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发布
首页
学习
活动
专区
圈层
工具
MCP广场
社区首页 >专栏 >m 序列(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详解

m 序列(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详解

作者头像
timerring
发布2023-06-27 14:21:30
发布2023-06-27 14:21:30
1.9K0
举报
文章被收录于专栏:TechBlogTechBlog

m 序列 (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特征多项式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递推关系式

递推关系式又称为反馈逻辑函数或递推方程。设图2所示的线性反馈移位 寄存器的初始状态为

(a_{0} a_{1} \ldots a_{n-2} a_{n-1})

, 经一次移位线性反馈, 移位寄存器 左端第一级的输入为

a_{n}=c_{1} a_{n-1}+c_{2} a_{n-2}+\cdots+c_{n-1} a_{1}+c_{n} a_{0}=\sum_{i=1}^{n} c_{i} a_{n-i}

若经

\boldsymbol{k}

次移位, 则第一级的输入为

a_{l}=\sum_{i=1}^{n} c_{i} a_{l-i}

其中,

l=n+k-1 \geq n, k=1,2,3, \ldots

由此可见, 移位寄存器第一级的输入, 由反馈逻辑及移位寄存器的原状态所决定。上式称为递推关系式。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特征多项式

用多项式 f(x) 来描述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反馈连接状态:

f(x)=c_{0}+c_{1} x+\cdots+c_{n} x^{n}=\sum_{i=0}^{n} c_{i} x^{i}

称为特征多项式或特征方程。其中,

x^{i}

存在, 表明

c_{i}=\mathbf{1}

, 否则

c_{i}=\mathbf{0}

, x 本身的取值并无实际意义。

c_{i}

的取值决定了移位寄存器的反馈连接。 由于

c_{0}=c_{n}=1

, 因此, f(x) 是一个常数项为 1 的 n 次多项式, n 为移位寄存器级数。

一个 n 级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能产生 m 序列的充要条件是它的特征 多项式为一个 n 次本原多项式。若一个 n 次多项式 f(x) 满足下列条件:

(1) f(x) 为既约多项式(即不能分解因式的多项式);

(2) f(x) 可整除

(x^{p}+1), p^{n}-1

;

(3) f(x) 除不尽

(x^{q+1}), q \lt p

则称 f(x) 为本原多项式。以上为我们构成 m 序列提供了理论根据。

m序列产生器

用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构成 m 序列产生器, 关键是由特征多项式 f(x) 来确定反馈 线的状态, 而且特征多项式 f(x) 必须是本原多项式。

现以 n=4 为例来说明 m 序列产生器的构成。用4级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产生的 m 序列, 其周期为

p=2^{4}-1=15

, 其特征多项式 f(x) 是 4 次本原多项式,能整除

(x^{15}+1)

。先将

(x^{15}+1)

分解因式, 使各因式为既约多项式, 再寻找 f(x) 。

\begin{aligned} x^{15}+1 & =(x+1)(x^{2}+x+1)(x^{4}+x+1) \\ & \cdot(x^{4}+x^{3}+1)(x^{4}+x^{3}+x^{2}+x+1) \end{aligned}

其中, 4 次既约多项式有 3 个, 但

(x^{4}+x^{3}+x^{2}+x+1)

能整除

(x^{5}+1)

, 故它不是本原多 项式。因此找到两个4次本原多项式

(x^{4}+x+1)

(x^{4}+x^{3}+1)

。由其中任何一个都可 产生 m 序列。用

\mathrm{f}(\mathrm{x})=(\mathrm{x}^{4}+\mathrm{x}+\mathbf{1})

构成的

\mathrm{m}

序列产生器如图所示。

设4级移位寄存器的初始状态为 1000 ,

c_{4}=c_{1}=c_{0}=1, c_{3}=c_{2}=0

。输出序列

\{a_{k}\}

的周期长度为 15 。

m序列的性质

均衡特性(平衡性)

m 序列每一周期中 1 的个数比 0 的个数多 1 个。由于

p=2^{n}-1

为奇 数, 因而在每一周期中 1 的个数为

(p+1) / 2=2^{n-1}

(偶数), 而 0 的 个数为

(p-1) / 2=2^{n-1}-1

(奇数)。上例中 p=15,1 的个数为 8,0 的个 数为 7。当p足够大时, 在一个周期中 1 与 0 出现的次数基本相等。

游程特性(游程分布的随机性)

我们把一个序列中取值(1 或 0)相同连在一起的元素合称为一个游程。在一个游程中元素的个数称为游程长度。例如图中给出的

\boldsymbol{m}

序列

在其一个周期的 15 个元素中, 共有 8 个游程 长度为 4 的游程 1 个, 即 1111 ; 长度为 3 的游程 1 个, 即 000 ; 长度为 2 的游程 2 个, 即 11 与 00 ; 长度为 1 的游程 4 个, 即 2 个 1 与 2 个 0 。

m 序列的一个周期

(p=2^{n-1})

中, 游程总数为

2^{n-1}

长度为 1 的游程个数占游程总数的 1 / 2 ; 长度为 2 的游程个数占游 程总数的

1 / 2^{2}=1 / 4

; 长度为 3 的游程个数占游程总数的

1 / 2^{3}=1 / 8

等等。

一般地, 长度为k的游程个数占游程总数的

1 / 2^{k}=2^{-k}

, 其 中

1 \leq k \leq(n-2)

。而且, 在长度为k的游程中, 连1游程与连0游程各占一半, 长为 (n-1) 的游程是连0游程, 长为n的游程是连1游程。

移位相加特性(线性叠加性)
\boldsymbol{m}

序列和它的位移序列模二相加后所得序列仍是该

\boldsymbol{m}

序列的某个 位移序列。设

m_{r}

是周期为 p 的 m 序列

m_{p}

的 r 次延迟移位后的序列, 那么

m_{p} \oplus m_{r}=m_{s}

其中,

m_{s}

m_{p}

某次延迟移位后的序列。例如,

m_{p}=000111101011001, \ldots
m_{p}

延迟两位后得

m_{r}

, 再模二相加

\begin{array}{l} m_{r}=\mathbf{0} 10001111010 \\ m_{\mathrm{s}}=\boldsymbol{m}_{\mathrm{p}} \oplus \boldsymbol{m}_{r}=\mathbf{0} 10110, \ldots \end{array}

可见,

m_{\mathrm{s}}=m_{\mathrm{p}} \oplus m_{r}

m_{p}

延迟 8 位后的序列。

自相关特性
\boldsymbol{m}

序列具有非常重要的自相关特性。在

\boldsymbol{m}

序列中, 常常用 +1 代表 0 , 用-1代表 1。此时定义:设长为 p 的

\boldsymbol{m}

序列, 记作

a_{1}, a_{2}, a_{3}, \ldots, a_{p}(p=2^{n-1})

经过

\boldsymbol{j}

次移位后,

\boldsymbol{m}

序列为

a_{j+1}, a_{j+2}, a_{j+3}, \ldots, a_{j+p}

其中,

a_{i+p}=a_{i}

(以 p 为周期), 以上两序列的对应项相乘然后相加, 利用所得的总和

a_{1} \cdot a_{j+1}+a_{2} \cdot a_{j+2}+a_{3} \cdot a_{j+3}+\cdots+a_{p} \cdot a_{j+p}=\sum_{i=1}^{p} a_{i} a_{j+i}

来衡量一个 m 序列与它的 j 次移位序列之间的相关程度, 并把它叫 做

\boldsymbol{m}

序列

(a_{1}, a_{2}, a_{3}, \ldots, a_{p})

的自相关函数。记作

R(j)=\sum_{i=1}^{p} a_{i} a_{j+i}

当采用二进制数字 0 和 1 代表码元的可能取值时, 上式可表示为

R(j)=\frac{A-D}{A+D}=\frac{A-D}{p}

式中, A、D分别是

\boldsymbol{m}

序列与其 j 次移位的序列在一个周期中对应元素相同、不相同的数目, 还可以改写为

R(j)=\frac{[a_{i} \oplus a_{i+j}=0] \text { 的数目 }-[a_{i} \oplus a_{i+j}=1] \text { 的数目 }}{p}

由移位相加特性可知,

a_{i} \oplus a_{i+j}

仍是 m 序列中的元素, 所以式分子就等于 m 序列中一个周期中 0 的数目与 1 的数目之差。另外由

\boldsymbol{m}

序列的均衡性可知, 在一个周期中 0 比 1 的个数少一个, 故得

A-D=- 1

( j 为非零整数时) 或 p(j为零时) 。因此得

R(j)=\{\begin{array}{ll} 1 & j=0 \\ \frac{-1}{p} & j=\pm 1, \pm 2, \ldots, \pm(p-1) \end{array}.
\mathrm{m}

序列的自相关函数只有两种取值 (1 和 -1 / p) 。 R(j) 是一个周期函数, 即

\boldsymbol{R}(j)=\boldsymbol{R}(j+k p)

式中,

k=1,2, \ldots, p=(2^{n}-1)

为周期。而且

R(j)

是偶函数, 即

R(j)=R(-j) \quad j=\text { 整数 }
伪噪声特性

如果我们对一个正态分布白噪声取样,若取样值为正,记为+1,

若取样值为负,记为-1,将每次取样所得极性排成序列,可以写成 …+1,-1,+1,+1,+1,-1,-1,+1,-1,…

这是一个随机序列,它具有如下基本性质:(1)序列中+1和-1出现的概率相等;

序列中长度为 1 的游程约占 1 / 2 , 长度为 2 的游程约占 1 / 4 , 长度为 3 的游程约占 1 / 8,

\ldots

一般地, 长度为

\mathrm{k}

的游程约占

1 / 2^{k}

, 而且 +1 、-1 游程的数目各占一半;

由于白噪声的功率谱为常数, 因此其自相关函数为一冲击函数

\delta(\tau)

。 把

\boldsymbol{m}

序列与上述随机序列比较, 当周期长度

\boldsymbol{p}

足够大时,

\boldsymbol{m}

序列与随机序列的性质是十分相似的。可见,

\boldsymbol{m}

序列是一种伪喿声特性较好的伪随机序列, 且易产生, 因此应用十分广泛。

参考文献:

  1. Proakis, John G., et 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Vol. 2.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4.
  2. Proakis, John G., et al. SOLUTIONS MANUAL Communic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Vol. 2.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4.
  3. 周炯槃. 通信原理(第3版)[M].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8.
  4. 樊昌信, 曹丽娜. 通信原理(第7版) [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12.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分享自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原始发表:2023-06-26,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分享自 作者个人站点/博客 前往查看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本文参与 腾讯云自媒体同步曝光计划  ,欢迎热爱写作的你一起参与!

评论
登录后参与评论
0 条评论
热度
最新
推荐阅读
目录
  • m 序列 (最长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序列)
    • 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特征多项式
    • m序列产生器
    • m序列的性质
领券
问题归档专栏文章快讯文章归档关键词归档开发者手册归档开发者手册 Section 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