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学习Java的小姐姐第59篇原创文章
1.String的特性
我们常常听人说,HashMap 的 key 建议使用不可变类,比如说 String 这种不可变类。这里说不可变指的是类值一旦被初始化,就不能再被改变了,如果被修改,将会是新的类,我们写个demo 来演示一下。
public class tes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String str="hello";
        str=str+"world";
    }
}从代码上来看,s 的值好像被修改了,但从 debug 的日志来看,其实是 s 的内存地址已经被修了,也就说 s =“world” 这个看似简单的赋值,其实已经把 s 的引用指向了新的 String,debug 截图显示内存地址已经被修改,两张截图如下,我们可以看到标红的地址值已经修改了。


用示意图来表示堆内存,即见下图。

我们可以看下str的地址已经改了,说了生成了两个字符串,String类的官方注释为Strings are constant; their values cannot be changed after they are created. 简单翻译下为字符串是常量;它们的值在创建后不能更改。
下面为String的相关代码,如下代码,我们可以看到:
1. String 被 final 修饰,说明 String 类绝不可能被继承了,也就是说任何对 String 的操作方法,都不会被继承覆写,即可保证双亲委派机制,保证基类的安全性。
2. String 中保存数据的是一个 char 的数组 value。我们发现 value 也是被 final 修饰的,也就是说 value 一旦被赋值,内存地址是绝对无法修改的,而且 value 的权限是 private 的,外部绝对访问不到,String没有开放出可以对 value 进行赋值的方法,所以说 value 一旦产生,内存地址就根本无法被修改。
    //char类型的final数组
    private final char value[];    
    
    //hash值
    private int hash;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6849794470754667710L;相等判断逻辑写的很清楚明了,如果有人问如何判断两者是否相等时,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底层结构出发,这样可以迅速想到一种贴合实际的思路和方法,就像 String 底层的数据结构是 char 的数组一样,判断相等时,就挨个比较 char 数组中的字符是否相等即可。(这里先挖个坑,携程问过类似题目)
 public boolean equals(Object anObject) {              
       //如果地址相等,则直接返回true
       if (this == anObject) {     
             return true;
        }      
        //如果为String字符串,则进行下面的逻辑判断
        if (anObject instanceof String) {          
          //将对象转化为String
            String anotherString = (String)anObject;      
            //获取当前值的长度
            int n = value.length;            
            //先比较长度是否相等,如果长度不相等,这两个肯定不相等
            if (n == anotherString.value.length) {             
                   char v1[] = value;            
                   char v2[] = anotherString.value;                int i = 0;                //while循环挨个比较每个char
                    while (n-- != 0) {                
                        if (v1[i] != v2[i])               
                             return false;
                        i++;
                    }            
                return true;
            }
        }     
           return false;
    }相等逻辑的流程图如下,我们可以看到整个流程还是很清楚的。

替换在平时工作中也经常使用,主要有 replace 替换所有字符、replaceAll 批量替换字符串、replaceFirst这三种场景。
下面写了一个 demo 演示一下三种场景: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tr = "hello word !!";
        System.out.println("替换之前 :" + str);
        str = str.replace('l', 'd');
        System.out.println("替换所有字符 :" + str);
        str = str.replaceAll("d", "l");
        System.out.println("替换全部 :" + str);
        str = str.replaceFirst("l", "");
        System.out.println("替换第一个 l :" + str);
    }输出的结果是:

这边要注意一点是replace和replaceAll的区别,不是替换和替换所有的区别哦。
而是replaceAll支持正则表达式,因此会对参数进行解析(两个参数均是),如replaceAll("\\d", "*"),而replace则不会,replace("\\d","*")就是替换"\\d"的字符串,而不会解析为正则。
String.intern() 是一个 Native 方法,即是c和c++与底层交互的代码,它的作用(在JDK1.6和1.7操作不同)是:
如果运行时常量池中已经包含一个等于此 String 对象内容的字符串,则直接返回常量池中该字符串的引用;
如果没有, 那么在jdk1.6中,将此String对象添加到常量池中,然后返回这个String对象的引用(此时引用的串在常量池)。
在jdk1.7中,放入一个引用,指向堆中的String对象的地址,返回这个引用地址(此时引用的串在堆)。
 public native String intern();如果看上面看不懂,我们来看下一下具体的例子,并来分析下。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1 = new String("学习Java的小姐姐");
        s1.intern();
        String s2 = "学习Java的小姐姐";
        System.out.println(s1 == s2);
        String s3 = new String("学习Java的小姐姐") + new String("test");
        s3.intern();
        String s4 = "学习Java的小姐姐test";
        System.out.println(s3 == s4);
    }我们来看下结果,实际的打印信息如下。

为什么显示这样的结果,我们来看下。所以在 jdk7 的版本中,字符串常量池已经从方法区移到正常的堆 区域了。

我们再看下,如果把上面的两行代码调整下位置,打印结果是不是不同。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String s1 = new String("学习Java的小姐姐");
        String s2 = "学习Java的小姐姐";
        s1.intern();
        System.out.println(s1 == s2);
        String s3 = new String("学习Java的小姐姐") + new String("test");
        String s4 = "学习Java的小姐姐test";
        s3.intern();
        System.out.println(s3 == s4);
    }

1)String是不可变字符序列,StringBuilder和StringBuffer是可变字符序列。
2)执行速度StringBuilder > StringBuffer > String。
3)StringBuilder是非线程安全的,StringBuffer是线程安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