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 正在重塑我们理解互联网的方式,它是一场去中心化、用户自持数据与资产、重构数字信任与协作逻辑的底层革命。
本篇博客通过演进对比、结构图解、代码示例,系统讲清 Web1 → Web2 → Web3 的核心区别,解构“可编程资产”与“链上状态”的范式转移,帮助 Web2 开发者完成思维与技术的双跃迁。
“互联网终将属于用户自身。”
我们习惯于在 Web2 世界中构建应用——中心化服务器、数据库、权限认证、REST API……但我们是否意识到,所有用户数据、资产归属、身份控制权,几乎都托管在平台手中?
而 Web3 提出另一种范式:用代码表达信任规则、让资产自主流通、让用户成为真正的拥有者。
这意味着:
这是从“平台信任”向“协议信任”的彻底跃迁,标志着开发范式、架构思维、安全模型乃至产品形态的全新重构。 那 Web1 和 Web2 又是什么?我们如何跨越三者认知鸿沟?继续往下看——
✅ 总结关键词:只读 → 交互 → 自主权
维度/阶段 | Web1(信息只读) | Web2(平台交互) | Web3(用户主权) |
---|---|---|---|
时间段 | 1990s–2000s | 2005–2020s | 2020s–未来 |
内容形态 | 静态网页、HTML | UGC、API、社交网络 | NFT、DAO、DApp |
用户角色 | 浏览者 | 参与者、内容生产者 | 所有者、治理者 |
核心价值 | 可访问 | 可参与 | 可拥有 |
核心技术 | 浏览器、超文本协议 | AJAX、移动端、云计算 | 区块链、钱包、智能合约 |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曾提出:“Web3 是从平台封闭统治转向协议开源协作。”
Web3 是一个由用户掌握身份与资产,数据写入链上状态,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协议自治的去中心化网络体系。
它的核心特征包括:
Web3 的“去中心化”并非意味着无组织,而是以代码共识机制替代传统治理结构,用协议信任重塑协作方式。
资产从“中心账户”转为“链上原生存在”,逻辑从“后端服务”变为“公开协议”。
Web3 并不是不写后端,而是后端架构完全改变。它引入了“链上状态 + 本地签名 + 无服务交互”的新架构。
Web3 的基础设施栈比传统后端架构更“自治”和模块化,构成如下图所示:
让我们逐层来看
📌 提醒:每一层都是可编程的,每一层也都有安全责任边界。
层级 | 作用描述 | 典型技术 |
---|---|---|
钱包层 | 控制用户身份与资产(如 MetaMask) | EIP-1193、WalletConnect |
合约层 | 表达逻辑规则(如 Solidity 合约) | Hardhat、Vyper |
执行层 | 合约运算虚拟机(如 EVM) | Ethereum、Solana VM |
共识/网络层 | 确认区块顺序、同步交易 | PoW、PoS、Libp2p |
存储层 | 保存状态与数据(如区块 + IPFS) | Merkle Tree、IPFS |
传统 Web2 的登录靠用户名 + 密码,验证逻辑托管于服务器,依赖服务器维护会话,OAuth/JWT/Cookie 等都属于托管逻辑。而 Web3 依赖钱包地址 + 签名机制,全链共享验证逻辑:
[用户钱包] ←持有→ [私钥]
↓ 对消息签名
[智能合约] ←验证→ [是否有效签名]
🔐 签名即授权,钱包地址即身份,无需注册。
示例代码(以 Ethers.js 实现签名):
const signer = provider.getSigner();
const signature = await signer.signMessage("hello web3");
这段签名可以用于“登录验证”、“链上消息”、“交易确认”,一套逻辑搞定多个安全场景。
“代码就是法律。”—— 区块链信条之一
可编程资产的含义是:你的资产行为(生成、转移、销毁)由合约明确规则控制,具备原生的“交易逻辑性”。 在 Web3 中,你的钱、票据、凭证、作品,都可由智能合约定义资产逻辑。
示例:ERC20 Token 定义如下:
contract Token {
mapping(address => uint) public balances;
function mint(address to, uint amount) public {
balances[to] += amount;
}
function transfer(address to, uint amount) public {
require(balances[msg.sender] >= amount);
balances[msg.sender] -= amount;
balances[to] += amount;
}
}
这个合约即为一套规则:谁可以发币、谁可以转账、如何验证余额——全链上执行。 📌 理解这段代码,你就能理解“钱是代码写出来的”。
任何经济模型、游戏积分、链上票据,皆可通过这种方式定义 —— 可编程、可组合、可追溯。
模型维度 | Web2(平台中心) | Web3(协议主导) |
---|---|---|
身份 | 账号 + 密码 | 钱包地址 + 签名验证 |
数据存储 | 中心化服务器数据库 | 区块链状态存储(公开透明) |
授权机制 | JWT / Cookie / Session | 私钥签名授权 |
操作入口 | REST API | RPC / 合约交互(链上调用) |
用户角色 | 用户即内容提供者 | 用户即资产拥有者 / 治理参与者 |
📚 思维转换指南:
Web3 的革新之处,在于将权力还给协议、控制权还给用户。
对开发者而言,理解 Web3 不仅是切换一套工具链,更是进入一个新的范式:
你不再是为平台打工的开发者,而是可参与治理、掌握资产、构建开源协议的一份子。
本篇文章作为系列开篇,已为你搭好观念底座。接下来我们将进入下一篇:
🔜 《1.2 区块链底层原理全景图:账本、共识、虚拟机的机制拆解》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