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企服杂谈:飞书发布了阳谋

企服杂谈:飞书发布了阳谋

原创
作者头像
谢强byron
发布2025-07-21 00:44:06
发布2025-07-21 00:44:06
133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企服杂谈企服杂谈

飞书在7月开了可能是整个2025最重要的发布会。

其实发布会倒没什么好讲,场面盛大,宾客云集。因为此前几次,飞书已经开了小范围的地区发布会,有些产品上的新东西都陆续的讲了,这次算是做了个整体的亮相。

但飞书发了个最重要的东西,我感觉值得一讲。

很多人可能会意外:飞书的多维表格,已经可以在企微,即将在钉钉里使用了。

具体不介绍了,但我很想下个结论。

飞书这个策略,几乎可以算是,整个中国互联网商业历史上,最出名的阳谋之一。如果这个策略实施的结果很好,那么就去掉“之一”。

先说产品。

我写了那么多关于飞书的文章,原因是,飞书的产品在我心里,真的做得好。

我可以在任何场合,大大方方的承认,我是飞书的自来水。

上一次我夸赞飞书,是这么说的。

包括我自己,其实给三家产品定义过用户。电商和学阿里的中小企业用钉钉,乙方公司用企微,产研型公司用飞书。 但2024年下半年,这个市场其实产生了变化。流行的论调大概是: 1、因为方便客户联系的需求,所以企业一定会用企微。 2、根据自身的行业和管理理念,还会酌情根据内部管理需求选用钉钉或者飞书中的一个。 不要小看这个局势的变化。 这意味着,企微对多数公司来说,是必选项。而在钉钉和飞书之间,仅仅是内部管理需求的承载品。 事实上,这两年的企微和飞书,都是在顺应这个趋势做市场。

企微在2024年猛烈做腾讯会议的收入,一是这个IDC成本太高,二是,用户和客户之间联系,会议是刚需,即便收费,用户也无法割舍。 飞书则一直在猛推自己的文档和智能表格产品——抛开企业的管理诉求,更多的员工确实因为“好用”在明里暗里使用飞书作业——对飞书而言,员工个人体验飞书的好用,等效于具备了WPS的商业化逻辑。组织体验则来源于飞书的智能表格在尽一切可能串联员工的生产力——串联员工的生产力,就等于在推动员工远离钉钉乃至其他一切的SaaS工具,贴近飞书。

这段话我讲了好久了,稍微展开一下。

抛开IM,飞书和钉钉其实是在一个胡同里。

我觉得这也是谢欣在采访里讲飞书领先钉钉而对企微闭口不提的主要原因。一来不要得罪企微,二来飞书跟企微在未来也确实没有任何交集。

从工具的角度,飞书一直都在致力于做出更好的产品。以前,这是飞书的差异化竞争点,现在,这是飞书的金箍棒。

飞书之所以不遗余力的力推多维表格,因为这个产品看上去是工具,其实是个更好的协作系统底层。通过这么多年的探索,我想已经飞书解读清楚了中国企业的最关键场景:一是生产力,二是流程协同。IM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个沟通工具,它属于协同的一部分,但其实并没有护城河。对中国绝大多数的用户而言,飞书钉钉企微其实都不是必选项,只要有微信就够了。无招曾经一度认为规模和网络效应能够突破这个天花板,所以他那么激进的去做增长。但对不起,这个事情所有的玩家,包括企微,最后还是都要看微信的脸色。

多维表格做到现在,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使命。office最核心的产品就是excel,原因是excel才能承载最复杂的业务场景。等量变换到飞书,多维表格已经可以通过最简单的操作,建立数据库和流程,然后把个人生产力的结晶,有序的呈现给组织——最关键的是,这个构建和呈现的动作,才是现代企业最常用的场景。或者你换个角度来思考也可以:做好了文档工具,飞书可以从职场角色上切割用户和企业IM的联系;做好了多维表格,飞书可以从职场管理角度切割企业用户和其他产品的联系。

飞书对产品的整体思考,是战略级的领先,并且领先到了几乎是用户生产力协同场景颗粒度的级别。

所以。

从这个角度讲,飞书在7月突然官宣做应用市场上架杀入竞对基地,既是产品力的自信,也是一个聪明的突破手段,更是源于对自己定位的真实认知——如果飞书本来就不是一个企业内外交流的IM定位,那么作为生产力套件去接入别的IM,是一个很顺畅、自然的选择。

这个决策的反面,是给对家实打实的出了一道难题:

接入飞书,意味着给出了被飞书战略突破的口子。不接入,随着飞书的文档生产力套件越做越好,自己的投入其实是没有意义的,用户可以自己作选择,没有护城河的产品总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飞书高明的地方正在这里。一方面拿出新姿态,并不视企微和钉钉为对手,但它这么做下去,又确实影响了用户的认知。企微和钉钉互相之间,又没法不把飞书视为对手,接不接招,都尴尬。更何况企微和钉钉之间,接入飞书,对另外一家,又都是一种全新维度的打击。

你说这还不算是阳谋吗?

第三个关键点是,谢欣在晚点的采访里又说,飞书想做office。

飞书在过去的几年里,历经了几道险关。

一开始是用户数的压力,毕竟钉钉、企微已经在这之前抢占市场了。

然后是营收的压力,飞书就算不跟别人比,也要跟自己人比,字节集团的整体营收能力在这里摆着。

显然,谢欣也是针对性的,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前者另辟蹊径,保留了飞书三分天下的一隅之地。后者务实,让飞书拿出了整个中国toB业务最快的收入增速和最大的收入规模。

但交出一份给别人看的答卷,和真的做到令自己满意,是两回事。

字节内部,也一定相信,某些天花板,其实是可以用能力来打破的。

所以现在飞书把自己的市场,从toB协同办公系统,升级到Office市场。在想象力层面,已经赢了太多。

飞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作为钉钉企微的对标物被评价。这个评价角度,当然很不利。三个产品看上去是一个赛道,但他们的源出的区别反而很大。企业微信顾名思义,是腾讯对微信产品在企业级场景下的扩展。钉钉承载的是阿里集团在来往失败后,在企业端的业务思考,本质是对C端流量产品的追求;之前踩着千牛在中小微企业场景的成功,想再次复制成功经验。飞书则是字节的内部工具孵化。

可以这么讲,腾讯是踩着toB的势头给微信找了个新场景,阿里是想要一个流量入口,反而只有飞书,在一开始,就是奔着围绕内部协作创造一个更好的生产力套件去做的。

前面我也讲过了,飞书其实又不想在一个未来时空里跟这俩进行拉扯。如果你们听过那个著名的八卦,应该就能理解。飞书的产品改版,一度奔着浏览器的方向去做——跟IM比,聪明人应该知道浏览器的未来是什么。

现在看,谢欣说飞书想做的是office,应该是真的想清楚了。从产品角度,飞书确实比另外两家,更像office。从业务角度,飞书总归要走上自己的路,而非在泥潭里缠斗。从方向角度,在中国做好了一个企业IM,能赚很多钱吗?钉钉也没赚到,企微也没赚到,飞书为什么要在这个死胡同里争这三瓜俩枣呢。

把视角再抬高一寸,企微和钉钉,都不可能以IM的身份进入更大的海洋。但飞书早就开始在海外同步做了Lark,要承载这么大的市场,中国质地的office套件,是不是更凭添一份资格?

一语之间,飞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赛道。对另外两家而言,则留下一个长期问题。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