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生成式AI不是万能!某科技公司花200万训练大模型,却输在数据治理没到位

生成式AI不是万能!某科技公司花200万训练大模型,却输在数据治理没到位

原创
作者头像
数据狗忙忙忙
发布2025-07-31 11:46:00
发布2025-07-31 11:46:00
173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数据狗说事儿数据狗说事儿

去年,某专注智能客服领域的科技公司豪掷200万训练了一个行业顶尖的生成式大模型,目标是将客户问题解决效率提升50%。然而上线仅两周,业务端就炸了锅 —— 模型在处理订单查询时,把“2023-10-05”的日期格式误判为 “10/05/2023”,导致客户收到延迟3个月的物流通知;在计算售后赔付金额时,因训练数据中存在手动输入的 “8999 元” 误写为 “899元” 未被修正,模型竟给出 “赔付899元” 的离谱方案。最终,模型回答错误率高达30%,客户投诉量激增,项目负责人坦言:“我们高估了大模型的‘自学习能力’,却低估了数据治理的‘隐形门槛’。”

案例背后的真相:大模型的 “数据依赖症”,本质是 “治理缺失症”

生成式 AI 的爆火让许多企业陷入一个误区 —— 只要模型参数够大、算力够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上述案例的教训恰恰证明:大模型的核心能力,本质是对训练数据的 “镜像反射”。输入垃圾数据(Garbage In, Garbage Out),输出的只能是垃圾结果。

该科技公司的问题,根源在于数据治理环节的 “三重缺失”:

1.跨系统数据一致性缺失

其训练数据来自CRM、ERP、订单系统等多个业务系统,日期字段有的用 “YYYY-MM-DD”,有的用 “MM/DD/YYYY”,AI虽能自动匹配数据,但无法解决底层结构差异,导致模型对时间信息的理解混乱。

2.数据质量管控缺失

销售金额、客户姓名等关键字段存在大量手动输入错误(如 “李华” 写成 “李桦”、“8999” 少输一个 “9”),AI虽能识别部分错误,但无法修复人为操作导致的缺失或偏差,这些 “脏数据” 直接污染了训练集。

3.标准与流程统一缺失

不同部门对 “客户等级”“订单状态” 的定义各不相同(如市场部将 “高净值客户” 定义为年消费10万+,客服部定义为5万+),AI虽能生成统一标准,但无法消除跨系统的实际执行差异,模型最终输出的结论自然矛盾频出。

这不是大模型的 “能力缺陷”,而是数据治理的 “前置缺位”。亿信华辰认为,大模型是‘放大镜’,它会放大数据中的每一个问题 —— 好的问题被放大为价值,坏的问题被放大为灾难。

从 “踩坑” 到 “破局”:治理→清洗→标注→训练的闭环逻辑

要避免重蹈覆辙,企业必须构建 “治理→清洗→标注→训练” 的完整数据闭环,其中 “数据治理” 是贯穿全程的 “隐形门槛”。

第一步:治理 —— 解决 “数据从哪来、怎么用” 的根本问题

数据治理的核心是立标准、管流程、控质量。企业需先明确:跨系统数据的格式是否统一(如日期、金额的标准格式)?各部门对核心字段(如 “客户等级”)的定义是否一致?数据生命周期(如订单数据保留3年、日志数据保留1个月)是否清晰?这些问题不解决,后续清洗和标注都是 “无用功”。

第二步:清洗 ——AI辅助+ 人工兜底,剔除 “脏数据”

清洗环节需结合 AI 能力与人工干预:AI 可自动识别重复数据、格式错误(如手机号少一位)、逻辑矛盾(如 “12 岁客户填写企业邮箱”),但对于人为输入的 “主观错误”(如销售为冲业绩虚报金额),必须通过人工复核修正。

第三步:标注 —— 用 “精准标签” 避免 “潜在偏差”

标注不是简单的 “打标签”,而是要规避数据中的 “隐性陷阱”。例如,某电商企业曾因训练数据中 “高消费客户” 多为一线城市用户,导致模型误判 “低线城市用户消费力弱”,这就是标注时未考虑 “地域分布” 导致的偏差。因此,标注需结合业务场景,明确标签的覆盖范围和例外规则。

第四步:训练 —— 让 “干净数据” 驱动模型进化

只有经过前三步处理的 “高质量数据”,才能输入大模型训练。此时模型的 “学习” 才有意义 —— 它不再是 “复制错误”,而是 “提炼规律”。

这四个环节中,治理是地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清洗会陷入 “头疼医头” 的循环;没有清晰的质量管控,标注会变成 “盲人摸象”;没有规范的生命周期管理,训练数据可能混杂过时或冗余信息。

推荐亿信华辰:用专业工具跨越 “隐形门槛”

数据治理不是口号,而是需要落地的工具和方法。作为数据治理领域的头部厂商,亿信华辰的睿治数据治理平台能针对性解决上述痛点:

  • 跨系统数据一致性:支持自动识别 “YYYY-MM-DD” 与 “MM/DD/YYYY” 等格式差异,提供 “一键适配” 功能,统一跨系统数据结构;
  • 数据质量管控:内置智能清洗引擎,可检测 90% 以上的格式错误、逻辑矛盾,同时提供 “人工协同平台”,支持业务人员直接修正人为输入错误;
  • 标准与流程管理:提供 “数据标准库” 模块,可自定义 “客户等级”“订单状态” 等核心字段的定义,并通过流程引擎强制各系统执行,消除跨部门标准差异;
  • 生命周期管理:支持按业务需求设置数据保留规则(如 “订单数据保留 5 年、日志数据保留 3 个月”),并可灵活调整以应对临时存储需求(如监管要求的 “突发事件数据备份”)

值得一提的是,睿治数据治理平台依托大模型提供智能化数据开发治理能力,覆盖数据采集、清洗、存储、治理、应用的每一个环节,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从而帮助客户建立起符合自身特征的数据架构和数据治理体系。

结语:大模型的上限,由数据治理的下限决定。数据治理或许不会让大模型 “一夜封神”,但它是AI落地的 “隐形门槛”—— 跨不过去,投入再多资源都是空中楼阁;跨过去了,大模型才能真正释放价值。 而亿信华辰这样的专业工具,正是企业跨越这道门槛的最佳伙伴。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案例背后的真相:大模型的 “数据依赖症”,本质是 “治理缺失症”
  • 生成式 AI 的爆火让许多企业陷入一个误区 —— 只要模型参数够大、算力够强,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上述案例的教训恰恰证明:大模型的核心能力,本质是对训练数据的 “镜像反射”。输入垃圾数据(Garbage In, Garbage Out),输出的只能是垃圾结果。
  • 从 “踩坑” 到 “破局”:治理→清洗→标注→训练的闭环逻辑
  • 要避免重蹈覆辙,企业必须构建 “治理→清洗→标注→训练” 的完整数据闭环,其中 “数据治理” 是贯穿全程的 “隐形门槛”。
    • 第一步:治理 —— 解决 “数据从哪来、怎么用” 的根本问题
    • 数据治理的核心是立标准、管流程、控质量。企业需先明确:跨系统数据的格式是否统一(如日期、金额的标准格式)?各部门对核心字段(如 “客户等级”)的定义是否一致?数据生命周期(如订单数据保留3年、日志数据保留1个月)是否清晰?这些问题不解决,后续清洗和标注都是 “无用功”。
    • 第二步:清洗 ——AI辅助+ 人工兜底,剔除 “脏数据”
    • 清洗环节需结合 AI 能力与人工干预:AI 可自动识别重复数据、格式错误(如手机号少一位)、逻辑矛盾(如 “12 岁客户填写企业邮箱”),但对于人为输入的 “主观错误”(如销售为冲业绩虚报金额),必须通过人工复核修正。
    • 第三步:标注 —— 用 “精准标签” 避免 “潜在偏差”
    • 标注不是简单的 “打标签”,而是要规避数据中的 “隐性陷阱”。例如,某电商企业曾因训练数据中 “高消费客户” 多为一线城市用户,导致模型误判 “低线城市用户消费力弱”,这就是标注时未考虑 “地域分布” 导致的偏差。因此,标注需结合业务场景,明确标签的覆盖范围和例外规则。
    • 第四步:训练 —— 让 “干净数据” 驱动模型进化
    • 只有经过前三步处理的 “高质量数据”,才能输入大模型训练。此时模型的 “学习” 才有意义 —— 它不再是 “复制错误”,而是 “提炼规律”。
    • 这四个环节中,治理是地基: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流程,清洗会陷入 “头疼医头” 的循环;没有清晰的质量管控,标注会变成 “盲人摸象”;没有规范的生命周期管理,训练数据可能混杂过时或冗余信息。
  • 推荐亿信华辰:用专业工具跨越 “隐形门槛”
  • 数据治理不是口号,而是需要落地的工具和方法。作为数据治理领域的头部厂商,亿信华辰的睿治数据治理平台能针对性解决上述痛点:
  • 结语:大模型的上限,由数据治理的下限决定。数据治理或许不会让大模型 “一夜封神”,但它是AI落地的 “隐形门槛”—— 跨不过去,投入再多资源都是空中楼阁;跨过去了,大模型才能真正释放价值。 而亿信华辰这样的专业工具,正是企业跨越这道门槛的最佳伙伴。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