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0
作为一个十多年的软件从业者,也经历了多次数据库的时代变迁,今天看到纪录片中国数据库前世今生也不禁感慨万千,时间跨度从1980年到2000年。中国数据库系统是经历了五个时代的演变,第一个时代从80年代到90年代,当时最具有时代特色的就是数据录入员这一职业,有时甚至扛着麻袋录入数据。这个时期的中国,包括大学教授、学生都是理论派,大家都很少有上机操作经验。80年代初期,数据库的标准还没有推向市场,PC电脑内存也只有512KB,大家基本都是利用文件系统做存储和计算,比起同期的数据库更有性价比。直到1986年。
01:00
SQL作为关系型数据库所使用的标准语言,由IBM提出和批准,到1987年国际标准化组织so把MCSQL作为国际标准。这个时代在产品层次解决了当时大型单位的人员薪资计算、大型工程数据统计等。第二个时代,尤其是90年代这10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的外企涌入中国,像orgo sesbe SQL server.Microsoft SQL server db2、informicx等O关系型数据库群雄争霸。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化的基石,在银行、交通等行业都大量应用,支撑起了跨点、跨省等数据操作,使得数据能突破地域限制,从而支持各行各业都飞速的发展。第三个时代,从2000年开始的十年,随着国家863计划设立数据库重大专项,国内研究所与大学积极投入数据库研究,在甲骨文、IBM、微软三大巨头的缝隙中艰难地走进了一条商业化道路,也给国产数据库商业化带来了信心。第4个时代,随着手机的普及,互联网高速发展,如微信、QQ、12306等系统,每秒访问量数以亿计。
02:35
传统的OT很难单独支撑,而这时的服务器内存也突破到了几十GB,此时的应用数据库架构也演变成了传统的O加内存数据库。这时起,中国的春运、春晚、微信红包、微信聊天等超高流量的活动也能持续平稳的坚持下来。此时像sehan软硬件结合的内存计算平台、阿里云计算平台、腾讯云计算平台、京东云计算平台都大肆发展起来,从而使得大型单位几十年积累的数据。
03:14
都能更好的利用起来,第5个时代迎来了数据库的百花齐放,各行各业基于领域数据和人工智能。商业领域,产品结合数据化治理,形成了领域壁垒,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像国产数据库、腾讯DB结合AI,不仅有自制运维。还能解决SQL优化、故障预测预警、根因分析、自动缩扩容等需求。用户也能在智能运维平台的帮助下。更方便快捷的管理数据库。而这一时期国产数据库的商业化份额也由以前的不足百分之在2023年增长到7%以上。在这里推荐大家看一下纪录片中国数据库前世今生,讲述了信息化从零到有,外企数据库称霸,国产数据库夹缝求生。
04:14
互联网巨头的分布式数据库、云数据库飞速发展,国产数据库商业化增长迅速,几个时代展望未来,中国数据库在创新方面紧跟时代发展。不管是关系型数据库、云计算、分布式数据库、内存计算还是AI智能,都有十分出色的产品。相信在未来的星辰大海里,国产数据库的份额会继续扩展,国产数据库亦能名扬全世界。
我来说两句