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Object.assign()
方法用于将所有可枚举(Object.propertyIsEnumerable()
返回 true
)和自有(Object.hasOwnProperty()
返回 true
)属性的值从一个或多个源对象复制到目标对象。它将返回修改后的目标对象(请注意这个操作是浅拷贝)。
实现:
Object.assign = function(target, ...source) {
if(target == null) {
throw new TypeError('Cannot convert undefined or null to object');
}
let res = Object(target);
source.forEach(function(obj) {
if(obj != null) {
// for...in 只会遍历对象自身的和继承的可枚举的属性(不含 Symbol 属性)
// hasOwnProperty 方法只考虑对象自身的属性
for(let key in obj) {
if(obj.hasOwnProperty(key)) {
res[key] = obj[key];
}
}
}
});
return res;
}
console.log('script start') //1. 打印 script start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settimeout') // 4. 打印 settimeout
}) // 2. 调用 setTimeout 函数,并定义其完成后执行的回调函数
console.log('script end') //3. 打印 script start
// 输出顺序:script start->script end->settimeout
Promise本身是同步的立即执行函数, 当在executor中执行resolve或者reject的时候, 此时是异步操作, 会先执行then/catch等,当主栈完成后,才会去调用resolve/reject中存放的方法执行,打印p的时候,是打印的返回结果,一个Promise实例。
console.log('script start')
let promise1 = new Promise(function (resolve) {
console.log('promise1')
resolve()
console.log('promise1 end')
}).then(function () {
console.log('promise2')
})
setTimeout(function(){
console.log('settimeout')
})
console.log('script end')
// 输出顺序: script start->promise1->promise1 end->script end->promise2->settimeout
当JS主线程执行到Promise对象时:
async function async1(){
console.log('async1 start');
await async2();
console.log('async1 end')
}
async function async2(){
console.log('async2')
}
console.log('script start');
async1();
console.log('script end')
// 输出顺序:script start->async1 start->async2->script end->async1 end
async 函数返回一个 Promise 对象,当函数执行的时候,一旦遇到 await 就会先返回,等到触发的异步操作完成,再执行函数体内后面的语句。可以理解为,是让出了线程,跳出了 async 函数体。
例如:
async function func1() {
return 1
}
console.log(func1())
func1().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30
})
await的含义为等待,也就是 async 函数需要等待await后的函数执行完成并且有了返回结果(Promise对象)之后,才能继续执行下面的代码。await通过返回一个Promise对象来实现同步的效果。
function A(){
}
function B(a){
this.a = a;
}
function C(a){
if(a){
this.a = a;
}
}
A.prototype.a = 1;
B.prototype.a = 1;
C.prototype.a = 1;
console.log(new A().a);
console.log(new B().a);
console.log(new C(2).a);
输出结果:1 undefined 2
解析:
下面是MDN对于CORS的定义:
跨域资源共享(CORS) 是一种机制,它使用额外的 HTTP 头来告诉浏览器 让运行在一个 origin (domain)上的Web应用被准许访问来自不同源服务器上的指定的资源。当一个资源从与该资源本身所在的服务器不同的域、协议或端口请求一个资源时,资源会发起一个跨域HTTP 请求。
CORS需要浏览器和服务器同时支持,整个CORS过程都是浏览器完成的,无需用户参与。因此实现CORS的关键就是服务器,只要服务器实现了CORS请求,就可以跨源通信了。
浏览器将CORS分为简单请求和非简单请求:
简单请求不会触发CORS预检请求。若该请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就可以看作是简单请求:
1)请求方法是以下三种方法之一:
2)HTTP的头信息不超出以下几种字段:
若不满足以上条件,就属于非简单请求了。
(1)简单请求过程:
对于简单请求,浏览器会直接发出CORS请求,它会在请求的头信息中增加一个Orign字段,该字段用来说明本次请求来自哪个源(协议+端口+域名),服务器会根据这个值来决定是否同意这次请求。如果Orign指定的域名在许可范围之内,服务器返回的响应就会多出以下信息头: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api.bob.com // 和Orign一直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表示是否允许发送Cookie
Access-Control-Expose-Headers: FooBar // 指定返回其他字段的值
Content-Type: text/html; charset=utf-8 // 表示文档类型
如果Orign指定的域名不在许可范围之内,服务器会返回一个正常的HTTP回应,浏览器发现没有上面的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头部信息,就知道出错了。这个错误无法通过状态码识别,因为返回的状态码可能是200。
在简单请求中,在服务器内,至少需要设置字段: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2)非简单请求过程
非简单请求是对服务器有特殊要求的请求,比如请求方法为DELETE或者PUT等。非简单请求的CORS请求会在正式通信之前进行一次HTTP查询请求,称为预检请求。
浏览器会询问服务器,当前所在的网页是否在服务器允许访问的范围内,以及可以使用哪些HTTP请求方式和头信息字段,只有得到肯定的回复,才会进行正式的HTTP请求,否则就会报错。
预检请求使用的请求方法是OPTIONS,表示这个请求是来询问的。他的头信息中的关键字段是Orign,表示请求来自哪个源。除此之外,头信息中还包括两个字段:
服务器在收到浏览器的预检请求之后,会根据头信息的三个字段来进行判断,如果返回的头信息在中有Access-Control-Allow-Origin这个字段就是允许跨域请求,如果没有,就是不同意这个预检请求,就会报错。
服务器回应的CORS的字段如下: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api.bob.com // 允许跨域的源地址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GET, POST, PUT // 服务器支持的所有跨域请求的方法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X-Custom-Header // 服务器支持的所有头信息字段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表示是否允许发送Cookie
Access-Control-Max-Age: 1728000 // 用来指定本次预检请求的有效期,单位为秒
只要服务器通过了预检请求,在以后每次的CORS请求都会自带一个Origin头信息字段。服务器的回应,也都会有一个Access-Control-Allow-Origin头信息字段。
在非简单请求中,至少需要设置以下字段: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Access-Control-Allow-Methods'
'Access-Control-Allow-Headers'
OPTIONS请求次数过多就会损耗页面加载的性能,降低用户体验度。所以尽量要减少OPTIONS请求次数,可以后端在请求的返回头部添加:Access-Control-Max-Age:number。它表示预检请求的返回结果可以被缓存多久,单位是秒。该字段只对完全一样的URL的缓存设置生效,所以设置了缓存时间,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再次发送请求就不需要进行预检请求了。
在CORS请求中,如果想要传递Cookie,就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withCredentials
默认情况下在跨域请求,浏览器是不带 cookie 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设置 withCredentials 来进行传递 cookie.
// 原生 xml 的设置方式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xhr.withCredentials = true;
// axios 设置方式
axios.defaults.withCredentials = true;
*
jsonp的原理就是利用<script>
标签没有跨域限制,通过<script>
标签src属性,发送带有callback参数的GET请求,服务端将接口返回数据拼凑到callback函数中,返回给浏览器,浏览器解析执行,从而前端拿到callback函数返回的数据。
1)原生JS实现:
<script>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type = 'text/javascript';
// 传参一个回调函数名给后端,方便后端返回时执行这个在前端定义的回调函数
script.src = 'http://www.domain2.com:8080/login?user=admin&callback=handleCallback';
document.head.appendChild(script);
// 回调执行函数
function handleCallback(res) {
alert(JSON.stringify(res));
}
</script>
服务端返回如下(返回时即执行全局函数):
handleCallback({"success": true, "user": "admin"})
2)Vue axios实现:
this.$http = axios;
this.$http.jsonp('http://www.domain2.com:8080/login', {
params: {},
jsonp: 'handleCallback'
}).then((res) => {
console.log(res);
})
后端node.js代码:
var querystring = require('querystring');
var http = require('http');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
server.on('request', function(req, res) {
var params = querystring.parse(req.url.split('?')[1]);
var fn = params.callback;
// jsonp返回设置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text/javascript' });
res.write(fn + '(' + JSON.stringify(params) + ')');
res.end();
});
server.listen('8080');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at port 8080...');
JSONP的缺点:
postMessage是HTML5 XMLHttpRequest Level 2中的API,且是为数不多可以跨域操作的window属性之一,它可用于解决以下方面的问题:
用法:postMessage(data,origin)方法接受两个参数:
1)a.html:(domain1.com/a.html)
<iframe id="iframe" src="http://www.domain2.com/b.html" style="display:none;"></iframe>
<script> var ifram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frame'); iframe.onload = function() { var data = { name: 'aym'
}; // 向domain2传送跨域数据
iframe.contentWindow.postMessage(JSON.stringify(data), 'http://www.domain2.com'); }; // 接受domain2返回数据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e) { alert('data from domain2 ---> ' + e.data); }, false);
</script>
2)b.html:(domain2.com/b.html)
<script>
// 接收domain1的数据
window.addEventListener('message', function(e) {
alert('data from domain1 ---> ' + e.data);
var data = JSON.parse(e.data);
if (data) {
data.number = 16;
// 处理后再发回domain1
window.parent.postMessage(JSON.stringify(data), 'http://www.domain1.com');
}
}, false);
</script>
nginx代理跨域,实质和CORS跨域原理一样,通过配置文件设置请求响应头Access-Control-Allow-Origin…等字段。
1)nginx配置解决iconfont跨域
浏览器跨域访问js、css、img等常规静态资源被同源策略许可,但iconfont字体文件(eot|otf|ttf|woff|svg)例外,此时可在nginx的静态资源服务器中加入以下配置。
location / {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
}
2)nginx反向代理接口跨域
跨域问题:同源策略仅是针对浏览器的安全策略。服务器端调用HTTP接口只是使用HTTP协议,不需要同源策略,也就不存在跨域问题。
实现思路:通过Nginx配置一个代理服务器域名与domain1相同,端口不同)做跳板机,反向代理访问domain2接口,并且可以顺便修改cookie中domain信息,方便当前域cookie写入,实现跨域访问。
nginx具体配置:
#proxy服务器
server {
listen 81;
server_name www.domain1.com;
location / {
proxy_pass http://www.domain2.com:8080; #反向代理
proxy_cookie_domain www.domain2.com www.domain1.com; #修改cookie里域名
index index.html index.htm;
# 当用webpack-dev-server等中间件代理接口访问nignx时,此时无浏览器参与,故没有同源限制,下面的跨域配置可不启用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www.domain1.com; #当前端只跨域不带cookie时,可为*
add_header 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
node中间件实现跨域代理,原理大致与nginx相同,都是通过启一个代理服务器,实现数据的转发,也可以通过设置cookieDomainRewrite参数修改响应头中cookie中域名,实现当前域的cookie写入,方便接口登录认证。
1)非vue框架的跨域 使用node + express + http-proxy-middleware搭建一个proxy服务器。
var xhr = new XMLHttpRequest();
// 前端开关:浏览器是否读写cookie
xhr.withCredentials = true;
// 访问http-proxy-middleware代理服务器
xhr.open('get', 'http://www.domain1.com:3000/login?user=admin', true);
xhr.send();
var express = require('express');
var proxy = require('http-proxy-middleware');
var app = express();
app.use('/', proxy({
// 代理跨域目标接口
target: 'http://www.domain2.com:8080',
changeOrigin: true,
// 修改响应头信息,实现跨域并允许带cookie
onProxyRes: function(proxyRes, req, res) {
res.header('Access-Control-Allow-Origin', 'http://www.domain1.com');
res.header('Access-Control-Allow-Credentials', 'true');
},
// 修改响应信息中的cookie域名
cookieDomainRewrite: 'www.domain1.com' // 可以为false,表示不修改
}));
app.listen(3000);
console.log('Proxy server is listen at port 3000...');
2)vue框架的跨域
node + vue + webpack + webpack-dev-server搭建的项目,跨域请求接口,直接修改webpack.config.js配置。开发环境下,vue渲染服务和接口代理服务都是webpack-dev-server同一个,所以页面与代理接口之间不再跨域。
webpack.config.js部分配置:
module.exports = {
entry: {},
module: {},
...
devServer: {
historyApiFallback: true,
proxy: [{
context: '/login',
target: 'http://www.domain2.com:8080', // 代理跨域目标接口
changeOrigin: true,
secure: false, // 当代理某些https服务报错时用
cookieDomainRewrite: 'www.domain1.com' // 可以为false,表示不修改
}],
noInfo: true
}
}
此方案仅限主域相同,子域不同的跨域应用场景。实现原理:两个页面都通过js强制设置document.domain为基础主域,就实现了同域。
1)父窗口:(domain.com/a.html)
<iframe id="iframe" src="http://child.domain.com/b.html"></iframe>
<script>
document.domain = 'domain.com'; var user = 'admin';
</script>
1)子窗口:(child.domain.com/a.html)
<script>
document.domain = 'domain.com';
// 获取父窗口中变量
console.log('get js data from parent ---> ' + window.parent.user);
</script>
实现原理:a欲与b跨域相互通信,通过中间页c来实现。 三个页面,不同域之间利用iframe的location.hash传值,相同域之间直接js访问来通信。
具体实现:A域:a.html -> B域:b.html -> A域:c.html,a与b不同域只能通过hash值单向通信,b与c也不同域也只能单向通信,但c与a同域,所以c可通过parent.parent访问a页面所有对象。
1)a.html:(domain1.com/a.html)
<iframe id="iframe" src="http://www.domain2.com/b.html" style="display:none;"></iframe>
<script>
var ifram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frame'); // 向b.html传hash值
setTimeout(function() { iframe.src = iframe.src + '#user=admin'; }, 1000); // 开放给同域c.html的回调方法
function onCallback(res) { alert('data from c.html ---> ' + res); }
</script>
2)b.html:(.domain2.com/b.html)
<iframe id="iframe" src="http://www.domain1.com/c.html" style="display:none;"></iframe>
<script>
var iframe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frame');
// 监听a.html传来的hash值,再传给c.html
window.onhashchange = function () {
iframe.src = iframe.src + location.hash;
};
</script>
<script>
// 监听b.html传来的hash值
window.onhashchange = function () {
// 再通过操作同域a.html的js回调,将结果传回
window.parent.parent.onCallback('hello: ' + location.hash.replace('#user=', ''));
};
</script>
window.name属性的独特之处:name值在不同的页面(甚至不同域名)加载后依旧存在,并且可以支持非常长的 name 值(2MB)。
1)a.html:(domain1.com/a.html)
var proxy = function(url, callback) {
var state = 0;
var iframe = document.createElement('iframe');
// 加载跨域页面
iframe.src = url;
// onload事件会触发2次,第1次加载跨域页,并留存数据于window.name
iframe.onload = function() {
if (state === 1) {
// 第2次onload(同域proxy页)成功后,读取同域window.name中数据
callback(iframe.contentWindow.name);
destoryFrame();
} else if (state === 0) {
// 第1次onload(跨域页)成功后,切换到同域代理页面
iframe.contentWindow.location = 'http://www.domain1.com/proxy.html';
state = 1;
}
};
document.body.appendChild(iframe);
// 获取数据以后销毁这个iframe,释放内存;这也保证了安全(不被其他域frame js访问)
function destoryFrame() {
iframe.contentWindow.document.write('');
iframe.contentWindow.close();
document.body.removeChild(iframe);
}
};
// 请求跨域b页面数据
proxy('http://www.domain2.com/b.html', function(data){
alert(data);
});
2)proxy.html:(domain1.com/proxy.html)
中间代理页,与a.html同域,内容为空即可。
3)b.html:(domain2.com/b.html)
<script>
window.name = 'This is domain2 data!';
</script>
通过iframe的src属性由外域转向本地域,跨域数据即由iframe的window.name从外域传递到本地域。这个就巧妙地绕过了浏览器的跨域访问限制,但同时它又是安全操作。
WebSocket protocol是HTML5一种新的协议。它实现了浏览器与服务器全双工通信,同时允许跨域通讯,是server push技术的一种很好的实现。
原生WebSocket API使用起来不太方便,我们使用Socket.io,它很好地封装了webSocket接口,提供了更简单、灵活的接口,也对不支持webSocket的浏览器提供了向下兼容。
1)前端代码:
<div>user input:<input type="text"></div>
<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socket.io/2.2.0/socket.io.js"></script>
<script>
var socket = io('http://www.domain2.com:8080');
// 连接成功处理
socket.on('connect', function() { // 监听服务端消息
socket.on('message', function(msg) { console.log('data from server: ---> ' + msg); }); // 监听服务端关闭
socket.on('disconnect', function() { console.log('Server socket has closed.');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input')[0].onblur = function() { socket.send(this.value);};
</script>
2)Nodejs socket后台:
var http = require('http');
var socket = require('socket.io');
// 启http服务
var server = http.createServer(function(req, res) {
res.writeHead(200, {
'Content-type': 'text/html'
});
res.end();
});
server.listen('8080');
console.log('Server is running at port 8080...');
// 监听socket连接
socket.listen(server).on('connection', function(client) {
// 接收信息
client.on('message', function(msg) {
client.send('hello:' + msg);
console.log('data from client: ---> ' + msg);
});
// 断开处理
client.on('disconnect', function() {
console.log('Client socket has closed.');
});
});
数组扁平化就是将 [1, [2, 3]] 这种多层的数组拍平成一层 1, 2, 3。使用 Array.prototype.flat 可以直接将多层数组拍平成一层:
[1, [2, [3]]].flat(2) // [1, 2, 3]
现在就是要实现 flat 这种效果。
ES5 实现:递归。
function flatten(arr) {
var result = [];
for (var i = 0, len = arr.length; i < len; i++) {
if (Array.isArray(arr[i])) {
result = result.concat(flatten(arr[i]))
} else {
result.push(arr[i])
}
}
return result;
}
ES6 实现:
function flatten(arr) {
while (arr.some(item => Array.isArray(item))) {
arr = [].concat(...arr);
}
return arr;
}
Node 中的 Event Loop 和浏览器中的是完全不相同的东西。
Node 的 Event Loop 分为 6 个阶段,它们会按照顺序反复运行。每当进入某一个阶段的时候,都会从对应的回调队列中取出函数去执行。当队列为空或者执行的回调函数数量到达系统设定的阈值,就会进入下一阶段。
(1)Timers(计时器阶段):初次进入事件循环,会从计时器阶段开始。此阶段会判断是否存在过期的计时器回调(包含 setTimeout 和 setInterval),如果存在则会执行所有过期的计时器回调,执行完毕后,如果回调中触发了相应的微任务,会接着执行所有微任务,执行完微任务后再进入 Pending callbacks 阶段。
(2)Pending callbacks:执行推迟到下一个循环迭代的I / O回调(系统调用相关的回调)。
(3)Idle/Prepare:仅供内部使用。
(4)Poll(轮询阶段):
(5)Check(查询阶段):会检查是否存在 setImmediate 相关的回调,如果存在则执行所有回调,执行完毕后,如果回调中触发了相应的微任务,会接着执行所有微任务,执行完微任务后再进入 Close callbacks 阶段。
(6)Close callbacks:执行一些关闭回调,比如socket.on('close', ...)等。
下面来看一个例子,首先在有些情况下,定时器的执行顺序其实是随机的
setTimeout(() => { console.log('setTimeout')}, 0)setImmediate(() => { console.log('setImmediate')})
对于以上代码来说,setTimeout
可能执行在前,也可能执行在后
setTimeout(fn, 0) === setTimeout(fn, 1)
,这是由源码决定的setTimeout
回调setImmediate
回调先执行了当然在某些情况下,他们的执行顺序一定是固定的,比如以下代码:
const fs = require('fs')
fs.readFile(__filename, () => {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out');
}, 0)
setImmediate(() => {
console.log('immediate')
})
})
在上述代码中,setImmediate
永远先执行。因为两个代码写在 IO 回调中,IO 回调是在 poll 阶段执行,当回调执行完毕后队列为空,发现存在 setImmediate
回调,所以就直接跳转到 check 阶段去执行回调了。
上面都是 macrotask 的执行情况,对于 microtask 来说,它会在以上每个阶段完成前清空 microtask 队列,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r21')
}, 0)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
对于以上代码来说,其实和浏览器中的输出是一样的,microtask 永远执行在 macrotask 前面。
最后来看 Node 中的 process.nextTick
,这个函数其实是独立于 Event Loop 之外的,它有一个自己的队列,当每个阶段完成后,如果存在 nextTick 队列,就会清空队列中的所有回调函数,并且优先于其他 microtask 执行。
setTimeout(() => {
console.log('timer1')
Promise.resolve().then(function() {
console.log('promise1')
})
}, 0)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process.nextTick(() => {
console.log('nextTick')
})
})
})
})
对于以上代码,永远都是先把 nextTick 全部打印出来。
参考 前端进阶面试题详细解答
对于 Loader 来说,影响打包效率首当其冲必属 Babel 了。因为 Babel 会将代码转为字符串生成 AST,然后对 AST 继续进行转变最后再生成新的代码,项目越大,转换代码越多,效率就越低。当然了,这是可以优化的。
首先我们优化 Loader 的文件搜索范围
module.exports = {
module: {
rules: [
{
// js 文件才使用 babel
test: /\.js$/,
loader: 'babel-loader',
// 只在 src 文件夹下查找
include: [resolve('src')],
// 不会去查找的路径
exclude: /node_modules/
}
]
}
}
对于 Babel 来说,希望只作用在 JS 代码上的,然后 node_modules
中使用的代码都是编译过的,所以完全没有必要再去处理一遍。
当然这样做还不够,还可以将 Babel 编译过的文件缓存起来,下次只需要编译更改过的代码文件即可,这样可以大幅度加快打包时间
loader: 'babel-loader?cacheDirectory=true'
受限于 Node 是单线程运行的,所以 Webpack 在打包的过程中也是单线程的,特别是在执行 Loader 的时候,长时间编译的任务很多,这样就会导致等待的情况。
HappyPack 可以将 Loader 的同步执行转换为并行的,这样就能充分利用系统资源来加快打包效率了
module: {
loaders: [
{
test: /\.js$/,
include: [resolve('src')],
exclude: /node_modules/,
// id 后面的内容对应下面
loader: 'happypack/loader?id=happybabel'
}
]
},
plugins: [
new HappyPack({
id: 'happybabel',
loaders: ['babel-loader?cacheDirectory'],
// 开启 4 个线程
threads: 4
})
]
DllPlugin 可以将特定的类库提前打包然后引入。这种方式可以极大的减少打包类库的次数,只有当类库更新版本才有需要重新打包,并且也实现了将公共代码抽离成单独文件的优化方案。DllPlugin的使用方法如下:
// 单独配置在一个文件中
// webpack.dll.conf.js
const path = require('path')
const webpack = require('webpack')
module.exports = {
entry: {
// 想统一打包的类库
vendor: ['react']
},
output: {
path: path.join(__dirname, 'dist'),
filename: '[name].dll.js',
library: '[name]-[hash]'
},
plugins: [
new webpack.DllPlugin({
// name 必须和 output.library 一致
name: '[name]-[hash]',
// 该属性需要与 DllReferencePlugin 中一致
context: __dirname,
path: path.join(__dirname, 'dist', '[name]-manifest.json')
})
]
}
然后需要执行这个配置文件生成依赖文件,接下来需要使用 DllReferencePlugin
将依赖文件引入项目中
// webpack.conf.js
module.exports = {
// ...省略其他配置
plugins: [
new webpack.DllReferencePlugin({
context: __dirname,
// manifest 就是之前打包出来的 json 文件
manifest: require('./dist/vendor-manifest.json'),
})
]
}
在 Webpack3 中,一般使用 UglifyJS
来压缩代码,但是这个是单线程运行的,为了加快效率,可以使用 webpack-parallel-uglify-plugin
来并行运行 UglifyJS
,从而提高效率。
在 Webpack4 中,不需要以上这些操作了,只需要将 mode
设置为 production
就可以默认开启以上功能。代码压缩也是我们必做的性能优化方案,当然我们不止可以压缩 JS 代码,还可以压缩 HTML、CSS 代码,并且在压缩 JS 代码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通过配置实现比如删除 console.log
这类代码的功能。
可以通过一些小的优化点来加快打包速度
resolve.extensions
:用来表明文件后缀列表,默认查找顺序是 ['.js', '.json']
,如果你的导入文件没有添加后缀就会按照这个顺序查找文件。我们应该尽可能减少后缀列表长度,然后将出现频率高的后缀排在前面resolve.alias
:可以通过别名的方式来映射一个路径,能让 Webpack 更快找到路径module.noParse
:如果你确定一个文件下没有其他依赖,就可以使用该属性让 Webpack 不扫描该文件,这种方式对于大型的类库很有帮助在开发 SPA 项目的时候,项目中都会存在很多路由页面。如果将这些页面全部打包进一个 JS 文件的话,虽然将多个请求合并了,但是同样也加载了很多并不需要的代码,耗费了更长的时间。那么为了首页能更快地呈现给用户,希望首页能加载的文件体积越小越好,这时候就可以使用按需加载,将每个路由页面单独打包为一个文件。当然不仅仅路由可以按需加载,对于 loadash
这种大型类库同样可以使用这个功能。
按需加载的代码实现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因为鉴于用的框架不同,实现起来都是不一样的。当然了,虽然他们的用法可能不同,但是底层的机制都是一样的。都是当使用的时候再去下载对应文件,返回一个 Promise
,当 Promise
成功以后去执行回调。
Scope Hoisting 会分析出模块之间的依赖关系,尽可能的把打包出来的模块合并到一个函数中去。
比如希望打包两个文件:
// test.js
export const a = 1
// index.js
import { a } from './test.js'
对于这种情况,打包出来的代码会类似这样:
[
/* 0 */
function (module, exports, require) {
//...
},
/* 1 */
function (module, exports, require) {
//...
}
]
但是如果使用 Scope Hoisting ,代码就会尽可能的合并到一个函数中去,也就变成了这样的类似代码:
[
/* 0 */
function (module, exports, require) {
//...
}
]
这样的打包方式生成的代码明显比之前的少多了。如果在 Webpack4 中你希望开启这个功能,只需要启用 optimization.concatenateModules
就可以了:
module.exports = {
optimization: {
concatenateModules: true
}
}
Tree Shaking 可以实现删除项目中未被引用的代码,比如:
// test.js
export const a = 1
export const b = 2
// index.js
import { a } from './test.js'
对于以上情况,test
文件中的变量 b
如果没有在项目中使用到的话,就不会被打包到文件中。
如果使用 Webpack 4 的话,开启生产环境就会自动启动这个优化功能。
HTTP Request Header 常见的请求头:
HTTP Responses Header 常见的响应头:
常见的 Content-Type 属性值有以下四种:
(1)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浏览器的原生 form 表单,如果不设置 enctype 属性,那么最终就会以 application/x-www-form-urlencoded 方式提交数据。该种方式提交的数据放在 body 里面,数据按照 key1=val1&key2=val2 的方式进行编码,key 和 val 都进行了 URL转码。
(2)multipart/form-data:该种方式也是一个常见的 POST 提交方式,通常表单上传文件时使用该种方式。
(3)application/json:服务器消息主体是序列化后的 JSON 字符串。
(4)text/xml:该种方式主要用来提交 XML 格式的数据。
text-align: center
margin
值为 auto
table
布局,position + transform
/* 方案1 */
.wrap {
text-align: center
}
.center {
display: inline;
/* or */
/* display: inline-block; */
}
/* 方案2 */
.center {
width: 100px;
margin: 0 auto;
}
/* 方案2 */
.wrap {
position: relative;
}
.center {
position: absulote;
left: 50%;
transform: translateX(-50%);
}
fn.length
为0)function curry(fn) {
// 保存参数,除去第一个函数参数
let args = [].slice.call(arguments, 1);
// 返回一个新函数
let curried = function () {
// 新函数调用时会继续传参
let allArgs = [...args, ...arguments];
return curry(fn, ...allArgs);
};
// 利用toString隐式转换的特性,当最后执行函数时,会隐式转换
curried.toString = function () {
return fn(...args);
};
return curried;
}
// 测试
function add(...args) {
return args.reduce((pre, cur) => pre + cur, 0);
}
console.log(add(1, 2, 3, 4));
let addCurry = curry(add);
console.log(addCurry(1)(2)(3) == 6); // true
console.log(addCurry(1, 2, 3)(4) == 10); // true
console.log(addCurry(2, 6)(1).toString()); // 9
console.log(addCurry(2, 6)(1, 8)); // 打印 curried 函数
默认情况下, TCP 连接会启⽤延迟传送算法 (Nagle 算法), 在数据发送之前缓存他们. 如果短时间有多个数据发送, 会缓冲到⼀起作⼀次发送 (缓冲⼤⼩⻅ socket.bufferSize ), 这样可以减少 IO 消耗提⾼性能.
如果是传输⽂件的话, 那么根本不⽤处理粘包的问题, 来⼀个包拼⼀个包就好了。但是如果是多条消息, 或者是别的⽤途的数据那么就需要处理粘包.
下面看⼀个例⼦, 连续调⽤两次 send 分别发送两段数据 data1 和 data2, 在接收端有以下⼏种常⻅的情况:
A. 先接收到 data1, 然后接收到 data2 .
B. 先接收到 data1 的部分数据, 然后接收到 data1 余下的部分以及 data2 的全部.
C. 先接收到了 data1 的全部数据和 data2 的部分数据, 然后接收到了 data2 的余下的数据.
D. ⼀次性接收到了 data1 和 data2 的全部数据.
其中的 BCD 就是我们常⻅的粘包的情况. ⽽对于处理粘包的问题, 常⻅的解决⽅案有:
这两种方式都是提高网页性能的方式,两者主要区别是一个是提前加载,一个是迟缓甚至不加载。懒加载对服务器前端有一定的缓解压力作用,预加载则会增加服务器前端压力。
dom
引用: dom
元素被删除时,内存中的引用未被正确清空console.log
打印的东西可用
chrome
中的timeline
进行内存标记,可视化查看内存的变化情况,找出异常点。
nextTick
可以让我们在下次DOM
更新循环结束之后执行延迟回调,用于获得更新后的DOM
nextTick
主要使用了宏任务和微任务。根据执行环境分别尝试采用
Promise
MutationObserver
setImmediate
setTimeout
定义了一个异步方法,多次调用
nextTick
会将方法存入队列中,通过这个异步方法清空当前队列
1. 浏览器如何渲染网页
概述:浏览器渲染一共有五步
HTML
并构建 DOM
树。CSS
构建 CSSOM
树。DOM
与 CSSOM
合并成一个渲染树。GPU
绘制,合成图层,显示在屏幕上第四步和第五步是最耗时的部分,这两步合起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渲染
具体如下图过程如下图所示
渲染
重新渲染需要重复之前的第四步(重新生成布局)+第五步(重新绘制)或者只有第五个步(重新绘制)
CSSOM
树时,会阻塞渲染,直至 CSSOM
树构建完成。并且构建 CSSOM
树是一个十分消耗性能的过程,所以应该尽量保证层级扁平,减少过度层叠,越是具体的 CSS
选择器,执行速度越慢HTML
解析到 script
标签时,会暂停构建 DOM
,完成后才会从暂停的地方重新开始。也就是说,如果你想首屏渲染的越快,就越不应该在首屏就加载 JS
文件。并且CSS
也会影响 JS
的执行,只有当解析完样式表才会执行 JS
,所以也可以认为这种情况下,CSS
也会暂停构建 DOM
2. 浏览器渲染五个阶段
2.1 第一步:解析HTML标签,构建DOM树
在这个阶段,引擎开始解析
html
,解析出来的结果会成为一棵dom
树dom
的目的至少有2
个
getElementById
等等)当解析器到达script标签的时候,发生下面四件事情
html
解析器停止解析,js
引擎,执行js
代码html
解析器的控制权由此可以得到第一个结论1
<script>
标签是阻塞解析的,将脚本放在网页尾部会加速代码渲染。defer
和async
属性也能有助于加载外部脚本。defer
使得脚本会在dom
完整构建之后执行;async
标签使得脚本只有在完全available
才执行,并且是以非阻塞的方式进行的2.2 第二步:解析CSS标签,构建CSSOM树
html
解析器碰到脚本后会做的事情,接下来我们看下html
解析器碰到样式表会发生的情况js
会阻塞解析,因为它会修改文档(document
)。css
不会修改文档的结构,如果这样的话,似乎看起来css
样式不会阻塞浏览器html
解析。但是事实上 css
样式表是阻塞的。阻塞是指当cssom
树建立好之后才会进行下一步的解析渲染通过以下手段可以减轻cssom带来的影响
script
脚本放在页面底部css
样式表media type
和media query
区分,这样有助于我们将css
资源标记成非阻塞渲染的资源。2.3 第三步:把DOM和CSSOM组合成渲染树(render tree)
2.4 第四步:在渲染树的基础上进行布局,计算每个节点的几何结构
布局(
layout
):定位坐标和大小,是否换行,各种position
,overflow
,z-index
属性
2.5 调用 GPU 绘制,合成图层,显示在屏幕上
将渲染树的各个节点绘制到屏幕上,这一步被称为绘制
painting
3. 渲染优化相关
3.1 Load 和 DOMContentLoaded 区别
Load
事件触发代表页面中的 DOM
,CSS
,JS
,图片已经全部加载完毕。DOMContentLoaded
事件触发代表初始的 HTML
被完全加载和解析,不需要等待 CSS
,JS
,图片加载3.2 图层
一般来说,可以把普通文档流看成一个图层。特定的属性可以生成一个新的图层。不同的图层渲染互不影响,所以对于某些频繁需要渲染的建议单独生成一个新图层,提高性能。但也不能生成过多的图层,会引起反作用。
通过以下几个常用属性可以生成新图层
3D
变换:translate3d
、translateZ
will-change
video
、iframe
标签opacity
动画转换position: fixed
3.3 重绘(Repaint)和回流(Reflow)
重绘和回流是渲染步骤中的一小节,但是这两个步骤对于性能影响很大
color
就叫称为重绘回流必定会发生重绘,重绘不一定会引发回流。回流所需的成本比重绘高的多,改变深层次的节点很可能导致父节点的一系列回流
以下几个动作可能会导致性能问题
window
大小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重绘和回流其实和 Event loop 有关
Event loop
执行完Microtasks
后,会判断 document
是否需要更新。因为浏览器是 60Hz
的刷新率,每 16ms
才会更新一次。resize
或者 scroll
,有的话会去触发事件,所以 resize
和 scroll
事件也是至少 16ms
才会触发一次,并且自带节流功能。media query
requestAnimationFrame
回调IntersectionObserver
回调,该方法用于判断元素是否可见,可以用于懒加载上,但是兼容性不好requestIdleCallback
回调常见的引起重绘的属性
color
border-style
visibility
background
text-decoration
background-image
background-position
background-repeat
outline-color
outline
outline-style
border-radius
outline-width
box-shadow
background-size
3.4 常见引起回流属性和方法
任何会改变元素几何信息(元素的位置和尺寸大小)的操作,都会触发重排,下面列一些栗子
DOM
元素;input
框中输入文字resize
事件发生时offsetWidth
和 offsetHeight
属性style
属性的值回流影响的范围
由于浏览器渲染界面是基于流失布局模型的,所以触发重排时会对周围DOM重新排列,影响的范围有两种
html
开始对整个渲染树进行重新布局。全局范围回流
<body>
<div class="hello">
<h4>hello</h4>
<p><strong>Name:</strong>BDing</p>
<h5>male</h5>
<ol>
<li>coding</li>
<li>loving</li>
</ol>
</div>
</body>
当
p
节点上发生reflow
时,hello
和body
也会重新渲染,甚至h5
和ol
都会收到影响
局部范围回流
用局部布局来解释这种现象:把一个
dom
的宽高之类的几何信息定死,然后在dom
内部触发重排,就只会重新渲染该dom
内部的元素,而不会影响到外界
3.5 减少重绘和回流
使用
translate
替代top
<div class="test"></div>
<style>
.test {
position: absolute;
top: 10px;
width: 100px;
height: 100px;
background: red;
}
</style>
<script>
setTimeout(() => {
// 引起回流
document.querySelector('.test').style.top = '100px'
}, 1000)
</script>
visibility
替换 display: none
,因为前者只会引起重绘,后者会引发回流(改变了布局)DOM
离线后修改,比如:先把 DOM
给 display:none
(有一次 Reflow)
,然后你修改100
次,然后再把它显示出来DOM
结点的属性值放在一个循环里当成循环里的变量for(let i = 0; i < 1000; i++) {
// 获取 offsetTop 会导致回流,因为需要去获取正确的值
console.log(document.querySelector('.test').style.offsetTop)
}
table
布局,可能很小的一个小改动会造成整个 table
的重新布局requestAnimationFrame
CSS
选择符从右往左匹配查找,避免 DOM
深度过深video
标签,浏览器会自动将该节点变为图层。假设要实现一个类似 PPT 自动播放的效果,你很可能会想到使用 JavaScript 定时器控制页面跳转来实现。但其实有更加简洁的实现方法,比如通过 meta 标签来实现: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5; URL=page2.html">
上面的代码会在 5s 之后自动跳转到同域下的 page2.html 页面。我们要实现 PPT 自动播放的功能,只需要在每个页面的 meta 标签内设置好下一个页面的地址即可。
另一种场景,比如每隔一分钟就需要刷新页面的大屏幕监控,也可以通过 meta 标签来实现,只需去掉后面的 URL 即可: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60">
meta viewport相关
<!DOCTYPE html> <!--H5标准声明,使用 HTML5 doctype,不区分大小写-->
<head lang=”en”> <!--标准的 lang 属性写法-->
<meta charset=’utf-8′> <!--声明文档使用的字符编码-->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chrome=1″/> <!--优先使用 IE 最新版本和 Chrome-->
<meta name=”description” content=”不超过150个字符”/> <!--页面描述-->
<meta name=”keywords” content=””/> <!-- 页面关键词-->
<meta name=”author” content=”name, email@gmail.com”/> <!--网页作者-->
<meta name=”robots” content=”index,follow”/> <!--搜索引擎抓取-->
<meta name=”viewport” content=”initial-scale=1, maximum-scale=3, minimum-scale=1, user-scalable=no”> <!--为移动设备添加 viewport-->
<meta name=”apple-mobile-web-app-title” content=”标题”> <!--iOS 设备 begin-->
<meta name=”apple-mobile-web-app-capable” content=”yes”/> <!--添加到主屏后的标题(iOS 6 新增)
是否启用 WebApp 全屏模式,删除苹果默认的工具栏和菜单栏-->
<meta name=”apple-itunes-app” content=”app-id=myAppStoreID, affiliate-data=myAffiliateData, app-argument=myURL”>
<!--添加智能 App 广告条 Smart App Banner(iOS 6+ Safari)-->
<meta name=”apple-mobile-web-app-status-bar-style” content=”black”/>
<meta name=”format-detection” content=”telphone=no, email=no”/> <!--设置苹果工具栏颜色-->
<meta name=”renderer” content=”webkit”> <!-- 启用360浏览器的极速模式(webkit)-->
<meta http-equiv=”X-UA-Compatible” content=”IE=edge”> <!--避免IE使用兼容模式-->
<meta http-equiv=”Cache-Control” content=”no-siteapp” /> <!--不让百度转码-->
<meta name=”HandheldFriendly” content=”true”> <!--针对手持设备优化,主要是针对一些老的不识别viewport的浏览器,比如黑莓-->
<meta name=”MobileOptimized” content=”320″> <!--微软的老式浏览器-->
<meta name=”screen-orientation” content=”portrait”> <!--uc强制竖屏-->
<meta name=”x5-orientation” content=”portrait”> <!--QQ强制竖屏-->
<meta name=”full-screen” content=”yes”> <!--UC强制全屏-->
<meta name=”x5-fullscreen” content=”true”> <!--QQ强制全屏-->
<meta name=”browsermode” content=”application”> <!--UC应用模式-->
<meta name=”x5-page-mode” content=”app”> <!-- QQ应用模式-->
<meta name=”msapplication-tap-highlight” content=”no”> <!--windows phone 点击无高亮
设置页面不缓存-->
<meta http-equiv=”pragma” content=”no-cache”>
<meta http-equiv=”cache-control” content=”no-cache”>
<meta http-equiv=”expires” content=”0″>
网页加载流程
<head>
元素内容会先被解析,此时浏览器还没开始渲染页面
<head>
元素里有用于描述页面元数据的<meta>
元素,还有一些<link>
元素涉及外部资源(如图片、CSS 样式
等),此时浏览器会去获取这些外部资源。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head>
元素中还包含着不少的<script>
元素,这些<script>
元素通过src
属性指向外部资源HTML
页面<body>
元素内容开始被解析,浏览器开始渲染页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
<head>
中放置的<script>
元素会阻塞页面的渲染过程:把 JavaScript 放在<head>
里,意味着必须把所有 JavaScript 代码都下载、解析和解释完成后,才能开始渲染页面
。 如果外部脚本加载时间很长(比如一直无法完成下载),就会造成网页长时间失去响应,浏览器就会呈现“假死”状态,用户体验会变得很糟糕 因此,对于对性能要求较高、需要快速将内容呈现给用户的网页,常常会将 JavaScript 脚本放在<body>
的最后面。这样可以避免资源阻塞,页面得以迅速展示
。我们还可以使用defer/async/preload
等属性来标记<script>
标签,来控制 JavaScript 的加载顺序
延迟加载的方式有哪些
js 的加载、解析和执行会阻塞页面的渲染过程,因此我们希望 js 脚本能够尽可能的延迟加载,提高页面的渲染速度。
几种方式是:
defer
属性,这个属性会让脚本的加载与文档的解析同步解析,然后在文档解析完成后再执行这个脚本文件,这样的话就能使页面的渲染不被阻塞。多个设置了 defer
属性的脚本按规范来说最后是顺序执行的,但是在一些浏览器中可能不是这样async
属性,这个属性会使脚本异步加载,不会阻塞页面的解析过程,但是当脚本加载完成后立即执行 js脚本,这个时候如果文档没有解析完成的话同样会阻塞。多个 async
属性的脚本的执行顺序是不可预测的,一般不会按照代码的顺序依次执行DOM
标签的方式,我们可以对文档的加载事件进行监听,当文档加载完成后再动态的创建 script
标签来引入 js 脚本怎么判断页面是否加载完成
Load
事件触发代表页面中的 DOM
,CSS
,JS
,图片已经全部加载完毕。DOMContentLoaded
事件触发代表初始的 HTML
被完全加载和解析,不需要等待 CSS
,JS
,图片加载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授权腾讯云开发者社区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如有侵权,请联系 cloudcommunity@tencent.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