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鼎盛智能发布了一款名为Ibotn的(爱蹦)幼儿陪伴机器人,核心看点就是通过人脸识别、场景识别等计算机视觉技术来实现机器人对儿童的陪护。不过,这个“亮点”实在有点不够亮,因为在小编看来,在实际的日常生活中,除了不能说话,一只受过训练的汪星人就能将这些工作做的绰绰有余了。
陪护机器人,顾名思义,就是对人类起到一种“陪伴照护”的作用,而其中面向的人群,主要以老人和幼童为主。
以幼童市场为例。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披露的一组数据,全世界每天平均有2000个家庭因为儿童意外伤害失去孩子,在中国每年有1000万儿童遭受各种各样的伤害,约占中国幼儿总数的10%,全中国有6800万留守儿童、1000万城市留守儿童因为缺乏父母的有效陪伴和监护都有可能面临这样的处境。
不只是安全,对于孩子各方面成长环境,为人父母总是会万分关注,而如今社会上,做父母的总是公务繁忙,从而不能很好地陪伴孩子身边,引导孩子的成长。这种空缺的出现,对于可以24小时陪伴在孩子身边的陪护机器人来说,市场前景还是相当广阔的,再加上老年人的市场,可谓一片光明!
在目前的国内市场上,被各种带着“人工智能”光环的陪护机器人充斥着,而其中又以儿童机器人为主流。让我们以儿童机器人为例,看看机器人在生活中都具备哪些技能。
在外形上,鉴于身高、心理等因素,儿童机器人的外形多变,以可爱呆萌为主,比如深圳市金刚蚁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旗下生产的小忆机器人,一个小小的身子上配着一个圆圆的屏幕,中间两只浑圆大眼和一张小嘴,还能根据情景做出不同的表情,连大人看了都觉得可爱,更何况在小朋友中的受欢迎程度。
由于儿童还处于成长期,因而在功能上,儿童机器人更注重于娱乐和教育。比如清华紫光旗下的小优机器人,正如介绍所说,它是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机器人,不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还能唱歌、跳舞,在陪护儿童的同时,给他们做榜样,与他们一起学习、互动。
当然,这些内容仅仅指的儿童机器人。而相对于该类型的机器人,老人陪护机器人不管是从外形,还是功能上,都有着显著的差别,不过,不管如何不同,这些机器人的存在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陪护。
讲真,在教育和娱乐方面,现如今的陪护机器人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但都说“人无完人”,作为人造的硬件产品,如今的陪护机器人也有着那么一丝丝的缺陷,我们还是以儿童机器人为例,讲讲它们还有哪些细节需要改进一下。
首先就是跟随。对于爱好跑东跑西的儿童,要想达到最佳“陪护”效果,陪护机器人就得担当“贴身保镖”,而这其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移动的速度,还有人脸识别的技术。
比方说近日初创公司鼎盛智能推出的幼儿陪伴机器人Iboth,在现场进行测试的时候,只有测试人员以正脸面对机器人,它才能起到“跟随”的作用。而在跑动的过程中,机器人所面对的多是儿童的背面,基于这个bug,想做到真正的陪伴、陪护,机器人的“识别”范围还需进行扩展。
其次是与儿童的自然交互。以小优机器人为例,它的系统中包括20000种针对各种生活场景的互动会话内容,以及6500句声控文件,因而在与人类的交互中,小优可以正确进行语音识别。但是,这是以儿童的咬字与发音比较标准为前提的就像宣传片中的小孩。然而,我们都知道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儿童的说话并不清晰,逻辑性也没有那么的紧密,有时连大人都不能理解的话,又如何能确保机器人能够进行正确的理解呢?
此外,肢体交互也是一个重点。儿童对于新事物总是喜欢拍拍打打,如果此时机器人能够用“手臂”与其进行肢体交互的话,不仅能与孩子进行更好的互动,还能更好的引导孩子的行为。比如在孩子走向阳台的时候,用手臂将其拉住,再用语音进行劝阻,双管齐下,何愁护不住孩子?
最后就是自学能力。此前,对于儿童陪护机器人,曾做过高端教育机器人的EZ Robotics创始人曾说过:“儿童机器人的难点不在结构和技术上,难点在于情感的交互和内容的生产以及机器人的自学习能力。”
众所周知,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现在孩子们的思想早已超过了年龄的标准,比如一个4岁的小朋友在学校交了一个女朋友,他会将这件事与家人和机器人分享,而对于针对儿童的机器人来说,这个已经超过了它系统内部所添加的固定知识,继而不能对儿童的分享进行回馈,久而久之,陪护机器人就失去了自己的作用。因而,作为一个儿童陪护机器人,要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必然要具备自学的能力,才能跟上儿童的思维,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