,就得查查是设备坏了、物料不够,还是员工技能不行。
5.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包括设备折旧、维修、能源消耗这些,看着零零散散的,其实里面可能藏着不少浪费。它出问题主要是:
- 设备能耗太高,比如电机电流不正常;
- 能耗没做好分时管控,像高耗能设备没在用电低谷的时候开;
- 还有车间管理费用超了,比如维修费花太多。
管控策略可以这样:
- 让设备管理更智能化,装个传感器监测设备的能耗,比如电机的电流、运行时间,再用 AI 算法预测一下设备会不会出故障。
- 做好能耗的分时管控,高耗能设备可以在电价低的时候开,也可以装个节能装置,像变频器就能降低电机的能耗。
- 用FineBI搭建一个成本解构看板,把车间费用分分类,固定的像租金、折旧,变动的像维修、劳保用品。对变动费用设个单耗标准,要是超了,就查查是操作不当还是没做好维护。
三、成本管控的核心思路
有效的成本管控要做到这三点:
1.用数据找到问题,而不是猜问题
建一个成本监控的看板,每个月跟踪各项成本的变化。
比如:
材料成本比上个月涨了 5%,就从用量、价格、结构这三个方面分析,找出异常的地方。
2.用长期的眼光看问题,而不是只想着短期省钱
要在短期省的钱和长期可能花的钱之间做好权衡。
比如:
- 适当在设备能效升级上多投点钱,虽然短期内制造费用会增加,但长期来看能降低能耗成本;
- 提高原材料的检验标准,短期质检费用会多一点,但能减少退货的损失。
3.用系统的思维考虑问题,而不是各部门各管一摊
成本管控需要各个部门一起配合:
- 降低材料损耗,需要生产部优化工艺、采购部选好供应商、质检部加强检验;
- 降低库存成本,需要销售部准确预测需求、生产部调整排产、仓储部优化周转。
结语
说白了,成本管控不是简单地省钱,而是通过数据找到浪费的地方,通过优化策略合理分配资源,让企业的每一分钱都花在能提高竞争力的地方。
下次看成本报表的时候,多问问自己这几个问题:
- 这项成本增加了,是必要的投入,还是低效的浪费?
- 把这项成本砍掉,会导致质量下降、效率降低,还是真的能把资源用到更有价值的地方?
- 短期省下来的钱,会不会在以后引发更大的风险?
想明白这三个问题,你就能从“成本管控的执行者”变成“企业竞争力的构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