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大雨里我去了知乎的盐沙龙。
主要行程是参加仇晟导演的新片《比如父子》的映后研讨会。
整个活动办的不错,除了仇晟导演以外,主演宋洋也来了现场,一起聊了很多关于影片创作的话题。
这个片子中法合拍,已经得奖了,主要内容是借助AI仿生讨论了中国的父子关系。
既然有AI,那么AI必然就成为了现场一个重要的议题。
其中一个是,创作者是不是需要担心AI取代自己?
老实说,这个议题最后的结论,是非常悲悯的。
在座的嘉宾除了知乎大V姜来赞成AI,导演主演和另一位资深影评人匡静都表达了对AI的反对、不适、厌恶。
仇晟甚至讲了一大段的案例,讲AI为什么不行。
当然我对现在的创作者对AI的反感这件事,是非常理解的。
尤其是更加纯粹的创作者。
现阶段的AI,其实已经表现出相当的能力,对一个普通创作者,不说取代,至少是在速度上已经碾压。而速度的本质,就是量变引起质变。你改过十遍的东西,一定有比第一遍让你更加满意的地方。
所以自然会出现那个,经典话题,AI会不会取代你,让你失业?
在研讨会的场景里,几个主创表现出的情绪也是来自于此。
仇晟讲的一个核心的问题是,AI生成的视频,是非常空虚的、常规的,平均化的,而且论证了AI的模型做很多类型的镜头都还可以,但是没法做喜剧。
他作为专业导演的洞察,我觉得是非常细致的:第一是品质不过关,第二是类型不全。本质上,是保全创作者个人价值,贬低AI产出的角度。
匡静则说,现在很多团队,都在用AI检查剧本,模拟审查,而审查的规则本身就是AI学习下去的,所以这样进行下去未来结果不可想象。这个角度是,AI无限套娃,反噬规则制定者和使用者。
其实他们俩没想过一个问题。
早些年中国电影一直在提,跟美国电影的差距,是工业化程度不够。
这个论调,我想不用我重复了,
我解读的电影工业化,本质是用一个成熟的范式进行创作和生产,以提高出品水准和对创作周期进行把控。
那解答这个问题,AI做的不正是这件事吗。
从我一个企业服务从业者的角度,我对AI的理解是,AI是下一代软件。AI的进化方向,是把已有的工作范式发展到极致,提供出,在这个范式下对信息和内容组合后最好的输出呈现。
而这个范式,就是工业化。
现在工业化来了,电影人或者创作者,为什么要抵制呢?区别只是,以前是人在塑造工业化流程,现在用AI来干同样的事儿。
第二个节点,则是人的价值。
工业化和范式提供了AI的效率,但AI为什么能取代人?
从创作者的角度,我不敢苟同。
AI创作的东西,是AI的,不是你的。
你创作的东西,才是你的。
但创作一定是一个完全原创的过程吗?
导演需要编剧吗,有的需要,有的不需要。导演需要摄影吗,有的需要,有的不需要。导演的创作是组合了编剧、摄影、作曲、剪辑的创作。这些工种有发挥的空间,但他们的输出,是以导演的意志在进行呈现。
说个不恰当的话,导演不让你出现在电影里的东西,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这是导演本人的创作。
回到AI,我对AI的理解仍然是一致的。
如果你拿着AI输出的东西就直接呈现,其实某种程度上,这不是你的思考和创作,而是AI的。AI提供了效率和捷径——但这本身不是创作的初衷和结果。
所以我不认为AI能取代人。
我本身是做企服的,而且我带了一个很大的团队。我对AI的理解是,AI会提高这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整合,而非把我团队里的人替代掉。
以前你可能会听过一句话,叫做,工作是做不完的。
为什么AI出现了,你又觉得工作能做完了呢?
这个悖论的缘起,跟当初芯片算力提升后,大家讨论是否会减少芯片的需求一样。结论不言而喻,芯片算力的提升,反而促进了对芯片的需求。AI如果能够提升创作者、打工人的效率,那么我相信,这个结果对人的提升是一样的。或者你可以用卷的思维来看待这件事,如果一个团队10个人都用AI提升效率,那我相信在一定有人愿意用11个都用AI的团队来参与新一轮的竞争,拿到更好的结果。
不是吗?
但AI取代的是什么呢,是那些简单低效的重复性劳动。但这个问题,可能不足以成为这个事情的讨论本质。人类制造工具,本身就是在演进这个过程。以前你自己洗碗,现在用洗碗机洗碗,洗碗工失去了工作。
人类失去了洗碗工这个职业,就不能创造别的工种了吗?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