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的计算机,如笔记本。我们不常⻅的计算机,如服务器, ⼤部分都遵守冯诺依曼体系 。
有些设备既属于输入设备,又属于输出设备,如:磁盘、ssd、网卡(都属于输入输出范畴)。
我们总说C/C++中要可执行必须先加载到内存里?但为啥要加载到内存里呢?这是由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决定的。
一般而言,离CPU越近其效率就越高,因此 输入输出(外存)<< 内存 << CPU。但由于CPU在数据层面只和内存打交道 -->
正常来说,其体系结构不应该如下图所设么?为何还要通过内存这个中转站来和CPU打交道呢?
数据流动的本质:其实就是拷贝。
计算机的整体效率,本质就是在设备间拷贝的效率!!!
下图是打开一个文件时的结构走向。
微信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那么我们在微信上和某位朋友聊天开始,数据又是如何流动的呢?
将键盘文件的数据拷贝到内存中,内存与CPU打交道进行加密计算,再经过输出设备如网卡,中间经过网络(需要符合协议),网络再将数据写入到朋友的输入设备:网卡中,网卡将数据拷贝到内存中,经过CPU进行解密,再将解密后的数据写入到显示器文件中。
那么如果二者之间互传文件,又该如何理解呢?数据又是如何流动的呢?流动过程是类似的。
操作系统分为广义上操作系统和狭义上的操作系统,这里规定我们所说的操作系统是指狭义上的操作系统,如Linux内核。
狭义上操作系统:Linux内核、Windows内核等等
广义上操作系统:shell外壳、预装系统级软件等。需要明白的是用户不擅长与内核进行打交道,因此需要在内核外套一层软件层如:shell外壳。用户可以通过shell外壳与操作系统进行打交道!
任何计算机问题,都可以通过添加一层软件层来解决。
任何计算机系统都包含⼀个基本的程序集合,称为操作系统(OS)。
通过上面了解,我们知道操作系统对下需要将软硬件资源管理好。操作系统又是如何管理的呢?
如何管理? --> 这里衍生出两个角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
这里举个例子方便大家进行理解。
在大学校园中,总是会存在三个角色:校长,辅导员,学生。毫无疑问,校长就是管理者(操作系统),辅导员则是(驱动程序),而学生就是被管理者(硬件)。
辅导员也可以管理学生啊,为啥辅导员不能是管理者呢?
管理者必须是能做执行的,能做执策!!!
输出结论1: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见面不是必须的。(学生和校长不见面,但学生却能被管理住)
校长又没见到我的人,但是我却被管理的明明白白的。校长是如何做到的呢?
本质并不是见面,而是获取我身上有效的信息,这是管理的必备要素!!!
输出结论2:本质是对被管理对象,相关有效数据的管理! 管理,本质是对数据进行管理!!!
那校长又是怎么获取我身上有效的信息啊?辅导员的作用不就在这了么?
辅导员这个驱动程序要我填一张身份表,里面包含着我的学籍信息、身高、年龄等,再将这张表反馈给校长(管理者),这样校长就不用通过见我的面却能方方面面地把握着我的信息。
输出结论3:操作系统经过驱动程序获取硬件的有效信息!!!
在校园中,有成千上万个学生需要管理,那么校长能管的过来吗?管不过来,那么该怎么办呢?
好在校长之前是一名程序员,此时为了对学生进行管理,他写了一款程序对学生进行管理。
每个学生都有年龄、身高、性别、学籍等等,则用结构体对它们都管理起来!!!
struct stu
{
char name[];
char 籍贯[];
int 基本信息;
struct stu *next;
}
假设学校的10000名同学中有一名同学因去当兵需要对这个学生信息进行管理,将信息改为保留学籍;一名同学荣获国家级奖项,要对这个同学进行奖励。那么校长就需要查每一个学生的信息,这显然是很麻烦的。但如果我们将每位学生信息链接起来,这样校长管理所有的人就转化成为了对链表的管理,可以进行增删查改操作!!!
总的来说,对数据进行管理,管理的做法:先描述,再组织!!!
在C++、python、java等语言中,为什么都会提供类呢?为何要提供容器技术?要先描述;
为什么要学习数据结构?进行组织。
因此管理的做法乃至世界的真相都是先描述,在组织!!!
对应到操作系统中:
那么用户我就能随随便便访问操作系统内的数据了吗?肯定不是,因此操作系统要提供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