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做工厂,一上来就盯着产能、设备、人手,觉得“机器转起来、订单做完了,就能赚钱”。
但慢慢你会发现,不对劲—— 订单不少,交付也正常,账上一年下来却没什么利润,甚至一算账,亏了。
问题出在哪?
不是不会生产,而是成本没算明白。更准确地说,是成本结构没拆清楚。
一问材料用了多少,答不清; 一看人工成本,全混在一起;
再问水电、模具、折旧摊了多少到产品,没人知道。
说到底,很多工厂亏钱不是因为没单,而是因为:
成本结构糊里糊涂,管也管不住,赚也赚不明白。
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不讲虚的,直接讲透:
一个生产型工厂,成本到底怎么拆、怎么控、怎么用BI看板管得住。
把这些搞明白,才能让每一分钱花得清清楚楚,让利润“算出来”、而不是“猜出来”。
有句话说得好:赚钱的厂,不是靠规模,而是靠算账。
可现实中,很多制造型企业的“账”,压根没拆清楚。你问生产部门:
答案往往是:我们做得越多越好!价格有空间!
但你要真去核算,就会发现,有些产品做得越多,毛利反而越低,甚至赔钱。
为什么?就因为成本结构没算明白——
说白了,成本结构一乱,利润就“漂”了。你觉得自己在赚钱,其实是在“放水”。
所以搞工厂的第一课,不是怎么提效,而是先把成本结构“拆”明白。
传统的成本核算,一般分三大类,也叫“三大直接成本”:
再加上一些常被忽视的“隐藏成本”:
这些都得算进来。
只有拆得足够细,你才能知道到底哪部分成本涨了、利润怎么被吃掉了。
很多老板一说要降成本,第一反应就是——“采购再砍砍价!”
但其实,材料成本控制,光靠压价是远远不够的。
举个例子:
你的一款金属外壳,采购价是 5 元/片,按BOM用1片,但实际生产中有3%的切割损耗,等于每件产品用掉了1.03片。那真实成本就是:5元 × 1.03 = 5.15元。
如果你只看单价没看损耗,数据就会出偏差。
控制材料成本的三个抓手:
“人工成本太高”几乎成了所有工厂的共识,特别是现在工价年年涨。
但很多厂都不知道自己的人工成本“具体高在哪”。
拆人工成本,首先你要有基本结构:
比如:
A车间有50人,月工资总额是20万,一个月产出40000件产品,单位人工成本就是:20万 ÷ 4万 = 5元/件。
人工成本控制的三个核心指标:
很多工厂已经用BI看板来追踪每条产线、每位员工的“工时效率”,这比压工资有用得多。
制造费用,也叫“间接成本”,是最难拆清楚的一块。
比如这些:
制造费用控制建议:
如果你不设这个结构,制造费用就成了一个“黑洞”——什么都往里扔,怎么亏都不知道。
传统Excel算成本,太慢太靠人了,一复杂就乱。
现在很多工厂开始用BI系统,比如 FineBI,把成本结构做成“结构化看板”。
有了这些模块,老板能看结构,财务能看明细,产线能看动作,管理才真正“有数”。
很多人觉得成本控制靠“节流”——其实不是的。
真正的控制,是靠“拆解”+“结构”+“数据”:
做到这一点,不管是接单、定价、排产、投资新设备,你都心里有底。
所以,别再糊里糊涂算账了,从今天起,把成本结构“拆干净”。
你会发现:原来利润,其实就藏在这些“数据细节”里。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