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管,原则就一个。我最可爱。
这几天看完了 RAY ● DALIO 的《 Principles 》这本书,有一些话觉得受益匪浅。分享给大家。
有三个图,在文中反复出现。第一个图是关于改进与进步的。第二个图是关于处理事情的框架的。第三个图是关于处理问题的框架的。请听我细细道来。
有的人一直很努力,也一直在踩坑一直在改进,但是好像一直以来都平平凡凡,没什么大的长进。可能就是像上图图右一样,不断踩坑不断出坑,然而并没有长进。
这里主要的思路就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期望高效率的人,应当瞄准自己的目标,为期待的事情去产出一个结果,在产出结果的过程中要逐渐形成一个机器,形成一个能够解决类似问题的机器。这个机器是由人设计出来的,不断改进的,由结果反馈而来的。总所周知每个人都是由自己的短板的,所以如果在设计机器的时候,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某一项工作,怎么办呢?这时候很多人都会非常努力非常努力去学习,这确实不失为一个非常正能量的方向,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自己来做呢?是不是应该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寻求其他人的帮助呢?在安排任务完成人物的时候,还是需要考察一下岗位或任务所需的素质,以及自己的自身情况。现在非常非常多的人,不会去想办法设计机器,就算设计了机器,还会把任务死死绑在自己身上,巴不得所有的事情都亲力亲为,而完全不管自己合不合适。所以还是要把设计机器的自己跟执行任务的自己拆分开,适合自己执行的任务就自己执行,那些不适合的,还是要求助其他人。这样才能达到工作效率的最大化。
这是解决问题的五个步骤,分别是 目标,发现问题,诊断问题,执行计划,执行任务。这个解决问题的框架好像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作者强调了一点,专注。。就是设定目标的时候就好好设定目标,不要一开始就考虑这个目标的难度优先级或者能不能实现就直接一板子拍死,还是要认真思考一下,是不是要干这个事。第二步是发现和不容忍问题,很好理解,就是发现当前存在的问题,有哪些问题,对于问题做到零容忍,都完整记录下来,完整分析下来。第三部是诊断问题找出根源,从各种方面去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只是寻找并不假设这个问题能不能被解决。第四步就是制定计划解决问题,这时候不要去思考要不要解决了,这个解决就是要解决问题了。第五步就是执行第四步定下来的计划。
粗略看看其实也是平淡无奇,一切步骤也是可以周而复始的,但是要保证足够长(一分钟?一小时?三天)只处在处理问题的一个阶段里边,不要混淆着来,这能很好帮助你解决问题。
认识到决策应当分成两部:先分析所有相关信息,然后决定
很多的别人的神来之笔其实都是基于足够的信息,才做的决定,并不是你看到的拼运气。
影响合理决策的两个最大的障碍是你的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这连个障碍让你难以客观地看到你和你所处环境的真相,难道通过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人的帮助来做出最佳决策。如果你能理解人类大脑这部 “机器” 是如何运行的,就能明白这两个障碍为何存在,以及如何改变你的行为,从而让你自己更快乐、更搞笑、更擅长和他人交流。
第一,你的底层的生物的反应,如遇到一些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的时候会第一反应感到愤怒、肾上腺素增高、心跳加速、想骂人等,这时候我们容易做出冲动的决定,了解了这个你可以稍微克制一下表现,用你的意识控制你潜意识。
第二,每个人都是有思维盲点的,比如眼界广的人很少注意细节,而注意细节的人很难顾全到大局。虽然后天可以克服,但是你不得不承认这种区别确实存在。
与人类身体功能的差别相比,人类大脑功能的差别要不明显的多。色盲最终会发现自己是色盲,但大多数人从来都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看不到一些东西。让问题变得更复杂的是,尽管人都有思维盲点,但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个事实。但你指出某个人的心理弱点时,对方的反映通常像你支出他的身体缺陷一样,感到不舒服。
嗯,所以别人指出你存在一些问题的时候,身体总会告诉你排斥这种对方的行为,是不是,用意识稍微控制一下,尝试着去了解事物本身,会更加有收获?去分析对方的逻辑,去分析对方得出某些结论的过程,比单单听到他的结论就一顿愤怒来得好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如果你知道自己有盲点,你就能找到一种解决方法,但假如你不知道,你讲持续不断地栽在相同的问题上。换言之,如果你能承认自己有盲点,并以开放的心态接收其他人可能在某件事上比你看得更准,他们试图指出的威胁和机会确实存在,那么你就更有可能做出良好的决策。
承认吧。其他人真的有可能在某方便做得比你好。
大多数人在试图弄明白某件事时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思索,而不是参考所有他们能得到的好想法。
这也是我经常会犯的错误,当一个事情交到我手上的时候,我经常会神经反射地去寻找自己脑袋中所能找到的最好的方案,但是很多时候呢,其实多方位地去咨询别人,会得到更好的结果,特别是你周围全都是比你厉害的人,这点我深有体会,真的,参考所有其他人的好想法比自己搜索在自己视野内的方案会好得多。
不要担心自己的形象,只关心如何实现目标
不要太担心自己的形象,一开始只需要关心如何实现目标。当你一次又一次完成一个个看起来很难的事情,你在别人的眼中也就开始靠谱起来。所以不需要太担心自己的形象,你并没有二次元中那种羞涩或者高冷的人设。
工作,要么是(1)你想从事用于养家糊口的一份职业,要么是(2)你想完成的使命,要么是二者的结合体。我督促你尽可能把工作看成(2),当然也承认(1)的价值。如果你能这样想,那么几乎每件事你都会做得比你不这样想时更好。
很多人都沉迷在工作只是领一分钱干一分活,却总是不喜欢把工作也当成工具的一部分。真的,工作能提供你很好的平台,提供免费的相对舒适的工作环境,提供面对个人免费的机器资源,提供那么多厉害的人在你旁边,如果刚好能顺便实现一下人生的使命,那该是多么棒的一件事啊。这个世界因为你的存在而有了一点点的不一样。
诚恳地相信你也许并不知道最好的结局方法是什么,并认识到,与你知道的东西相比,能不能妥善处理“不知道”才是更重要的。
就算收集了很多很多的信息,也还是会存在很多的不知道,这里摘龙哥的一句话。
如果在座的人,有人告诉我说我们做了一个产品规划,把半年或者一年未来的版本都计划好了,那一定是在扯淡。互联网产品不存在我们能做一个计划,做到半年或者一年之后,我们要做什么。而且经验好了,就放在这里。三个月都做不到,更不要说一年以后的计划。同样的东西,如果有一个产品经理很信誓旦旦的跟我说,我们做这一个东西,一定会在用户里面产生一个什么样的效果,多半也是不可信的。因为这种,刚才说的,群体的效应是很难预料的。你会很难预料往群体里面放一个产品之后,然后它们自己滚动会形成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如何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还能让庞大战车滚滚向前,才是更重要的,我们现在估计也是处于同样的状态吧。
搞清楚你是在争论还是在试图理解一个问题,并根据你和对方的可信度,想象哪种做法更合理。
在工作中因为观点的不同总会存在很多的分歧,也会有很多的争论,我觉得这是一个比较好的风气,因为我们都在寻找正确的东西。但是总是有些时候,自己都会搞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试图理解这个问题呢,还是仅仅为了证明对方的观点是傻逼。如果真的争执不下,而根据在领域里的可信度,自己明显比对方高很多的,对方还真的有可能是傻逼,那你就老老实实说:“嗯,你是对的”。
一些这种情况可能是 “邓宁克鲁格效应”造成的,这事一种认知偏差,显示为能力低的人误认为自己更强。
嗯。很多人这样。要警惕自己是不是也有时候是这样。
问题在于,理念型的人大略地摄像出要做什么,并希望细节型的人自己找到办法,当后者找不到办法时,前者就觉得后者毫无想象力,而后者觉得前者自己都没搞清楚。
经常来说,PD和开发会撕逼,领导和下属目标不一致,极大可能是因为上边的问题。PD和领导可以粗略类比为理念性,会画饼。而开发和下属呢,总是觉得PD和领导没说清楚,或者没想清楚。嗯,双方的矛盾就出来了。
那些损耗中有些是无形的,包括士气受打击,以及不能胜任岗位的一群人聚集在一起并逐渐降低工作标准。
如果你的团队中都是一些三流的人,那么总是会存在很多的损耗,比如一些事情总是完不成,或者总是做不好。三流的人经常互相打压而且毫无建树,而且长久这样,他们聚集在一起,他们总会想办法降低工作的标准,这些都是招聘不合适的三流的人所付出的代价。
在机器学习不包含对显示的深刻理解得情况下,以机器学习为基础构建的投资系统很危险,因为当人们广泛相信并应用某些决策规则时,价格会受到影响。
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二次预测。就是别以为你现在机器学习很准,就真的很准,未来一小段时间也很准,也就代表很准了。要知道,你的预测是能改变决策者的决策,甚至能改变未来的。以前看过一些经济学的书,就以为,嗯,这不是很简单嘛,就一些公式,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经济学家呢?他们在研究什么呢?嗯,其实基本都是二次预测在捣乱。
《原则》点评,分享给大家,谢谢啦。呼呼,手好累,点个赞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