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 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数据院”)自2014年4月成立以来,秉承“学校统筹,问题引导,社科突破,商科优势,工科整合,业界联盟”24字指导方针,搭建跨学科交叉融合平台,创新跨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大数据思维和应用创新的“π”型人才。
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数据科学研究院及相关院系共同设计组织实施的“清华大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通过整合建设课程模块,形成大数据思维与技能、跨界学习、实操应用相结合的大数据课程体系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大数据分析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四年来,来自全校31院系的1136名同学参加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至今共有209位同学通过课程学习和实践获得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颁发的“清华大学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证书”。
清华的数据科学人才培养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让我们通过倾听优秀的大数据人才讲述他们与“大数据”的不解之缘,一起寻求答案吧!
2015年前后,随着人工智能的算法日渐成熟、计算机算力和计算资源愈加强大,“大数据”这个概念再度走进人们的视线,各行各业的人士不约而同地走进了这一浪潮中。然而数据之路漫漫,荆棘丛生,挑战不断。大家都面临着技术与应用等多方面的问题。当时的刘念宏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研一学生,更是困惑满满。
“我本身是学电子的,跨学科学习的难度并不是很大。难点在于大数据系统非常复杂,模块和种类繁多,知识框架较难形成。”念宏说道,而他的解决办法也尤为与众不同:“后来我加入了清华大学学生大数据研究协会,协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让我收获匪浅。比如和信息类专业的同学讨论,我们会产生关于技术的碰撞;与非信息专业尤其是文科背景的同学讨论,不仅打开了自己的思路,也从应用层面对大数据有了更多的了解。”
参加一年一度大数据人才新春交流会的念宏(前排)
在协会的日子中,念宏也与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结缘。为了能进一步拓宽专业视野,提前适应这个以数据为基础的信息化时代,他选择了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和数据科学研究院共同开设的“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而这也进一步打开了他走向数据之路的大门。
“我觉得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其精华在于,对我们数据思维的培养。”说起数据思维,念宏有着自己的见解:“诚然,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越来越火了,但是我并不想通过这些课程‘转行’,而是不断在思考,如何将大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切实应用于自己的专业、自己所在的行业,促进其转型抑或是再升级。我觉得这才是大数据真正的价值所在。”
大数据能力提升项目的一大特色就是“实践教学”,而这恰恰也是念宏最感兴趣、收获良多的一部分。“在项目实践的过程中,我设计了一套深度学习硬件加速方案,相关工作被深度学习顶会ICLR2018 Workshop接收,并去现场做了交流,收获满满。回来之后,我也将在ICLR2018 Workshop的经验整理成了一篇文章:ICLR2018 | 深度学习顶会见闻,干货资源都在这里(附源码、论文链接),给学弟学妹们参考。”
临近7月,与众多毕业生一样,“何去何从”成为了念宏如今思考的问题。“在研三秋季学期找工作的过程中,我选择了与大数据相关紧密的计算广告行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之后,我发现这并不适合我。最终,我放弃了计算广告的工作,选择了自主创业,想跟随浪潮去挖掘大数据真正的价值。”说到自己的想法与实践,念宏滔滔不绝起来。
鲜衣怒马,不负韶华。数据学子的追梦之旅刚刚开始,相信有着大数据思维的“π型人才”,未来也将一片通途。
“
“数据是信息时代的血液,数据思维是‘道’,数据处理与分析属于‘术’,道术结合,才能真正理解何为大数据,才能真正学好、用好大数据。”刘念宏如是说。
”
往期毕业生专访:
聂聪:数据科学让我为城市规划注入创新价值
姚振宇:数据科学培养下 我成为了那个不安分的"细菌"
张玉萍:数据科学的“融”是学术中的“锦上添花”
王斐:大数据学习助我完成行业撑杆跳
金语泽:大数据交叉思维让我更具创新力
王瑞琰:大数据引领我发现法学“新大陆”
龚亚丽:大数据助我打开传统行业发展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