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代码最近是又火了一波,那到底什么是低代码,它有什么用,我到底用不用?以及它的发展现状如何?本文将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低代码(Low Code)是一种通过可视化/组件化/图形化进行应用程序开发的方法,可以让不同经验水平的开发人员通过图形化的用户界面,使用拖拽组件和模型驱动的逻辑来创建企业信息化系统和移动程序。
1、降本增效,便捷开发
低代码开发能够为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在过去,低代码平台出现之前,传统的原生代码开发平台需要进行代码开发,开发完成之后需要进行测试以及 bug 修复的一系列繁琐工作。此外,传统的原生代码开发平台涉及到一些上下游合作方是紧耦合的串行开发模型,依赖方不提供接口,上游服务也没有办法进行该接口的开发工作。这增加了开发过程中大量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低代码开发平台出现后,研发人员可以通过前端图形化的拖拉拽实现需求,实现了研发效率的提高,使用低代码平台降低了研发人员的工作量和对编码人员开发技能的要求。低代码平台套用封装代码,基本消除测试修复 bug 的环节。同时,低代码开发平台是松耦合的并发开发模型,大大降低开发中对合作方的依赖性,从而降低沟通和时间成本。
2、打破业务竖井,增强跨职能沟通
传统开发模式下:业务、产品、设计、开发、测试与运维人员各司其职,且各有一套领域内的工具和语言,长久以来很容易形成一个个 “竖井” ,让跨职能的沟通变得困难而低效。
有了低代码后,我们能够基于低代码快速的进行开发,这一状况将得到改善。由于低代码上手容易,无需经过太多专业的训练,业务人员也可以快速上手,通过“拖拉拽”,基于模板或者可视化界面快速生成应用,从而打破业务壁垒。
3、提高产品的灵活性
企业可以利用低代码平台发可以轻松地更改应用和业务流程,而无需花费大量时间编写代码。应用和系统的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可更改性大大提高。
4、加快数字化转型
在经济新常态下,为了提高经营效率和经营表现,数字化转型是大多数传统企业的目标,而低代码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完成数字化转型。
相比于纯代码开发,使用低代码开发企业应用能将项目的交付周期大幅缩短,从而更敏捷地完成项目交付,大幅提升企业数字化的速度。敏捷交付的背后是更多次数的迭代,以及软件系统与企业贴合度的大幅提升,而这点是企业数字化转型成败的关键。
当前低代码开发平台正以"指数级"速度重塑企业数字化版图。全球市场规模从2019年32亿美元激增至2023年超1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突破35%的惊人增速。市场呈现"金字塔"型分层格局:OutSystems、Mendix等国际巨头主导超大型企业市场,国内平台如织信Informat、轻流、明道云则在中大型企业及SMB市场形成差异化竞争。行业渗透率呈现"二八法则"——金融领域应用率达28%领跑,制造、零售、政务紧随其后,而教育行业正以66%的增速成为新晋黑马。
技术演进呈现"三位一体"特征:
在架构层面,主流平台均构建可视化编程引擎(支持拖拽式组件编排)+智能数据建模工具(自动生成数据库表结构)+流程设计器(集成200+审批模板)的三层模型。某头部平台实测数据显示,简单业务系统搭建效率提升5-8倍,复杂系统开发周期缩短40%。但技术瓶颈依然存在:某股份制银行核心系统测试显示,处理百万级并发交易时性能衰减达30%,关键系统仍需传统编码兜底。
标准化进程遭遇"三重门"挑战:
首先是区域标准差异,ISO/IEC 25010标准在欧美市场采用率超65%,国内则主要参考GB/T 25000.51-2016质量模型;其次是互操作性困境,跨平台组件复用率不足15%,数据迁移损耗率最高达22%;最后是安全合规短板,抽样检测显示35%平台存在未授权访问漏洞,某医疗平台曾因数据泄露被罚380万元。某跨国企业实测表明,跨平台部署导致系统对接成本增加40%,接口适配工作量占总开发量32%。
人才生态呈现"冰火两重天":
市场急需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达57%,既懂业务建模又精通平台配置的技术人员薪资溢价达45%。某培训机构数据显示,传统开发人员转型低代码工程师平均需要6个月系统学习,思维转换困难度评分高达7.8/10。但企业应用端捷报频传:某连锁零售企业用3个月搭建200家门店巡检系统,需求响应速度提升20倍;某汽车巨头借助织信Informat平台,将MES系统开发周期从12个月压缩至2个月,综合效率提升80%。
技术演进正朝"双螺旋"升级:
Gartner预测2025年70%新应用将采用低代码技术,AI辅助开发功能覆盖率将达85%。某实验性平台集成GPT-4后,需求文档转原型设计准确率提升至78%,但业务规则校验仍存在15%误差率。行业标准化建设亟需突破三大关卡:建立跨平台组件接口标准(参考微服务架构)、构建通用数据访问层(类似ODBC)、将等保2.0要求嵌入平台设计规范。
未来三年将迎来"质变临界点":
当平台覆盖度突破企业应用60%阈值时,技术债管理将成为核心挑战。某集团架构师测算,低代码资产技术债务积累速度是传统系统的2.3倍,亟需建立专项质量治理体系。预测2025年将诞生首个低代码开发国家标准,组件市场交易规模有望突破50亿元。在伦理维度,某政务平台曾因算法偏见导致服务推荐失衡,警示需建立AI伦理审查机制,在公民服务、金融风控等敏感领域设置人工复核节点。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