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数据圈子里,"数据集成"和"数据融合"这两个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
但你要是随便抓10个做数据的人问问它们的区别,保准能得到五花八门的答案——
你是不是也在做数据仓库、搭数据中台或者搞主数据管理的时候,被这两个词绕晕过?
实际上,这两个词指向的是解决数据分散问题的两个关键环节:
它们看着像,但很少有人能说清边界。理解它们的差异,才是企业释放数据价值的第一步。
要理解数据集成,我先给你讲个真实场景:
一家连锁超市,手里有三套系统:
这三套系统分别存储不同数据:
但这三套系统各管各的:
这种情况下:
企业最先想到的肯定是把数据"凑到一起"。
这就是数据集成的核心工作:
用技术把存在不同数据库、文件系统、业务系统里的数据,按照统一的格式和规范,弄到同一个平台上。
这个平台:
最终形成一个"能随时调出来用的数据池"。
所以你看:
数据集成的核心目标,就是让数据能在物理层面流动起来,并且做初步的整理。
它主要关注的是技术层面的连接和搬运。
要解决的痛点也很明确:
具体来说,数据集成有三个关键动作:
简单说就是把数据挪地方。
比如:
把MySQL里的订单表、Hive里的用户表、电脑本地Excel里的库存表,
不同地方来的数据格式可能不一样,得调成一致的。比如:
怎么实现?
可以借助低代码/高时效的数据集成平台,比如FineDataLink,它提供了高级数据处理功能,例如数据转换、数据过滤、数据重构、数据集合等,可以减少数据连接和输出的繁琐步骤,让整个数据处理流程更加高效和便捷。
这里特别要注意:
解决"同名不同义"或者"同义不同名"的问题。
举个例子:
A系统里的"客单价"是总金额除以订单数,B系统里的"客单价"却是总金额除以客户数,这就必须统一清楚。
数据挪过来之后,通过FineDataLink做些基础的清洗。比如:
这里我得强调一句,数据集成的本质是"能用就行,不用追求完美"。
很多企业做数据集成的时候容易走弯路,总想着一下子就做到完美,结果卡在数据清洗这一步,拖了好几个月,业务部门等不及,最后项目只能黄。
其实数据集成的核心是"让数据能用起来",只要能支持基础分析,就算初期有点小问题,后面再慢慢优化就行。
数据集成做完了,数据是聚到一块儿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数据就能直接产生价值。
这时候就需要数据融合了。
数据融合是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通过统一语义、关联分析、搭建模型这些手段,让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协同发挥作用,产生1加1大于2的效果。
所以数据融合的目标,是消除数据之间的语义矛盾,形成统一、准确、完整的业务视角。
它是在数据集成实现"物理集中"之后,去解决更复杂的逻辑问题:
说白了,它关注的是数据在语义层面能不能统一,能不能产生业务价值。
数据融合也有三个关键动作:
就是解决"说的不是一回事"的问题。比如:
这时候数据融合就要做的,就是:
根据业务规则,或者用聚类分析这种机器学习模型,把这些指标的标准统一起来,让不同系统的数据能"对上话"。
把不同维度的数据串成一条线。比如把:
这些数据关联起来,就能分析出"用户为啥加了购物车又没买,是不是因为物流太慢"。
从数据里找出能指导业务的信息,帮着做决策。比如把:
这些数据合起来,优化一下"安全库存到底设多少合适"。
这里我得强调一句,数据融合的本质是"先考虑业务问题,再选技术手段"。
用机器学习模型融合100个数据源,听起来很厉害,但如果业务部门其实就想知道"下个月哪些商品可能会缺货",那搞那么复杂的技术,反而会拖慢进度。
把上面说的总结一下,这两者的核心区别其实很清楚:
更重要的是,判断两者是否成功的标准也完全不一样:
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把这俩混为一谈,结果踩了不少坑,我给你说说最常见的两种:
之前一家找我咨询的零售企业,花300万搭了个数据仓库,把20多个系统的数据都导进去了,但业务部门平时就用它查"今天卖了多少钱"。
问他们为啥不做深入分析,回答:
这就是典型的"集成完了就完事了"——数据是放到仓库里了,但没人会用,跟一堆死资产没啥区别。
还有些企业太着急,想直接用AI模型把数据融合起来,结果发现:
这就跟没打地基就想盖楼一样,没有数据集成打下的物理基础,数据融合根本没法落地。
回到最初的问题:数据集成和数据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一个是基础建设,一个是价值升级,二者缺一不可。
对企业来说:
只有先通过集成实现数据的物理集中与基础可用,再通过融合完成语义对齐与价值挖掘,数据才能真正从“成本中心”转化为“生产力”。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