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5日,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在会议召开之际,中国电子报特约请13个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撰稿,详谈2017年工作情况和2018年重点工作与思路。
本文包括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
01
江苏: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 开拓制造强省新境界
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万能式断路器智能生产车间
今年以来,江苏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强创新、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和信息化工作有序推进落实,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2017年主要工作
(一)全省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工业生产。1—11月,全省规上工业完成产值增长13.3%;实现增加值增长7.5%。工业用电量3848.2亿千瓦时,增长4.1%。
结构调整。新兴产业保持较快增长,1—9月,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4.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4%,其中,高端装备制造增长15.8%、新材料增长15.6%。节能降耗成效明显,第1—3季度,全省单位GDP能耗、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85%、5.96%。
质量效益。1—10月,全省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2.6%;实现利润增长15.8%;规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6.4%,同比提高0.2个百分点。石油、化工、化学纤维、钢铁、有色等五个原材料行业产品价格上涨较快,拉动全省规上工业利润增长6.3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1—11月,全省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分别增长6.4%和13.7%,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的58.4%。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1—11月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7.9%,高耗能行业投资下降3.6%,去产能行业投资下降12.8%。
(二)各项重点工作推进有序、成效显现
加强监测分析、督查协调,推动工业平稳运行。建成涵盖主要工业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样本企业库,监测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强化重大项目督促检查。按季度向金融机构推荐重点项目。完成全年新开工100项、竣工100项省重点工业投资项目的目标。建立情况通报制度,推动各地强化责任、加大工作力度。省政府印发《开展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导资源要素向中高端产能集聚。加强煤炭、天然气、电力等要素保障。
强化创新引领、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推动产业技术创新。实施技术攻关计划,推进关键技术、共性技术攻关。实施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和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应用工程。实施工业强基工程,4家企业中标国家项目。认定省科技小巨人企业50家和专精特新产品50个。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实施消费品“三品”战略,开展“自主工业品牌五十强”宣传活动。二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振兴实体经济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推进中国制造2025苏南城市群试点示范建设。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制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度计划。三是推动绿色转型。制定《江苏省“十三五”全民节能行动计划》,持续推进节能和绿色化改造。开展节能量交易试点,累计交易69次。开展绿色制造示范创建。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预计全年节能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100亿元。四是推进“去产能”。压减煤炭产能18万吨,提前3年完成煤炭“十三五”去产能总目标。全面完成压减水泥产能、平板玻璃产能年度任务。推进“263”减化行动。
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军民融合,提升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发布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智能制造工程三年实施方案,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和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分行业召开智能制造现场推进会,省级示范智能车间达455家。培育认定制造业“双创”示范平台13家、两化融合创新示范试点企业280家、贯标企业259家。实施“133”工程,“企企通”工程。落实国家《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意见》,推广全生命周期管理、在线支持、融资租赁服务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发展工业设计、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30%。实施军民融合工程。
着力深化改革,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累计取消下放审批类事项29项,7项权力事项实现“不见面审批(服务)”。印发实施《关于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措施的意见》《江苏省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实施办法》等文件,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动中小企业“12318”服务体系提升效能,累计创建省三星级以上公共服务平台485家。加强创新创业服务,省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累计达252家。支持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和高校平台改造升级,促进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应用。举办中小企业创新创业、“i创杯”“江苏智造”创新大赛等活动,营造创业创新氛围。落实国家和江苏省降成本政策,开展减负专项督查,前3季度为实体经济降低成本1170多亿元。
2018年重点工作
聚焦制造强省建设,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2018年,江苏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制造强省建设目标,以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为重点,从产业、行业、企业三个层面,着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水平产业集群、推进企业分类培育、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强力推动江苏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省市联动搭建产业发展推介平台,引进一批重大项目、世界一流研究机构和人才团队。加强特色产业发展,明确“一市一特色”并给予重点支持。开展数字城市试点示范。支持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带动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加快成长壮大。建立重点项目跟踪服务机制,培育一批新增长点。更大力度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实施质量品牌提升工程。制订实施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培育计划。制定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跟踪培育计划,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材料等2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软件与信息服务、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纺织服装等4个5000亿元级产业集群。创建“中国制造2025”苏南国家级示范区。
(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高科研成果产业化水平。推进企业技术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创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积极争取国家工业强基工程项目。以工程机械、智能装备为切入点,组织实施高端装备研制赶超项目。完善省重大装备(首台套)保险补偿机制,推动首台套装备的推广应用。引导“军转民”和“民参军”,打造一批军民融合示范基地。
(三)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分行业、地区推广离散型、流程型、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模式,组织推进示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以创新方式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国际软件产品和信息服务交易博览会。实施企业互联网化提升计划,开展两化融合贯标,推进“133”工程和“企业上云”计划,建设工业大数据应用示范区,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渗透融合创新。研究制定《推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
(四)分类培育骨干企业。依托现有优势产业,通过兼并重组、产业链延伸、商业模式创新等方式,做强一批江苏地标型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和小微企业成长培育计划,培育一批占据细分行业市场的“隐形冠军”。加大对高成长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独角兽”企业。
(五)推进绿色发展。加强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考核,实施差别电价、惩罚性电价和阶梯电价等政策举措,倒逼企业提升能效水平。在全省推广节能量交易。突出钢铁、石化、化工、农药、印染等重点行业,组织实施绿色化改造工程。运用经济、法律、能耗、阶梯电价等举措推动过剩产能化解、落后产能淘汰,确保完成水泥、平板玻璃等行业过剩产能压减任务。推进“263”减化行动,推进化工企业“四个一批”专项行动。
(六)加强行业服务管理。建设全省企业服务平台。建成经信大数据平台。推进行政权力事项“不见面”审批,加强事中事后“双随机”监管。开展工业企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评价。落实国家和省简政、减税、降费的各项政策,健全企业减负担降成本长效机制。落实《中小企业促进法》,研究出台促进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意见和推动民间投资的措施。建设中小微企业智能制造大数据云服务平台,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和精准率。抓好安全生产。
02
安徽:践行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加快推进向制造强省迈进
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中国声谷外景
砥砺奋进的2017年
今年以来,在工信部的支持指导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安徽省经信系统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开展制造强省建设,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稳中有进、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1—11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居全国第6;规模企业突破2万户、居全国第6位;1—10月,实现利润1766.8亿元,同比增长17.1%;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6%。
(一)制造强省建设开局良好。召开“制造强省”建设万人大会,编制实施制造强省建设方案,制定出台制造强省“政策10条”,落实省级财政专项资金23.7亿元,支持企业(项目)2599个。新一代信息技术、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4个重点行业被列入工信部《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合肥市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开展“四送一服”“双千工程”和“制造强省系列政策进万企”活动,对接企业2万余家,实现经济部门、园区、规模企业全覆盖。
(二)供给侧改革扎实推进。打好去除落后产能攻坚战,开展打击“地条钢”专项行动,去除炼铁产能62万吨、炼钢产能64万吨,关停“地条钢”生产企业13户。出台“降成本10条”,建成运行省级减轻企业负担综合平台,预计全年降低企业成本超1000亿元。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和“安徽工业精品培育行动”,培育认定省级新产品560项、安徽工业精品119个,合肥、滁州荣获全国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在央视黄金时段开展“精品安徽、精彩安徽”系列宣传,收看人次超3亿。
(三)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制定实施新能源汽车、中国声谷建设“政策10条”,设立中国声谷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亿元、基金50亿元,江淮大众新能源汽车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制定实施“皖芯行动”,京东方10.5代线、晶合12英寸晶圆制造等项目投产达效,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全年可望突破4000亿元。深入开展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6家企业、54种产品、1个园区入选国家绿色制造示范名单,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同比增长24.3%。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1—11月,完成技改投资6688亿元,同比增长16.2%,技术改造对工业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5%。
(四)创新融合步伐加快。成立智能制造、大数据、磁性材料等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认定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8户、企业技术中心158户,49项行业标准获工信部立项,3家企业获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深入推进“互联网+制造”,11个项目获批工信部2017年智能制造专项、居全国第4位,9个项目入选国家2017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居全国第2位,4个项目入围国家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试点示范、居全国第2位。成功举办安徽省第四届工业设计大赛,5家企业获批国家服务型制造试点示范,4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占全国的1/10。
(五)民营经济活力增强。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全省新登记私营企业15.99万户。开展“专精特新”培育行动,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企业500户,设立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基金、省股交中心“专精特新”板,首批169户企业成功挂牌。创建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8家、居全国第1位。成功举办“创客中国”安徽区大赛,培育认定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基地30家、工业特色小镇6个,创建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4个。深化与全国知名民企合作,100个投资5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开工90个,累计投资586.7亿元。
(六)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加强工业经济预测分析调度,建成工业经济运行监测预测模型,工业“云平台”功能持续优化提升。积极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成功举办第11届中国(合肥)国际家博会等16场次产销对接活动,组织企业参加中博会、工博会近20场次产品展销会。电煤保障有序有力,中长期合同签约率、履约率超过国家目标要求。稳步推进“宽带安徽”建设,新建移动通信基站超过2.2万个,全省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超过98%,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再启征程的2018年
2018年是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的攻坚之年,也是加快制造强省建设的关键之年。安徽省经信系统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及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着力发展新型制造、提升质量品牌、推动融合创新、激发民营活力、增强治理能力,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面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步伐。
(一)培育制造新动力。大力培育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制造强省“7+5”重点领域,加快培育壮大智能语音、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电子信息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创建合肥“中国制造2025”示范(城市)区、合芜蚌先进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智慧经济,坚持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三位一体”推进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和智慧产业,打造全国重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先行区和智慧产业新高地。开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计划”,创新“制造+服务”“产品+服务”等模式,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和平台。
(二)增强企业竞争力。运用先进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生产工艺、制造流程、管理系统和服务体系,滚动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完成技改投资7300亿元以上。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安徽工业精品提升行动”,培育省级新产品500个、安徽工业精品100个以上。在中央媒体开展“精彩安徽、智慧生活,精品安徽、徽商中国”主体宣传,提升“皖商、皖企、皖品”新形象。制定实施节能环保“五个一百”专项行动升级版,加快合芜马高端智能再制造产业园建设。
(三)优化协同创新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按照“一行业一中心”的方式,培育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5个、省技术创新示范标杆企业40户,创建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行动,组建工业机器人、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建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大企业“双创”平台和第三方“双创”服务平台,促进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推进互联网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培育认定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企业、打造一批企业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平台,培育100个以上工业示范APP。
(四)激发民营新活力。大力实施“个转企、小升规、规挂牌”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计划,打造“创业企业-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相互链接的企业生态梯队,新增注册民营企业12万户左右、新增规模企业1000户,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型小微企业、“专精特新板”挂牌企业。开展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行动,培育认定一批“智慧集群”、工业特色小镇和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企业家精神,实施“现代徽商”培育工程,打造一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江淮工匠”。
(五)提升行业治理力。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度,进一步拓展企业云平台功能,修正完善工业监测预测模型,提升运行监测、调度、分析能力水平。出台制造强省政策“升级版”,加强工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探索工业经济发展分产业推进机制,做强做优一批优势产业。深化工业领域供给侧改革,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成本,依法依规退出落后产能,做到应停尽停、应关尽关、应拆尽拆。坚守“企业娘家”角色定位,常态化推进“四送一服”双千工程、“百名干部进千企”活动,着力提振实体经济发展信心。
03
江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推动工业加速崛起
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江铃汽车集团生产车间
今年以来,江西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全省工业经济呈现总体平稳、稳中趋好、稳中有进的态势,工业增速稳定、位居全国前列,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动能转换进一步加快。
2017年工作成绩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省着力加强工业运行调度服务,推进领导联点、入企帮扶工作,出台稳增长若干措施,推动全省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增长。1-10月,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高出全国平均2.3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可完成增长8.8%左右的目标任务。全省重点监测的36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增长的有244种,增长面达67.4%,实现“两位数”以上增长的有150种,占全省重点监测的主要工业产品的41.4%。
效益质量明显改善。1-9月,全省规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1809.0亿元,增长25.6%,同比提高13.1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2.8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5%,同比提高0.53个百分点;亏损企业同比减少88户,亏损面收窄0.77个百分点。工业增值税一直保持40%以上的快速增长,1-9月累计入库400.2亿元,增长45.1%,同比大幅提高36.8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经济培育三大工程,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省主要工业行业均实现平稳增长,总体呈现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和传统产业恢复增长的良好态势。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较快增长。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高出全省工业2.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1%,高出全省工业2.1个百分点。二是部分传统产业恢复增长较快。钢铁、有色行业主要产品价格上涨,效益大幅上扬,主营业务收入分别增长23.8%、17%,利润分别增长109.7%、43.5%。水泥行业效益好于上年,利润增长31.9%。
工业项目有序推进。开展工业项目落实年活动,实施技改“三千计划”,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大工业投资。全省共实施推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2839项,总投资15964亿元。1-10月,全省工业投资完成9828.3亿元,同比增长13.8%,高出全国平均10.5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53.8%。其中,制造业投资完成9005.2亿元,增长16.6%,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12.5个百分点。全省工业技改完成投资2121.5亿元,增长29.1%,拉动工业投资增长4.6个百分点。
2018年重点工作
2018年,江西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统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迈向中高端为中心,以加快发展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为重点,聚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强化技术、人才、政策和环境支撑,为建设新兴工业大省和工业强省筑牢基础。
聚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着力做大规模。以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工程为抓手,进一步强化工作聚焦、资源聚焦、政策聚焦和目标聚焦,着力推动航空、中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移动物联网等重点产业突破。一是航空产业以通用航空为突破口,以直升机为着力点,推进南昌航空城、景德镇直升机研发中心、制造中心和无人机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50亿元。二是中医药产业加快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协调推进实施江西樟树“中国药都”振兴工程,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00亿元。三是新能源汽车加大推广应用补贴力度,推进江铃新能源30万辆整车新基地、上饶客车2万辆新能源客车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年产5万辆新能源汽车。四是新能源重点推进晶科能源双倍增计划等重大项目建设,光伏产业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0亿元,锂电产业550亿元。五是新材料重点推动江西省新材料研究院正式运营,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攻克3-5项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力争主营业务收入突破3000亿元。六是移动物联网产业加快编制发布发展规划,以应用为牵引,瞄准东部发达地区,着力加大技术、软件和产品、硬件引进培育力度,力争在项目、平台和企业上实现突破。
聚焦优化升级传统产业,着力提升质效。开展技术改造深化年活动,制定技术改造升级导向计划,重点推进“五+双赶超”技改专项行动,力争全年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20%以上,带动工业投资完成1.2万亿。一是推进“机器人+”。全年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等智能装备2000台(套)以上。二是推进“绿色+”。在冶金、有色、石化、建材等行业实施高效电机推广应用、清洁生产水平提升等行动,培育打造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加快建设绿色制造体系。三是推进“互联网+”。大力推广在企业研发设计、制造流程、供应链、企业管理等各环节应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推进1000家中小企业入网上云。四是推进“品牌+”。 强化质量管理,实施精品培育行动,认定100项工业精品。五是推进“设计+”,发挥工业设计创新券作用,引导制造企业和设计企业对接合作。力争主要行业骨干企业技术装备水平赶超国内外领先、重点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性能赶超行业先进。
聚焦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动协同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一是推进服务型制造。研究制定发展服务型制造的指导意见,大力发展总集成总承包、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模式,培育一批项目、企业、平台,依托重点产业集群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集聚区。二是发展工业设计。培育1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支持制造业企业与设计企业对接。三是做强现代物流。以工业物流和工业园区为突破口,引导工业园区和企业与省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进行有效对接,支持物流平台进园区、进企业。引导企业逐步剥离外包物流业务,培育专业物流服务企业。四是积极培育第三方服务。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关键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培育一批检验检测认证平台和企业。
聚焦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着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大力开发和推广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能级水平。一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制定“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实施意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在制造业广泛应用。实施“企业上云”行动计划,加快建设江西工业云,支持南昌、上饶、抚州和赣江新区等大数据基地建设。二是深化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对标贯标,加快智慧城市、信息消费试点城市、宽带中国江西工程建设,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保等应用,不断丰富和升级信息消费产品和内容,推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发展。三是实施智能制造“万千百十”工程,建设100个数字化车间,推动实施40个智能制造示范项目。
强化技术支撑。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金用相结合的产业创新体系,加快组建智能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产业研究院,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技术中心、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围绕优势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创新综合体。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强化人才支撑。加强企业家、专业人才、产业技术工人三支工业人才队伍建设,弘扬工匠精神,培养造就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大军。
强化政策支撑。推动出台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速工业崛起若干意见,研究制定一批配套文件,为工业强省奠定政策基础。
强化环境支撑。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深化降成本优环境专项行动,建立“亲、清”的政商环境,营造工业强省良好舆论氛围,着力打造成本最低、回报最高、服务最优的发展环境。
04
山东:不断壮大新兴产业规模 强力驱动科技创新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图为中车四方股份公司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焊接生产线
今年以来,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山东工业大省、制造强省的地位进一步巩固。1-10月份,规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8.9%,高于全国1个百分点;前9个月,规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3万亿元,同比增长10.6%,比去年同期提高7.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6285.5亿元,增长12.7%,比去年同期提高12.5个百分点。预计2017年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5%-7%,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万亿元、利润950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总额突破1.6万亿元,总量居全国第一位。
2017年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总的看,山东省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融合发展潜能有效挖掘,品牌价值大幅提升,企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总体保持较好增长势头。
(一)传统新兴“两个引擎”带动,新旧动能转换步伐加快。一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进一步加快。全省通过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目录等形式,推介重点技改项目598项,总投资达1652.2亿元。二是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1-10月份,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工业、高技术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9%、10.3%,分别高于规上工业3.9个、3.3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3.6个和1.9个百分点。三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研发创新、协同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领域涌现了一批“双创”平台,海尔、酷特、浪潮、潍柴等一批制造业企业“双创”平台建设成效显著,依托互联网的平台经济茁壮成长。四是先进产能得到释放。以强力推进落后产能退出,为优势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二)专项整治行动全面启动,化工产业运行质量有效提升。一是强力扭转安全生产被动局面。截至9月底,全省共排查发现安全隐患10.3万起,完成整治7.6万起。二是研究制定山东省化工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制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三是组织开展化工生产企业“四评级一评价”。四是推动化工产业高端集聚发展。
(三)科技创新强力驱动,企业品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完善。今年以来,全省新培育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总数39家,居全国首位。二是品牌建设高端化发展。出台了《山东百年品牌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召开全省工业品牌建设座谈会,举办百年品牌论坛暨中国工业品牌之旅山东站活动。三是“好品山东”区域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山东优质工业产品组团发展,借助中央媒体扩大影响,今年共有15家企业参加央视集中宣传,300多家企业参加“国家品牌计划”交流。
(四)融合发展有效拉动,“互联网+”的潜能不断释放。一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持续深化。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国发〔2016〕28号文件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345”工程。目前,青岛市被列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省有11个项目入围国家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居全国第一位。二是智能制造快速发展。全省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等6个领域培育了首批60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0个重点行业加快智能化升级。三是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省政府与四大通信企业实施战略合作,“一路、一网、一平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两化融合指数达到93,居全国第5位。
(五)“双创”发展纵深推动,企业活力持续迸发。一是企业家队伍蓬勃发展。深入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持续抓好企业家培训。二是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各梯度骨干企业不断壮大,魏桥集团入围世界500强,49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三是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高。今年以来,新改制企业3498家,累计达到13713家。
(六)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绿色发展能力持续提升。一是为工业发展注入“绿动力”。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工业绿动力”计划。二是循环经济加快发展。全省共有44个园区、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示范试点,5家企业列入国家工业产品生态(绿色)设计示范,数量均居全国前列。三是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完善。6个项目入围国家绿色系统集成示范项目,3家绿色园区、25家绿色工厂、2家绿色供应链、5个绿色设计产品创建国家级示范。四是节能法治体系进一步健全。
2018年主要工作打算
2018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的承前启后之年,是加快打造山东新工业的关键一年。下一步,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立足制造强省,全面启动山东工业新征程。一是持续推进重点行业转型升级。深入落实《〈中国制造2025〉山东省行动纲要》,深化实施“1+22”转型升级方案。二是启动新一轮高水平技术改造。加快建立全省工业新旧动能转换重大项目库,制定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和重点项目导向目录,实施新一轮高水平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三是全面加快制造强省建设。启动省级工业强基行动,实施工业强基“一条龙”应用计划,组织实施一批“四基”领域重点项目。四是推动装备产业高端化发展。2018年,全省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5万亿元,同比增长10%左右,高端装备在装备制造业的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五是严格开展全省化工产业安全生产转型升级专项行动。继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坚决关停整顿隐患企业。
(二)立足创新驱动,努力壮大山东工业新动能。一是打造高水平制造业创新平台。落实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建设指南》,积极开展首批14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试点。二是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瞄准产业升级趋势和技术瓶颈问题,分行业制定发布《重点行业技术发展白皮书》。三是深化政产学研金用服协同创新。丰富完善山东省产学研网上合作对接平台功能,推动行业骨干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四是突破发展工业设计。强化对工业设计的政策研究与支持,持续加强平台建设,开展第五批省级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四是加快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出台《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山东实施意见》,启动首批服务型制造示范评选工作。
(三)立足品牌效益,加快打造山东工业新实力。一是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大力开展以为消费产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力争培创1-3家精品高端产业集群区域品牌,3-5家特色中端产业集群区域品牌。二是着力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三是持续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全省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关于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意见》,统筹推进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四是继续抓企业梯次培强。采取“行业抓龙头、分级抓骨干”的办法,推动省市县分层次抓好千亿级、百亿级、十亿级和“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四)立足跨界融合,加快释放山东工业新潜能。一是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345”工程。提升“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围绕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关键环节,推出一批省级试点,列入技改导向计划实施。二是持续强化基础平台支撑。争取全年上云企业达到7万家、建成国内领先的综合云平台5个、行业云平台20个、搭建省级体验中心10个、培育云应用服务商70家。三是全面推进信息化重大项目建设。四是深化信息资源共享应用。加快全省标准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建设,规范全省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五是加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集聚区,加快布局建设国家北斗导航数据中心山东分中心等军民融合重点项目。
(五)立足节能降耗,全面开启绿色发展新模式。一是持续推进节能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二是着力提升节能环保产业规模,三是拓展实施“工业绿动力”计划,四是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五是提高绿色制造发展水平,六是依法推动落后低效过剩产能退出。
(六)立足保障协调,努力构建工业发展大环境。一是着力打造最佳发展环境,二是持续加强运行监测调节,三是切实帮助企业降本减负,四是突出抓好智库平台建设。
05
河南:转型攻坚促升级 综合施策稳增长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7年主要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工信部的正确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河南省以打好转型发展攻坚战为总抓手,深入推进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一去三改”工作方案体系,出台实施重点产业转型发展方案。前11个月,在去产能、环保约束的压力下,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五大主导产业增长12.1%、高于全省工业4.0个百分点。主要做法是:
一、搭建大平台,构筑产业和创新载体。把创新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主引擎,围绕区域、产业、企业搭建创新发展平台,增强吸引、整合、运用资源能力。一是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今年5月郑洛新“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群正式获批,成为全国4个试点示范城市群之一,以打造先进制造业引领区为目标,探索制造业转型发展、协同创新、开放合作、军民融合、人才培养等5种新模式,目前正在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努力打造全省制造业的核心增长区域。截至目前,郑洛新集聚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占全省总量的60%,高新技术企业由去年的909家增加到1200家。二是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经广泛动员、多轮辅导、严格标准、公开评审,遴选确定河南省智能农机创新中心等11家首批培育单位,认定一拖集团牵头组建的创新中心为省级智能农机创新中心。省级创新中心从列入培育名单年度起,以项目建设后补助的方式每年支持500万元、连续支持5年,加快构建以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三是打造产业发展载体。抢抓产业转移机遇,实施“龙头+配套”“原材料+制成品”集群发展模式,着力培育“百千万”优势产业集群。前10个月,产业集聚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比重为65.2%,对全省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92.7%。依托产业集聚区,在县域形成一批百亿特色产业集群,在省辖市形成18个千亿主导产业集群,全省形成装备、食品等2个万亿级产业。
二、实施大技改,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基于河南传统产业占比大、产业结构偏重的现状,聚焦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着力实施“一去三改”,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质增效。一是强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力争用3年时间对全省2.2万家工业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建立项目征集、项目筛选、统计监测、资金补助于一体的项目管理服务体系,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按照设备、研发投入的30%给予后补助。今年以来统筹运用省财政6.5亿元资金支持示范项目164个,有力推动了企业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促进产品创新和品牌建设。1—10月,全省完成技术改造投资2281.5亿元、同比增长47.9%。二是大力推进智能化改造。在工信部指导下,联合航天科工举办2017中国(郑州)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应用推广活动,在10个省辖市举办融合发展深度行活动。分行业召开智能制造现场会,推进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478个、总投资539.2亿元;认定省级智能工厂50个、智能车间73个,省级工业云示范平台12个,13个项目被工信部认定为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发布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创新十大典型案例,集中推出宇通客车智能制造、大信橱柜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模式。三是全力推进绿色化改造。实施能效水效领跑者行动,召开合成氨、钢铁绿色化改造对标达标现场会,发布行业国际国内水效能效标杆值,引导企业对标改造,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制定河南省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管理办法,对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给予200万元奖励,5个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获得中央财政支持。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重点产业开展能耗专项核查,节能监察结果作为执行阶梯电价政策的依据。1—10月,全省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8.68%。四是着力去产能。出台利用综合标准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工作方案,开展淘汰落后产能“清零行动”,淘汰生产线(设备)127条(台、套),涉及企业94家。全面取缔“地条钢”,全省排查上报“地条钢”制售企业22家,6月30日前已按“四个彻底”要求完成拆除。做好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产能置换工作,达成置换钢铁产能344万吨。
三、发展大产业,推动迈向中高端。以“高成长、高技术、高税负”产业为重点,聚焦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绿色食品等重点产业转型攻坚,以省政府名义出台三年行动计划,分业抓示范、抓项目、抓龙头、抓服务。装备制造业:按照“创新驱动、智能转型、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的思路,打造“4+4”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推动电力装备、盾构装备、农机装备、矿山装备等4个优势产业跨越提升,数控机床、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4个新兴产业赶超突破,组织认定10个行业标志性重大技术装备、102个省级首台(套)产品,实施机器人“双十百千”示范应用工程,应用2820台机器人和2744台数控机床。1—10月,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830亿元,同比增长15.9%。新型材料业:聚焦铝加工、特色有色金属、新型钢铁材料等7大领域,实施链式整合、龙头带动、技术创新等6大工程,着力抓好100个重点项目、30家龙头企业,组织召开安钢、济钢区域加工中心现场会,以清理整顿电解铝项目为契机加快产能向龙头企业集中、加快精深加工一体化发展,开展绿色建材评价标识工作,落实国家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补偿政策,着力打造以中高端产品为特色的产业链。1—10月,新型材料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20亿元、同比增长18.9%。电子制造业:按照“龙头带动、集群配套、创新协同、链式发展”的思路,做强智能终端、电子材料、新型电池等3个优势产业,做优信息安全、智能传感及终端、光电子等6个特色产业,省市联动实施105个重点项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跃升。1—10月,全省手机产量2.2亿部、同比增长25.3%。绿色食品:适应消费升级趋势,突出品牌提升、绿色安全,做大做强食品制造业,重点抓好烟酒高税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进豫酒企业重组、品牌重塑、模式重建,提高省产烟一二类比重,聚力打造大单品,培育领军品牌,推动豫酒豫烟振兴。1—10月份,食品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639亿元、同比增长9.9%。
四、做好大服务,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把企业服务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重大举措,着力实施“百千万”助力企业计划,千方百计帮助企业破瓶颈、解难题、激活力。一是组织“百名中原领军型企业家”培训。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精神,分层次分专题组织高端培训,遴选100名领军型企业家赴知名高校举办2期高端培训,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每月举办一次中原企业家大讲堂活动、累计培训万人次,推动企业家观念更新、思维转型、素质提升。二是实施千亿资本助力制造强省建设行动。出台优化企业融资服务的26条政策措施,建立资本与制造企业常态化对接机制,发起设立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基金,为企业提供融资租赁、商业保理、债转股等多种形式的融资服务,今年以来对接企业350家、投放资金40.4亿元。联合省政府金融办、河南银监局举办政银担企对接活动,5万余家中小微企业参与、新增贷款1640亿元。三是开展“万名干部帮万企”活动。建立三级首席服务员制度,省级重点做好“双百”企业分包服务,市县两级遴选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开展点对点服务,当好政策宣传员、项目代办员、问题协管员。前三季度全省各级企业服务机构和首席服务员共收集企业问题1053个、已解决846个。举办全省五大产业链产销对接、全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对接等系列活动,帮助企业开拓市场、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2018年主要工作安排
2018年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转型发展攻坚的关键之年。河南将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围绕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加快结构转型、动力转换,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和竞争新优势,推动先进制造业强省和网络经济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重点做好以下7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打造“三大平台”。全力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加快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再认定8—10家培育单位,建成5家左右省级创新中心;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形成主导产业突出、大中小企业融通配套的集群发展格局。
二是深入推进“三大改造”。加快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启动万家工业企业技术改造、完成规上企业5500家,实施“十百千”技改提升工程、工业强基工程;加快推进智能化改造,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工程和机器人“十百千”示范应用倍增工程,省级培育智能工厂50个、智能车间100个,推动400家企业规模化示范应用4000台以上机器人;加快推进绿色化改造,构建“产品+服务+制造”绿色制造体系,支持创建50家省级绿色工厂。
三是推进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抓好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的组织实施,推进装备制造、新型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制造、汽车制造等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争取在优势领域壮大一批领军型企业、打造一批标志性产品。
四是实施“三品”专项行动。以消费品工业为重点,以“三对标四提高”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
五是实施数字经济引领发展行动。实施“企业上云”计划,提升信息安全水平,加快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六是培育壮大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研究制定河南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实施意见,抓好新修订的中小企业促进法宣传贯彻,建设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网络平台,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企业成长。
七是全力稳定工业经济运行。深化企业服务,加强要素保障,减轻企业负担,确保全省工业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为转型发展攻坚创造条件。
(《中国电子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