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享AI之幸福,必经AI之痛苦。
而这份“痛苦”,最大莫过于职业冲击和产业分工重分配。
8月22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对外发布了一份《投资人力资本,拥抱人工智能:中国未来就业的挑战与应对报告》,对比中外、调研一线企业、而且走访了广东、江浙等制造大省。
最后给出结论:中国将有70%职业受AI冲击,“机器换人”运动已在制造业兴起,AI将重塑人类产业格局——第三产业服务类工作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当务之急在于教育。
现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张义珍,中央新疆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教育部原副部长鲁昕到会并发表讲话。
报告之隆重,发布之声势,也让该报告有AI与中国未来就业白皮书之称。
不妨一起看看报告核心内容。
报告引用麦肯锡研究,基于工作模块的逻辑,从2000多种工作涉及的具体工作 内容出发进行考察。
每项工作内容的完成需要五大类(感知能力、社交和情感能力、认知能力、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和物理性身体机能能力)18 种工作能力中的一种或数种。
分析认为,目前全球可完全自动化的工作还相对较少(不到 5%), 但是在所有职业中,60%包含了至少 30%可完全实现自动化的部分。
其中,最易受到自动化影响的工作内容是在高度稳定与可预测环境下的体力劳动,以及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此类工作内容最常见于制造、餐旅与零售贸易业,也包括部分中等技 能职业。其他类别的影响明显较低,如与利益相关方沟通、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决 策、规划、创造性工作以及人员管理和培训等工作。
而从经济产业格局来看。第一和第二产业中有大量重复性强、 程式化程度高、与体力有关的工作,这些工作很容易被人工智能取代或者部分替代;第三产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但是,千万别忽略了,AI也在创造新工种。
人工智 能对工作岗位的正向作用可以分为扩大需求和创造岗位两种。
首先,有AI技术的专业人才有福了。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直接带来了对专业数字技术人才需求量的增长。
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领域的人才缺口将超过900万人。芯片设计师、数 据分析师、逻辑架构师、机器人制造等职位都处于人才紧缺状态。
同时,得益于 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生产力增长,人们对一般性工作岗位和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
收入水平和消费的上升(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老龄化社会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增 加、基础设施和能源投入的增加等趋势创造了对劳动力的需求,弥补了机器对工 人的替代。
虽然目前制造、金融类产业的一些低技能职业首当其冲受到人工智能 技术的替代作用影响,但是服务业的劳动力规模却表现出上升的趋势。
这一现象 与“鲍莫尔成本病”规律相吻合:技术进步使第一和第二产业生产率提升,导致本 产业内部劳动力规模下降,但其溢出效应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劳动就业水平。
其次,人工智能的发展极大地刺激了新兴创新市场活力,催生出很多就业的 新模式、新业态。这些新业态短期内创造了许多新的岗位并带来大量的就业。
例如快递配送、外卖配送、电商客服、专车司机、网络主播、数据标注员等等。考虑更长的时间尺度,人工智能甚至可能产生机器人管理员、机器人道德评估师等 “科幻性”职位。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对“人工智能革命”就业影响的估计还存在很大差异,部分学者认为,同历史上的各次技术革命一样,人工智能在长期将会创造出足够多的新岗位以代替 被其摧毁的岗位,也有人预测某些工种会整个消失,而并不会有同等规模的新工作岗位填补回来 。
但一些全新工作机会却已是现实,比如数据标注员。
报告中引用调查称,中国全职的“数据标注者”已达到10万人,兼职人群的规模则接 近100 万。兼职标数据的培训班学员一个月的收入在2000元左右,全职标注 员的月工资约4000到5000元。这是一种高劳动密集型的工作,标注员需要每 天盯着电脑屏幕8-10小时。
AI也在加速工业升级转型。
报告中称,在沿海较早实现工业化的省份,通过工业自动化实现“机器换人”已经在快速进行中。
今年,杭州就业局开展的人工智能技术使用情况调查显示,已有 107 家企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占调查企业的12%。
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业,有33家企业,占30.84%。第二位是电子电器业,有13 家企业,占 12.15%。第三位是塑料制品业,有10家企业,占9.35%。
使用人工智能化技术的企业中, 有18家企业是 1 年以内刚开始使用人工智能化技术。有 40 家企业是 1-2 年内使 用人工智能化技术的。49 家企业使用人工智能化技术已经3年以上了。
调查显示,企业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先考虑是提高生产效率。有 81 家企业 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提高生产效率,占已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企业的75.7%。有 12 家企业优先考虑的因素是降低工人成本,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企业 11.2%,有 12 家企业优先考虑的因素是提高产品质量,占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企业 11.2%,仅有 2 家企业使用机器人技术最优先考虑的因素是降低安全隐患。
而且“机器换人”,也带来降本增效。
报告称,企业在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后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上升,成本下降。
有 74 家企业认为提高生产效率方面效果最为明显。有 18 家企业认为提高产品质量 方面的效果最为明显。有 11 家企业认为降低人工成本方面的效果最为明显。有 3 家企业认为降低安全隐患方面的效果最为明显。
未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是中,有 7 家企业考虑将在 1 年内使用机器人技 术,有 67 家企业考虑在 1-2 年内使用机器人技术,有 111 家企业考虑 3 年后使 用机器人技术,准备在近几年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占未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 23.66%。
597 家企业在未来三年里还没有考虑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计划,占未使 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 74.04%。
而在苏州和东莞,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对劳动力的替代已经达到可观的规模和速度。
苏州市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调查显示,70%的企业存在人员减少,20%的企业人员 有所增加,还有 10%的企业人员维持不变。
未来,低端岗位人数会持续减少,而高端岗位的人数则会持续增加。昆山市的十家大企业中,普通人工数量下降 19%, 技能工人数量上升 18%,研发人员数量上升 9%,管理人员数量上升 1%。
东莞市从2014年9月至2016年底实施“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市财政每 年安排不少于 2 亿元,资助企业利用先进自动化设备进行新一轮技术改造。
该项目共申报2400多项机器换人项目,减少一线生产工人25万人,占全市登记用工量的5%,平均每个项目减少100人。
然而,制造业里的“机器换人”还只是当前代表性案例。
报告中披露,研究人员采用与 Frey and Osborne(2013)相同的方法研究了中国400多个职业,估计从 全国范围来看,可能有70%的职业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如果剔除农业人口, 大概有60%职业会受到冲击。
报告还援引给出了工种替代概率图,有意思的是,有些职业比固有印象中更“安全”。
比如宗教职业者就无法被替代,也就是说,即便开发了AI僧侣机器人“学二”,但龙泉市住持学诚法师依然很安全。
最后,报告中还大篇幅强调了AI带来职业冲击背后的教育挑战。
如该报告支持方红杉资本的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所言:人工智能和人脑智能将相辅相成,实现共生,我国已经处在人工智能大变革的前夜,惟有主动拥抱变化,应对好人工智能带来的难题和挑战,尤其是人才培育体系做好充分准备,让教育和职业培训模式,以及劳动力结构适应人工智能即将带来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沈南鹏还在报告序言中说:抓住AI红利,但也要避免AI带来的负面影响,核心是教育资源差异带来的不公平。
北京的小学生每年都会花大量时间学习机器人、航模,甚至有机会参加全国性机器人大赛,能够就“人工智能”、“3D打印”和“传感器”等侃侃而谈,但一个西南大山里的孩子,可能真正的电脑都没见过,对大山外的世界更是浑然不知。
所以新技术新革命,亦会加速资源两极分化,如何应对,也是AI变革里的题中之义。
报告全文下载:
http://www.cdrf.org.cn/jjh/pdf/0822.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